「胸口痛」或涉致命隱疾 拖1小時死亡率升1% 醫生:與死神競賽

撰文:李恩慈
出版:更新:

胸口突然感到短暫痛楚,可能有人覺得只是小毛病,痛楚過後忽視問題。但事實上,可引致胸口痛的病因眾多,其中「主動脈撕裂」更是隱形殺手,病發兩日的死亡率高達50%。
主動脈撕裂的危險性在於其「隱閉難測」,雖然初病發會帶來難以忍受的痛楚,但此徵狀通常會在數小時內逐漸減輕,令病人容易自以為痊癒。主動脈撕的的主要症狀與心肌梗塞或氣胸相似,因此病人被誤診的機會高。除了一般的心電圖與胸腔X光,醫生需以血管掃描方式檢查,才可準確診斷病症。

36歲的龔先生在今年三月出現主動脈撕裂。左起:龔先生、港怡醫院心臟導管治療中心總監及心臟科名譽顧問醫生謝德新。(李恩慈攝)

病人被誤診為胃痛 拖延兩星期才接受手術

現年只有36歲的龔先生,在今年3月確診主動脈撕裂。他在病發前半年被確診高血壓及睡眠窒息症,因而開始有健身習慣。在病發的清晨,他突然感到胸口出現撕裂般的痛楚,隨後背部及胃部也感到劇痛,持續了約十五分鐘至半小時。龔先生的太太協助召救護車將他送院,醫生為他進行了抽血及心電圖檢查,兩者結果皆正常。留院一天後,醫生給他開了些胃藥便允許他出院。

出院後,龔先生自覺身體狀況不尋常,感到精神不振、面色蒼白,而且出現手腳乏力的情況,使他走路感吃力。兩星期後他再次求醫,接受血管電腦掃描後,醫生隨即給他診斷為主動脈撕裂,且情況十分嚴重。醫生立刻為他安排進行緊急修補動脈及更換心瓣手術,需時9至10小時。幸好手術非常順利,成功把龔先生從生死邊緣救回來。他的康復進度理常,現在生活已一切如常。

本應位於血管內膜的血液,因內膜和中膜之間出現裂縫,流入中膜與外膜之間的假腔之中。(李恩慈攝)

每隔一小時死亡率升1% 及時檢查治療是保命關鍵

「主動脈撕裂」指人體內最大的動脈血管出現撕裂,本應位於血管內膜的血液,因內膜和中膜之間出現裂縫,流入中膜與外膜之間的假腔之中。主要症狀包括胸口劇痛、背痛、頭暈、嘔吐、休克等,而胸口痛可能會在幾小時內慢慢減輕或消除。由於主動脈內有高壓力,撕裂可沿著動脈一直延伸,後果不堪設想。如撕裂延伸至頸動脈或腦部血管,病人有機會中風;如撕裂延伸至心臟,有機會引發心包積血及急性心衰竭,即時危及性命。至於撕裂延伸至腳部,則可能像龔先生一樣出現下肢缺血,以致無力。

不是每位患者也像龔先生般幸運,最終可「大難不死」。港怡醫院心臟導管治療中心總監及心臟科名譽顧問醫生謝德新形容:「醫治主動脈撕裂有如與死神競賽。」一旦病發,病人每隔一小時的死亡率會上升1%;病發後兩日還未接受治療,病人有50%死亡。

如病人一直拖延求醫或不幸被誤診而得不到合適治療,兩星期後的死亡率高達75%。謝醫生續指,有10%的主動脈撕裂病人因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死亡。

一般的抽血檢查、心電圖檢查及胸腔X光,並不足以檢查病人是否患上主動脈撕裂。至少一至兩成患者在這幾種檢查中沒有出現異樣,容易導政誤診。現時,香港各間醫院均可提供血管電腦掃描,較有效準確檢查病人是否出現主動脈撕裂。謝醫生建議患者即使胸痛消退,或初步找不到病因,均應嘗試安排進一步詳細檢查。

謝醫生形容:「醫治主動脈撕裂有如與死神競賽。」(李恩慈攝)

康復人士須繼續控制血壓

主動脈撕裂不算十分常見,每年每10萬人中約有3人發病,病人多為長者,男性發病機會比女性高。高危人士包括高血壓患者、大動脈較為脆弱的馬凡氏綜合症患者、擁有家族患病史的人士,以及懷孕女性。謝醫生呼籲市民定時檢查血壓、保持健康生活習慣,以維持血管健康,並特別提醒高血壓患者應依時服藥。

他不建議曾經發病的人士進行劇烈運動,例如舉啞鈴等,因這種運動容易對心血管造成壓力。如要進行劇烈運動,謝醫生建議康復人士先做足夠熱身運動。他表示康復人士只要好好控制血壓水平,便可減低復發機會。

謝醫生呼籲市民定時檢查血壓、保持健康生活習慣,以維持血管健康。(李恩慈攝)
謝醫生表示康復人士只要好好控制血壓水平,便可減低復發機會。(李恩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