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票王朱凱迪被DQ 原來新界西人一直被「不公」對待?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立法會議員朱凱迪參與鄉郊代表選舉,但因政治立場被裁定提名無效,2020年立法會選舉能否再參選已屬未知之數,政治前景難言樂觀。朱凱迪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中,以84,121票成為新界西以至全港直選票王,若他無法再參選,一批新界西選民可能少了一個選擇。
但其實不止朱凱迪支持者,新界西選民一向都是被「虧待」的一群。因為選舉管理委員會在每屆立法會選舉,都會按人口調整五區的議席數目。上屆在選管會建議之下,新界西屬5個選區中人口最多,但平均計每位市民所分得的議席最少。
這亦是選管會將要面對的問題,新界西人口最多,而往後香港人口增幅亦會集中在新界西,可能需要重新分配全港議席。但現行法例列明每區議席不得多於9個,所以可能涉及修例,但一個選區議席過多又會衍生其他問題。所以,在新界分割出一個新選區,顯得有現實需要。

朱凱廸因政治立場,被裁定提名無效,無緣參加鄉郊代表選舉。(盧翊銘攝)

五區安排維持廿年 新界西「人均」議席最少

根據《選舉管理委員會條例》,選管會須就換屆選舉,向行政長官提交一份載有地方選區的劃定的建議以及選管會建議各選區所採用的名稱的報告。自1998年第一屆立法會選舉開始,都是沿用香港島、九龍西、九龍東、新界西及新界東5個地方選區,由選管會按人口分配。

選區人口分配有既定準則,選管會須以「標準人口基數」(預計總人口除以地方選區總議席,例如2016年是7,370,500除以35,得出210,586人)作為計算基礎分配議席。簡言之,即2016年的選舉中,一個議席應該代表210,586名選民,法例亦訂明選管會須確保每區得出的數字(下稱「每席代表人數」)不應和人口基數相差超過15%。數字愈高,表示平均每位市民獲分配的議席愈少。

再以2016年為例,當時由於港島比起2012年人口減少,九龍西人口增多,所以選管會建議將港島由7席變6席,九龍西5席變6席。最後九龍西「每席代表人數」為190,317名選民,比基數低9.63%,屬全港最少;新界西「每席代表人數」為233,378名選民,比基數高10.82%,是五區之中最多,接近法例容許的上限。

當時選管會的解釋是,新界西獲分配9席已是法例上限。確實,翻查《立法會條例》第19條,「每個地方選區須選出的議員人數不得少於5名,亦不得多於9名」。所以如果要增加新界西議席,就涉及修改法例,非常繁複,而「每席代表人數」亦暫未突破法例許可幅度。

朱凱廸(右)在2016年成為新界西票王,但下屆能否再參選已是未知之數。(資料圖片)

新界西人口續增 迫近法例上限

不過這個情況往後會持續惡化。現時新界西選區,包括十八區之中的5個,分別為屯門、元朗、荃灣、葵青及離島。截至2017年,全港陸上人口為7,306,900人,單是上述5個區已有2,087,100人,佔全港28.56%。

而根據規劃署的《人口分布推算2018-2026》,直至2026年,新界人口增長幅度,會高於九龍和港島。與此同時,推算人口數目增長最多的3個區,分別是北區(90,500人)、元朗(86,300人)及屯門(82,400人),換言之有2個屬新界西。

此外,政府近年銳意進一步發展大嶼山,例如逐步填海擴展東涌新市鎮,離島區的人口相信會增長得頗快,而現時的劃界,離島區也屬新界西選區。所以至少在未來約十年內,新界西人口佔全港的比重會愈來愈高,「每席代表人數」很可能迫近法例容許的上限。

屯門會是日後其中一個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資料圖片)

一區議席過多 當選人代表性成疑

修例增加新界西的立法會議席,在技術上縱然可行,但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因為在比例代表制最大餘額法之下,候選人要當選是與其他名單比拼票數排次序,未必真的得到九分之一票數的當選門檻,已可當選。這種制度下,各黨派亦會傾向分拆名單,取一小部分選民支持夠票當選即可。

所以如果進一步增加新界西的議席,很容易出現一個問題:由於議席太多,當選實際需要獲得的票數百分比愈來愈低,當選人代表性愈趨不足。最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出現候選人連3%的取回保證金門檻都達不到,但又當選的奇怪現象;況且選區太大,議員要做地區工作亦愈加困難;而選區大名單自然多,選舉論壇亦會變得七嘴八舌,難以宣傳政綱。

因此長遠而言,政府也有必要在選區數目方面下功夫。其中一個較合理、社會亦討論過的分法,是以北區為鐵膽,與屯門、元朗或大埔的其中一至兩個區,合併「新界北」或「新界西北」。

2016年立法會選舉,新界東共有9席,足足有22張名單競逐。名單過多被指影響選舉論壇質素。(資料圖片/黃永俊攝)

政府曾研分拆選區 政界反應不佳

其實在上屆政府任期內,約莫2013年至2014年左右,當局已有意重劃2016年的立法會選區,建議包括加劃「新界北」,甚至分成九區,但不論大小政黨,對此反應都一般。

其一當時社會仍在爭拗政改問題,對選區劃界討論不多,政府亦認為暫時未有迫切需要改劃選區。其二縮小現有選區,會明顯影響政治版圖以至打亂各黨派的選舉部署,各政黨自然不敢輕舉妄動;其三劃小選區,變相提高當選門檻,也不利小黨或無黨派背景人士,他們對此更不熱衷。最終政府在2015年3月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維持5個選區不變。

現屆政府上場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去年底起就改劃選區安排,向建制泛民政黨「摸底」,但據報阻力頗大。其中建制派認為要趕在2020年換屆選舉實施太過趕急,可能打亂選舉部署,所以即使重劃選區能在今屆會期內通過,建制派亦傾向在2024年才實行新安排。

據報建制派不主張在2020年立法會選舉前,實行選區改劃。(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人口過多議席不變 對新界西居民不公

因此,新界區人口增長快於其他區域,尤其新界西幅員廣闊,不論對立法會參選人還是選民而言,都甚為不便,早就應該改變。但始終選區改劃牽涉黨派利益和選舉部署,他們不得不先從自己角度思考問題。

可以預期,來屆新界西的人口繼續快速增長之下,「每席代表人數」將會進一步上升,即使不超出法例上限,對新界西選民仍稍不公平。如此算來,要是政府循立法途徑,暫時增加新界西下屆的議席上限至10席,作為短暫過渡安排,增加選管會分配議席時的彈性,可能是值得考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