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劇團指現時無以為家 促政府提供足夠空間以進行排練及製作
去年十月出台的《施政報告》提出探討重啟工廈活化計劃可行性,有指今年中將公布詳情。有戲劇業界人士今天(4日)就召開新聞發佈會,表達對政府多年漠視工廈藝術家困境的不滿,直指在無相關政策支援業界下,劇場工作者所租用的工廈單位「愈搬愈遠、愈搬愈細、愈搬愈貴」,部分劇團甚至需解散,無生存空間。業界質疑劇團無以為家,憑何「發展創意產業」?他們促請政府推出公平合理的文化政策,並設法提供足夠空間,讓表演藝術團體有穩定環境進行排練及製作活動。
香港舞台技術及設計人員協會主席徐碩朋指,戲劇界中有不少人,本來會租用工廈單位,以作設計、製作及存放佈景及道具之用,但愈來愈多人未能繼續在工廈中生存,「以我自己為例,我10年前在上環租用工廈,400呎只需月租2000元,但3年後已加租一倍,唯有搬到天后,雖然單位大了約100呎,但就月租6000元。」他其後再因為租金問題,先後搬到觀塘和新蒲崗,「到新蒲崗時是劏房單位,200多呎月租4000元,現在我已租不起工廈。」他形容劇場工作者是愈搬愈遠、愈搬愈細、愈搬愈貴,若捱不住就只可轉行,而部分大型的佈景工場更是搬到了深圳,無法再在香港生存。
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組主席李俊亮就指,工廈的劇場工作者還面對巨大的心理壓力問題,因多個政府部門不時巡查工廈,偏偏在現時的工廈政策下,部分劇團無法合法使用工廈作排戲用途,他們在遇到巡查時,「要做場大龍鳳,把戲服、器材等拿出來,假裝成展覽室、工場等,他們時常擔驚受怕,心理壓力很大。」
香港戲劇協會會長馮祿德就批評,政府現時的行政手續繁瑣、費用高昂,因為目前藝團如果要將工廈單位以藝術工作室用途使用,仍要面對請土地用途限制豁免,「如果申請獲批,還需繳交一筆數十萬的豁免費,有一個個案就交了七十八萬元一年,嚴重窒礙文化及創意產業的發展。」
馮䘵德:劇團無棲息地
馮祿德並直斥政府只講表演場地有所增加,「現時不是表演場地的問題,而是劇團沒有棲息之地,無地方發展及創作。」徐碩朋形容政府現時的做法,就有如不斷開新的餐廳,但卻把廚房縮細,把生產原材料的地方搬離餐廳,「劇場工作者愈來愈難有原創作品,只可買外地的創作,就像在餐廳內提供買回來的快餐,大家希望精神食糧是這樣嗎?」他斥現時的政策扼殺藝術創作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