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工廈地圖】專訪廿一由八/髦民士多/森林和圓嘢

撰文:張凱祺
出版:更新:

幾位店長入主觀塘工廈的年資各異,卻有着同一習慣:進了去就很難走出來!他們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躲在工作室,不是觀塘地心吸力異常,只是因為那裡是個(租金)相較貼地的追夢樂園。

攝影:陳嘉元
插圖:lhk

他們有各自的觀塘工廈故事。

KT#001──廿一由八
以木改變人的生活風格
進駐觀塘年資:九個月

初開店的蜜月期最令人沉醉,蜜月過後,Thomas發現木工以外,文書、財政、策劃、宣傳等瑣碎事也是必修課。

木工工場,不一定塵土飛揚,一塊玻璃之隔,可以坐下來喝杯咖啡,逗逗胖胖的貓店長,欣賞出自廿一由八圑隊的木製傢俬。工場、陳列室、咖啡室三合一而毫不違和,創辦人之一的Thomas對這九個月的觀塘「新居」總算稱心如意。連𨋢口的門面裝潢都煞費心機,正是當初堅持一梯一伙單位的初衷,讓客人第一眼就感受到廿一由八的設計心思。店裡木傢具全人手製,客人的訂製品從工場這邊起貨後,一般不會馬上送到府上,而擺放在另一邊的陳列室,觀察它一段時間,確保無任何瑕疵才送走。Thomas説他的執着,源於他對品牌、客人的責任感:「我以前從事廣告業,本質和做木匠其實有點似,都是透過設計傳遞訊息,但現在的製成品都伸手可觸,貼近生活得多。換而言之,我的職責是利用不同風格、曲線、板材改善人的生活,責任重大得多了。」

有心人未必有錢,有錢人卻未必有心做事。
廿一由八的Thomas
咖啡室的木傢俬。

從火炭搬到觀塘,最大理由就想要找到有心人。他口中的有心人,不單是願意掏出數萬元支持本地小品牌的顧客,更包括埋首工廈默默耕耘的一群創作人。大概因為臭味相投,大家終在同一土地遇見,相識而相知。Thomas分享:「這裡的文創氛圍較濃厚,我結識了很多鄰居,見識到同行不一定如敵國。譬如早前How Cafe舉辦分享會,雖然大家同樣在做木工品牌,但老闆沒有避忌同行身份,邀請我到店裡與日本職人進行交流。閒時又會跟牛頭角的Start from Zero吃午餐,聊聊近期入手什麼好用器材。」他們惺惺相惜,彼此的關係不局限行家,Thomas訪問裡都稱他們是好友。

這輛單車意義,見証Thomas一些生命轉捩點:投身社會後重回學生身份,回港開創自己的工作室。

他笑説除了閉上眼,其餘時間都在觀塘埋頭苦幹。而今天的觀塘,跟幾年前的觀塘卻有點不一樣,成長逼使它變得成熟。「這裡曾的確是新晉藝術家、創作人的溫床,工廈文化得市場青睞,發展上了軌道,同時導致租金上揚。汰弱留強,捱不住租金的大抵已搬離了,而新一批又被貴租嚇怕而另覓他處,跑到另一個地區孕育新的工廈文化。」下一個文創據點又會在哪兒呢?

每間店獨當一面,擁有專屬文化,而多種文化湊合起來,就形成創新。這是我期盼的觀塘。
Thomas

KT#002──髦民士多
鬧市裡悠哉的單車生活
進駐觀塘年資:四年

遇上好天,陽光會折射到髦民士多店裡。

有人説香港是個不夜城,觀塘應該例外,晝夜分明,以上下班時間為界,白晝擁臃的行人道,時針走過九點鐘,人潮都消失了,工廠群面貌截然不同,月升終於安靜下來。每棟工廈、每條橫街窄巷有各自標記,過往不少經典電影黑夜場面均取景自觀塘。今次走訪的髦民士多,筆者認為它是屬於晩上的。

整間單車店偌大而安靜,跟樓下車水馬龍的畫面太有對比了。店主之一的Hughes不是典型運動型男生,愛夜裡踏着單車漫遊,有時到達尖沙咀才停下來。他説Mountain bike或Road bike不是他杯茶,比起追求速度,腳踏City bike才最自在,這是他穿梭城市的方式。獨樂樂不如眾樂樂,2013年開始成立單車週末夜,每月第一個星期六舉辦單車迷聚會,探索市區路線。他説一輛單車足以將人和城市連結起來。髦民士多主要代理日本單車品牌Tokyobike,還有少量需預訂的台灣牌子,外形大多是「文青向」,簡約復古設計緊貼當今的潮流口味。Hughes解釋:「外觀只是其次,這類City bike的賣點是休閒易騎,方便看沿途的好風景。」

店裡售賣的Tokyobike。
怎看文青這個標籤?方便大眾理解的名詞而已,不是運動型就會被歸類文青,對吧?
髦民士多的Hughes
説到單車店,怎樣看工廈都不是正路的選址。Hugues在這方面有下苦功,工廠單位外必須有一條長廊,供顧客試車用。

生活在觀塘的這些年,早已習慣鄰居不時傳來上卸貨的噪音,面對水泄不通的車路亦能處之泰然。他續説:「塞車更好!騎單車時安全一點。」這塊土地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而百分之九十八的朝氣都由本地人釋出,因沿路極難找到外國人的面孔,你會感受到最地道的文化活力。

一星期七日都躲在觀塘,朋友叫我多呼吸別處的空氣。
Hughes

KT#003──森林和圓嘢
工廈掀起的種植運動
進駐觀塘年資:一年

Yann和Jee解釋工廈種的植物要特別呵護,例如植物燈、人造流通空氣、調節乾濕度和風向,還要兩位創辦人經常出入「打水」。

冀望在石屎森林找到一遍原野,就像在寸金尺土的城市裡求多半呎空間,同樣困難。細小工廈單位裡無水無陽光又如何,無礙創辦人Yann和Je對植物的熱情。半年前正式開放植物工作室,陳列了密密麻麻的植物和盆栽,即是他們口中的「森林」和「圓嘢」。他們眼中的「植物」不是死物,而是生命體。回過神來,對啊,「它們」也像人類要經歷生死,只是生活中往往淪為擺設品,閒來無事或得我們一瞥,枯萎後匆匆一別把它丟棄,就是它的一輩子。麈歸麈,土歸垃圾筒,對吧?植物商品化的觀念,Yan和Je正正想要消除。細心觀察植物,為它們物色窩居,把生長狀態記錄在博客,是他們數年前開始的作業。見証每個植物生老病死的循環,感覺微妙。開始種植前其實有段小插曲,Yann本來是羊毛氈手作人,偶然發現柔軟透氣的羊毛氈盆,竟是多肉植物的安樂窩,誤打誤撞下造就這新奇的概念。

Yan和Je坦言,香港種植文化走向兩極,一類是種得很專,以學術或科學理論為基礎;另一類是長期維持入門級,揀盆栽只求合眼緣,而我們希望充當這「兩極」間的橋樑。
平日不怎逛工廈的人,認為走到駱駝漆是極限,近海皮的更是很僻很荒蕪。走遠一點吧!
森林和圓嘢的Yann
多肉植物跟羊毛氈Crossover的成品。

一盆盆的多肉植物長年不見天日,靜待有心人認領,而工廈選址就是一場考驗。Yann説:「就是要人捐窿捐罅,哈哈!假如工作室開在花墟或元朗,感覺太順理成章了。打開店門別有一世界,希望客人享受我們的驚喜吧。」上門的客人,都逗留上一陣子,就算未必都會光顧,總會帶走一些東西。有的會攜帶心愛的盆栽前來求診,亦試過有客人主動幫忙搣枯葉。Yann續説:「她説那天心情低落,搣完葉就開心些。」人情奇聞軼事,比起乖乖付錢買物的客人更可遇不可求。開業半年以來,消費模式實驗一直進行中,譬如設立開放日、客人要先行預約、大廈電梯壞了有飲品補償體力……正因為位處工廈,才有無限的可能性,只要你想得出。

觀塘,是森林和圓嘢的起點,回想昔日參與過好幾次A Nice Place To位於觀塘工業中心的市集(現搬至銅鑼灣),如今成為了半個觀塘人。每日上落碼頭往返觀塘和港島,為的就是回工作室澆澆水,維持它們生命,更重要的是實踐夢想。

呆在觀塘街道,你永遠找不到可逛的地方,打開手機做好功課,才發現好地方實在太多。
森林和圓嘢的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