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專上學院校長麥建華冀5年可升格大學 公營與自資院校應互補
適齡學童人數漸減,然而社會上除8所公營大學外,已發展出近30間自資專上院校,不少正申請升格大學,其中明愛專上學院冀能成為本港首間天主教大學並命名為「聖方濟各大學」。校長麥建華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希望發展成為大學,是因為辦專上院校已有40年經驗,而希望聚集有心教學的教師以配合社會需要,目標五年可升格成功。
面對社會上,對公營大學及自資院校的不同評價,他認為兩者應互補以及配合社會發展,因為「現時大學畢業已不再是黃金飯票,一世無憂」,而是越來越普及化。
(麥建華專訪三之三)
爭取升格非因大學名稱好聽
排隊希望升格成為大學的隊列之中,包括明愛專上學院,身兼教資會成員、明愛專上學院及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校長的麥建華接受訪問時表示,「明愛專上學院,其實前身係徐誠斌學院及明愛白英奇學院,其實我哋做咗呢樣嘢40幾年,所以唔係話今時今日先想去做一間大學,唔係因為我哋覺得好聽抑或點,而係聚集有心教學老師及社會需要。」
然而,這個年頭僧多粥少,適齡學生以今年應考文憑試人數計,只有59,039名,是自2012年開始新高中學制後的最低點,人數將持續下跌。明愛在這時再爭取成為大學,如何能夠找到自己的路途,吸引家長及學生報讀?
麥建華說,自資院校能為學生提供新出路,他認為現時應視大學教育普及化年代,「自資院校雖然自資,但不是牟利,因為教育係無錢賺嘅」,所以院校要凸顯有教育使命,有穩定發展及改善質素。他指多年來本港專上教育追不上學生要求,「要入大學者,有很多人有能力、有心,但無機會!」他指不可小觑大學教育普及化,因社會對年輕人要求不同。
「大學畢業已不再是黃金飯票」
他又指,在大學學位普及化下,「大學畢業已不再是黃金飯票,一世無憂」,不少畢業生在投入社會後,會選擇再進修,自資院校可填補這一層需要;以前在大學學位被壓縮的情況下,入讀大學可成天驕之子,但他認為現時社會已經轉變,「並非只是香港轉變,而是周邊環境變。」
麥建華指,不能再與過去只有一兩間大學的年代作比較,以往競爭勞動力,所以有穿膠花、紡織、製造業;現已是知識型經濟,講創新及創業,與當年不同;若附近環境因爭奪人才而競爭,本港在這個時候若缺乏人才,會減競爭力。
面對人口下降,學生人口減少,麥建華認為人口結構轉變為大勢,在接近供求平衡的時候,香港更應把握機會轉變,而自資院校正好可把握機遇發展,發展一些社會殷切需要的課程,例如社工、教育、護士等專業課程,讓有意進修的年輕人更有機會。
麥建華指,明愛目標希望成優質大學,非短線而要做長線,「並非做一兩年,而係幾十年。」他指,自資院校在這人口多變的年代,因其彈性大正好能發揮功能,而且自資院校相對公營大學規模不大,因此相信有助提升師生關係,對解決學習困難有優勢。
每年新生人數仍未達標
麥建華指,自資課程不一定差,除了因為本港對課程有評審外,外國亦有不少著名院校並無大學之名;但在本港要升格大學後,才可有自評課程的能力,才能對科技發展變得靈活、有彈性。
對於升格的目標,「是為學生增值而做!」他期望幾年時間內可以成事,「有無可能在五年內?」他笑言:「希望啦,我唔知呀!」升格路途的其中一個要求,是連續兩學年取錄1,500名修讀學位課程的學生,麥坦言現時約有1,000至1,300人,「因中學生人數會跌直至2022 年,所以每年都要努力,希望最終做好優質教育,從口碑、與學生直接接觸(吸引學生),不一定靠宣傳,希望培育學生品德。」
盼可早日改名「聖方濟各大學」
現時明愛專上學院已初訂升格後改名「聖方濟各大學」,方向有三,第一要認真定位,現時定位簡單,以專業課程為學生提供實用出路,幫助就業;第二以優質為原則,如公開試要求、面試等,要與其他大學看齊;第三重培養學生品格,麥建華指,知道不少僱主重視品格,加上院校老師有不少行業相關經驗,因此認為學校有優勢;長遠以大學指標為規劃,提供有質素的教育,「所以升格為一個過程」;而且現時明愛專上學院與白英奇為姐妹學校,可以合作互補,亦優勢助學生提供大彈性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