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港人食水消耗量為何偏高? 從水費單裏找答案
近日天氣酷熱少雨,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更擔憂60年代制水重臨,引起港人對水資源的關注。雖然香港的供水成本愈來愈高,但食水價格在發達地區之中卻處於偏低水平,因此近年有智庫以至其他組織,都提過政府可以適度提高水費,讓市民「知痛」省水。
當然,一提加費難免會引起社會反對聲音,但現實情況是,香港水費二十多年來從來沒有加過,人均的耗水量卻處於高位,反映無論水務署多麼努力呼籲市民珍惜用水,終究也是作用不大。雖然公帑補貼水費最後還是由納稅人買單,但始終不會影響到市民手上的水費單。
對於增加水費,政府過去已研究過很多次,但始終因為爭議而議而不決,尤其數年前爆出鉛水醜聞後,政府更不敢提加水費,深恐引爆政治炸彈,結果問題還是持續下去。
延伸閱讀:【飲水思源】11年來浪費14億水 香港人如何「食水深」?
水費凍結逾20年 處於國際低水平
翻查記錄,香港於1995年起凍結水費,至今未變過。據水務署資料,現時香港住宅食水水費實行4級制,每4個月計算一次(見下表)。商業用水則每立方米收費4.58元、建築用水每立方米7.11元,並沒有累進計算方式,總體食水收費多年來也被指偏低。
表:住宅用水收費
每單位(1立方米)收費 | |
第一級 - 首12個單位 | 免費 |
第二級 - 繼後的31個單位 | $4.16 |
第三級 - 再繼後的19個單位 | $6.45 |
第四級 - 餘下單位 | $9.05 |
資料來源:水務署
根據國際水協會的數字,香港食水水費在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之中處於低水平,以2015年計,每100立方米收費為33.71美元,相對東京、巴黎、倫敦、紐約等大城市都遠遠為低(下圖)。
水費偏低不利節水 審計署曾批評
按照水務署數字,現時水費只佔本港一般住宅用戶開支約0.3%,在全世界也屬極低水平。所以如果撇除個別劏房業主向租戶濫收水電費,現時水費可算是住戶日常雜費之中,市民較不在乎的一項,一般三人家庭四個月的水費可能只是二百元左右,通俗講句:「出街食晏都冇咗」。
這種情況下,市民自沒有足夠動力節省用水。按照水務署數字,本港2015年人均每日淡水用量約為132公升,高於全球平均的110公升,也遠高於聯合國建議的50至100公升。就連審計署2015年的報告都批評,目前水費的收費基準,未能鼓勵市民節約用水。
延伸閱讀:【政策分析】海水化淡將平過東江水 是時候「自己食水自己供」?
智庫研究:政府補貼過多 應「策略性」加水費
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於去年5月,聯同環保組織ADM Capital Foundation發表報告,直指現時制度下,七成的家庭用水均由政府補貼費用。換言之,就算政府購買的東江水近年不斷加價,對市民的水費單影響微乎其微,根本引不起公眾對水資源問題的足夠關注。
因此報告建議,水務署應該策略性地提高水費,即在不影響低收入人士食水供應的前提下,選擇性地向具負擔能力的用家增收水費,真正推動節省用水。思匯主席歐陽杞浚亦坦言,由於現時水費太低,未能反映獲取水資源的代價,加劇市民耗水的情況。
延伸閱讀:申訴公署揭公屋水費糊塗帳 最長拖9年 涉近400單位累欠逾10萬
政府曾研加水費 遇眾多反對聲音
水費過低的情況,政府一直有留意到,並多次研究過加水費,但每次最後都不能成事。其中最近期的一次,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2014年財政預算案中,提到水費已19年沒有加過,政府會研究調整。水務署亦傾向加價,認為需要填補一定成本,並著手全面檢討水費政策。
但消息一出,即時引起反彈,其中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表示,政府帶頭加水費會令基層生活雪上加霜;至於餐飲業等用水量較多的業界,也表示這會增加經營成本,揚言將會轉嫁予消費者。
爆鉛水醜聞後 水費檢討不了了之
更為致命的是在2015年中,多條屋邨被發現食水含鉛量超標,水務署成為眾矢之的。據報政府因為此事,暫時擱置水費檢討,直到今日也不敢再拿出來,容讓水費偏低的情況延續下去。
前發展局局長馬紹祥去年6月在立法會發言時,只表示政府會繼續定期檢討水費,審慎考慮各項因素,包括市民的負擔能力、水務署的財政狀況、社會經濟情況,以及立法會議員意見。換言之,即沒有打算改變水費政策。
延伸閱讀:東江水加價7% 港未來3年買水支出逾144億 粵港探討混合付費方式
水務署私營化是出路?
所以,水費太低、大眾未有妥善珍惜水資源的情況,早已持續多年,政府也明顯意識到問題,但往往在陰差陽錯之下,總是無法拍板落實增加水費,再加上以政府一貫怕事的作風,大概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加水費易惹民憤,倒不如避開爭議好過。
其實水務署本身由1998年後就連年虧損,而且幅度還不斷擴大中,如2015/16年度稅後虧損達11.386億元,2016/17年度更增至13.573億元,不過由於一直有公帑填數,水務署本身亦沒有足夠動力調高水費,大可維持「加到就加,加唔到就算」的心態。政府早在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由於希望節省開支,將部分公營機構私營化,其中水務署也是研究對象之一。
不過由於私營化可能涉及大幅調高水費引發爭議,加上水務署員工擔心會削減福利極力反對、上街遊行,最終計劃沒有成事。加上港鐵、領展私營化之後走向另一個極端,變成為求賺盡而輕視公眾利益、社會責任的機構,私營化未必是水務署的出路,但到底政府又會拿出甚麼更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