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土地大辯論展開 政府外判小組諮詢旨在「留退路」?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關乎香港未來發展路向的土地大辯論,今日(4月26日)即將展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需就18個土地選項收集公眾意見。小組主席黃遠輝近日已馬不停蹄會見各持分者,由於私人遊樂場契約用地、公私營合作等選項爭議極大,無論支持哪一方,肯定都「得罪人多」,小組所受的壓力可謂相當沉重。
政府過往就一些爭議議題作公眾諮詢時,官方往往親自披甲上陣,在諮詢過程中備受抨擊。要是得出來的結果不合政府心意,「轉身」須付出的代價更重,政府過往不乏類似例子。
今次政府先行成立小組研究選項、發表諮詢再提交報告,美其名固然是專項處理、廣納意見,但亦難免令公眾懷疑,這是想為政府「卸力」,日後如果要違反諮詢結果、主流民意作決定,所受的壓力也會較小。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立至今,黃遠輝承受各方的極大壓力。(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政策分析】土地大辯論「厚此薄彼」 林鄭小心變「曾蔭權2.0」

政府主導諮詢 違反結果須付政治代價

理論上,政府就議題諮詢公眾,目的確實只是「收集民意」,不論結果如何,最終決定權還是是在政府手上,不需要什麼約束力,因為政府確實有更多其他考慮。

然而,由於諮詢結果擺在眼前,而政府司局長親自出面公布諮詢聲稱要聆聽民意,若最後逆民意而行,在政治上是一個極為「難看」的姿態,公眾會覺得「政府自己制訂諮詢框架,倒頭來卻不跟從,根本就是假諮詢」。因此政府如無一些極為充分、足以服眾的理據,一般都不應隨意推翻自己發起的諮詢結果。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由特首林鄭月娥親自拍板成立。(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延伸閱讀:【土地大辯論.政策分析】民主黨走最前 民建聯沉默情何以堪?

曾蔭權政府搞諮詢 但又堅拒復建居屋

前特首曾蔭權就作過類似行為。由於樓價在金融海嘯後不斷上升,市民置業困難,民間逐漸有呼聲要求政府就資助市民置業做得更多,包括復建居屋。於是在2010年5月,運輸及房屋局發表「資助市民自置居所公眾諮詢」,就為何資助市民自置居所、哪些人士需要協助以及如何協助收集意見。

但諮詢剛開始,已有質疑聲音指出,政府的諮詢文件僅臚列一大堆房屋土地數據、過往及現時的政策概況,並沒有就各個方案詳加解說,根本無心聽取民意,只是想搞場「大龍鳳」,裝作有嘗試處理問題。

及後諮詢報告提到,不論個人與團體意見書、論壇、諮詢會中,都是「總括而言支持資助市民自置居所」,僅焦點小組部分的結果不一致。至於提及復建居屋的人之中,也是支持者居多,不過政府同時提到,反對復建者「亦為數不少」,並詳列理由,包括「耗用本已不足的土地」、「興建需時甚長」、「對僅僅超過申請資格的人不公平」,篇幅比臚列支持理據更長。

結果,曾蔭權政府在該年施政報告中,繼續拒絕復建居屋,只推出先租後買的置安心計劃,時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甚至表示,先租後買是「新一代居屋」,引起不滿。但由於樓價繼續失控,曾蔭權政府慘成箭靶,最後還是要在2011年的施政報告中,宣布復建居屋。因此,由整個諮詢開始至結束,政府是完全位於「風暴的正中心」。

曾蔭權(中)當年拒絕復建居屋,但最終也要「跪低」收場。(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土地供應】諮詢文件隱藏第19個選項?一切由曾蔭權治港開始

外判小組諮詢 可「隔走」部分批評聲音

相對之下,要是政府委託小組進行諮詢,由於隔了一重,多出個「緩衝區」,政府的角色將會縮得較小,收集意見期間可以減少對自己的批評聲音。例如今次的土地大辯論,發展局局長、環境局局長、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只是「官方成員」。

觀乎小組成立至今,各高官並未高調就土地選項發聲,也未有像以前「政改三人組」般拋頭露面、落區宣傳、回應提問。因此,主張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的劏房戶組織和泛民政黨,會批評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低估高球場建屋量,反對的商界則會批評小組是「廢物」。

所以不少意見認為小組主席黃遠輝,是一個極為難做的「三煞位」。不論政府最初想法如何,成立小組的客觀效果也是由小組去分擔一部分火力。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在今次土地小組成立以來,未見有太主動的角色。﹙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延伸閱讀:【土地諮詢.政策分析】劏房戶表態收高球場建公屋 政府責無旁貸

跟與不跟 政府有更大「還價」空間

在此也要釐清一點,政府物色對議題熟悉的人士、持分者成立小組,吸納更多聲音制訂諮詢框架,本身並無不妥。然而今次的土地諮詢有相當的特殊性:其一發展局本身就是負責覓地,是最重要持分者,即使不打算主導諮詢,也理應扮演更主動角色,例如承認粉嶺高爾夫球場等、民間有強烈訴求的選項,具技術上的可行性;其二今次土地諮詢事關重大,影響未來香港數十年的發展路向、幾代人住屋福祉,政府本身就責無旁貸,需要持續掌握民意,「避火頭」心態頗為不負責任。

更大的問題是,由於諮詢過程已隔了一重,政府不須親自上陣收取意見,所受的政治壓力也會降低。到下決定時,政府若不願跟從諮詢結果,「還價」空間更大,只須橫手一推,解釋說「報告內的意見未必可行」就可了事。給予公眾的觀感,相對於政府高官親自上陣的諮詢,也沒那麼「自相矛盾」,將衝擊減至最低。

建屋土地供應不足,是香港持久的問題。(資料圖片/林振榮攝)

延伸閱讀:【政策分析】政府規劃「先天不足」 土地諮詢結果何以服眾?

現時18個土地選項之中,粉嶺高球場、公私營合作、貨櫃碼頭等都包含巨大的爭議,外界正正希望政府拿出應有承擔,頂住傳統既得利益者的壓力,揀選最合乎大眾市民利益的方案。然而,政府至今在醞釀土地選項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姿態、言行,都難以令公眾看到這種承擔。

土地問題牽涉到香港長久以來的深層次矛盾,政府今次外判小組進行諮詢,減少政治壓力。但要是因為這點,就覺得不用再作根本改革,可說貪小失大,貪的是一時安逸,失的卻是港人整體的住屋需要。況且,要是政府再次與主流民意為敵,最後群情洶湧,又要像曾蔭權政府般「跪低」收場,豈非拿自己的管治威信「較飛」?

iPhone 讀者請按此填寫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