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由梁振英到林鄭 為何房策總是「周身刀冇張利」?
房協上周二(4月17日)舉行70周年慶祝酒會,《香港01》早前報道,將未補地價單位以低於市值租金租予有需要人士的計劃,最快今年第3季可推出。在場的特首林鄭月娥指出,本身計劃會在今年第4季推出,但若房協有意加快腳步需要政府協助「儘管開聲」,及後房協主席鄔滿海亦指計劃可望第3季推出。
只不過,房協目前所擁有的未補價單位不多,所以預料可提供的單位數目也十分有限,對緩解住屋需求幫助不大。再加上資助房屋本身的定位,亦並非鼓勵業主放售放租,因此若是依靠這類房屋的二手市場,供應幾可肯定不會太多,過往二手居屋成交數字偏低,就是顯著例子。
其實上述情況,亦是由梁振英年代以來,房屋政策一直積存的大問題:招式很多,但「周身刀冇張利」,單位供應量少,對解決住屋問題成效不大,因為政府對土地問題「黔驢技窮」,拿不出有效辦法增加供應。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明日(26日)即將展開為期5個月的諮詢,林鄭月娥政府又是否能拿出足夠的誠意,改變多年來的現象呢?
延伸閱讀:房協冀第三季推免補地價分租單位 林鄭指政府願協助:儘管開聲
出租單位或僅得數千
據《香港01》早前報道,房協租住計劃的目標對象,是輪候公屋至少超過2年以上住戶,包括一般家庭和單身人士。現時房協未補地價單位大約有1.6萬個,而報道指,房協估計實際可以出租的單位大約只有數千個。
而截至去年12月,公屋輪候冊申請有28.29萬宗,一般家庭申請有15.51萬,非長者一人申請則有12.78萬,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4.7年。因此,新措施可提供的單位數目,對於一眾公屋輪候者而言,仍是杯水車薪。
其實,資助出售房屋本身的設計,就是以用家為本,購買者一般都是中下至中等收入家庭,一般都會居住一段長時間。政府也對居屋的轉售年期有所限制,難以像私樓般轉售圖利。是否有如此多業主有意欲放出這些單位,堪成疑問。
延伸閱讀:【01獨家】房協樓免補價分租擬提前至第三季推 輪公屋逾2年可租
居屋二手市場成交少 實際幫助有限
以居屋二手市場為例,房委會於1997年開始推出居屋第二市場計劃,容讓業主在買入單位後3年,把單位在公開市場出售,白表者須補地價,綠表則不用。到梁振英上任特首後,把居屋免補價第二市場擴展至白表買家,即白居二計劃。
按照房委會數字,1997年6月5日至今個月為止,二手居屋總成交數字為46,239宗。但截至去年4月,本港資助出售房屋單位共有約40萬個。簡言之,就是多年來成交的二手居屋,只佔總體資助房屋的11.55%左右。
再看另一組數字:根據土地註冊處資料,單計2017年,私樓二手買賣合約數字為42,946宗,亦即二手私樓一年的成交數,已接近二手居屋逾20年的成交總數。
因此,梁振英時代的白居二共分兩期,名額一共也只有7,500個。林鄭上台後將白居二恆常化,今年的白居二計劃名額僅2,500個,但收到的申請足足有3.9萬份,供應完全追不上需求。
延伸閱讀:【拆局】啟德1號(II)樓價貴地價兩倍 摑陳茂波一巴掌?
梁振英房策花款多 非爛尾即太少
除了白居二外,「房屋特首」梁振英上任後也推出了多項房屋政策。只是這些政策要麼最後單位數太少,要麼整個政策變質。
政府在2012年推出的港人港地,原意為讓香港市民優先買樓,提供可負擔房屋,建成現時的「啟德1號」。不過實行下來規制太寬鬆,例如有中聯辦前官員被揭得到香港身份證後購買單位、6成多單位獲批出售,扭曲自住原意,單位售價也超出市民負擔水平。因此政府至今只勾出了一幅啟德地皮實行港人港地,發展局日前亦承認不會再推,政策變相爛尾收場。最終兩期計劃,合共只提供到1,169伙單位。
梁振英亦在2015年提出「綠表置居先導計劃」,助綠表人士購買,據報原先選址為沙田水泉澳邨,單位數以千個計,但後來改為新浦崗景泰苑857個單位;至於政府2013年開始改建柴灣工廠大廈為住宅,變成現時的華廈邨,前年開始入伙,單位「多達」187個,不提也罷。
延伸閱讀:【政策分析】綠置居的原罪 一切由水泉澳開始......
「拉雜成軍」前車可鑑 林鄭又想犯同樣錯誤?
由此可見,梁振英年代房策招數雖多,但終究只是將幾個小型項目「拉雜成軍」,既沒有將樓價控制在市民可負擔水平,也沒有改善土地供應來源問題,即使有地也是建私樓為先,傳統地產商和鄉紳利益未敢觸及。在他治下,橫洲發展「一鑊泡」,公屋項目由1.7萬個單位減至4,000個;劏房戶由2015年的19.55萬人,增至現時的21萬人。
今日的林鄭政府,顯然也有這個影子。林鄭先後將白居二和綠置居恆常化、鼓勵房協出租未補地價單位、提倡工廈改裝成過渡房屋等等,都是「止血式」措施。首置上車盤詳情未明,但一般預計單位數目也不會多得哪裡去;資助房屋價格因應市價而不斷上升,開始超出市民負擔能力,但最新一期仍然超額認購36倍。
粉嶺高爾夫球場佔地逾170公頃,據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尹兆堅的估計,最多可建1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一旦啟動成功,即可大幅改善住屋問題,民間亦有強烈聲音要求收回,但政府充耳不聞;棕地問題更不用多言,發展局已明言大部分棕地都是私人土地,收地和清拆均是重大挑戰,因此發展棕地不易成事,總之不敢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當局舉措難免予人的觀感,是政府只搞小動作,不搞大項目。
延伸閱讀:【政策分析】劏房惡化 前前特首曾蔭權抵鬧 前特首梁振英呢?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即將就18個土地供應選項作諮詢,展開林鄭所稱的「土地大辯論」,可以預期爭議將會十分巨大。
林鄭在房協酒會上表明,如果「每人堅持己見,香港會原地踏步,非香港福祉」,但她似乎不明白,香港如今的問題,正正就是太多傳統既得利益者「堅持自身利益」,導致政府土地房屋政策舉步維艱。不弄清楚這一點,就算政府多推幾個綠置居,多推幾個過渡性房屋項目,也是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