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兩電加價「撳住搶」 與其批評黃錦星 曾蔭權更加抵鬧?

撰文:凌昕 林劍
出版:更新:

兩電明年電費加價幅度出現戲劇性一幕,在政府出手施壓下,港燈的電費加幅由傳聞中的雙位數,壓低到1.9%,相信不少市民都會收貨,甚至認為今次林鄭果斷向財團出手,應記一功。不過開心別太早,因為環境局局長黃錦星預告,2020年後電費可能大幅加價。
且慢!同一個黃錦星,在今年初就兩電的利潤管制新協議解釋時,曾經表示電費有望減價5%,但如今電費不但難減,甚至說有可能要大幅加價,演成林鄭班子黃錦星打倒梁班子黃錦星的鬧劇。不過追本溯源的話,造成這個問題的人,其實可能是曾蔭權。

環境局長黃錦星(中)今年4月宣布兩電的准許回報率將下調至8%。(林若勤攝)

林鄭不再「腍善」 卻難阻電費加風

本港市民2018年的電費加幅在周二(12月12日)終有眉目。消息指港燈一度提出雙位數百分點的加幅,但在政府施壓下,最終和中電看齊,同樣加1.9%。表面上,政府似乎一改過往「腍善」的取態,對電力公司「硬起來」。但其實只須稍為追溯過往兩電利潤管制協議的談判過程,不難發現上屆政府近乎向兩電「放水」之下,現屆政府才作了少許補救。而負責此項目的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可說責無旁貸。

事緣政府在今年4月,與兩電就2018年後的利潤管制協議達成共識。新協議之下,准許回報率將由9.99%降至8%,當時黃錦星曾指,新協議在2018年10起開始生效之後,明年底的電費有可能下調5%。新協議看似對市民相當「着數」──不但降低了准許回報,而且電費更有望下調,不過正所謂魔鬼在細節中。先不論減電費的願望已經落空,單看政府原先與兩電達成的協議,本身就極具問題。

中電控股總監集團阮蘇少湄表示,確實的電費調整未有定案,因為需要參考資本開支等一藍子因素,所以現時討論變化幅度是「言之尚早」。(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持續更新】消息:港燈雙位數加電費 遭行會打回頭 罕見!

延伸閱讀:【拆局】梁振英政府向兩電「鬆章」 電費勁加僅遲早問題

上屆政府「鬆章」 利潤協議傾斜兩電

利潤管制協議的新安排,在2015年起由上屆政府和兩電開始談判,而政府的代表則是當時亦是任環境局局長的黃錦星。在與兩電談判之初,政府曾經表示打算將兩電的准許回報率,由9.99%降至6%至8%,外界一般預期,最終准許回報率會中間落墨至6.9%左右。不過在4月25日,黃錦星在新聞發布會上拿出一份外界所知甚少的顧問報告,引述內容建議准許回報率下調至7%至9%,最後得出8%的結果。

因此,新利潤管制協議將兩電准許回報設定在8%,以過往政府的說法不但不是「中間落墨」,而是政府當初提出的區間的上限,一來一回相差了1.1個百分點。以中電和港燈的資產合共以千億元計,1.1個百分點的差距,已經意味全港市民每年要向兩電多付數以億計的電費。

中電擬於龍鼓灘建一台新天然氣機組,有關項目已取得環境許可證,但相關細節仍有待與政府商討。(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中電港燈.博評】黃錦星局長話電費將下調 你信唔信?

曾說有望減價5% 恐是政府一廂情願

但更加令公眾嘩然的是,利潤管制協議由過往的「10+5」安排,即10年期滿後檢討,再選擇是否續期5年,變成新協議一次過續約15年,至2033年才屆滿。由於不論經濟環境如何,兩電利潤都與固定資產掛勾,意味在未來15年,無法再調整兩電的准許回報率,斷送了電力收費的主導權,市民形同「硬食」貴電費。以此推算,在未來15年,市民將較最初估算的6.9%准許回報率,多付以百億元計的電費。如此談判結果,可說失敗中的失敗。

在利潤管制協議的新安排公布之後,不少一直有監察兩電的環團和壓力團體都罵聲四起,質疑黃錦星在談判上向兩電「鬆章」,但更加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是黃錦星在新安排公布的記者會上,一度表示2018年底的電費有可能下調約5%。不過兩電的代表隨即「落閘」,表明最終電費能減多少,還要視乎燃料成本、資產投資、利息、營運成本等等等等的N個因素而定。簡單來說,所謂利潤管制新協議實施之後就有望減電費,恐怕只是當時政府一廂情願的奢想。

迪士尼製作「剩食捐贈計劃」宣傳短片,均有年輕人負責設計劇本、拍攝及做後期製作,更邀請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參與演出。(香港迪士尼樂園提供)

延伸閱讀:港燈中期少賺9% 冀市民勿對電費調整產生「不切實際期望」

對電力問題不熟書 黃錦星成眾矢之的

事實上,兩電的電費水平有加沒減、加得少已算「偷笑」的局面,一點也不難明白。因為根據政策目標,要在2020年達致大幅減低燃煤發電比例,將較潔淨但亦更昂貴的天然氣電比例增至五成,兩電就要投資新的天然氣發電機組、購買更多天然氣,必然的結果是電費將大幅上升。尤其黃錦星在與兩電的談判上,將未來15年的准許回報設定在8%,資產膨脹加回報高企的結果,必定是電費易加難減。

其實黃錦星對電力問題的「熟書」程度,一向備受外界質疑。話說在2012時,本身是建築師的黃錦星剛剛空降環境局,他在一個電台節目上被主持問到利潤管制協議的問題,但當時黃錦星既答不出准許回報率是9.99%,更不知協議在2018年到期,其政助在直播室外猛打手勢「提水」,仍阻止不了這場「關公災難」的一幕,惹來政圈以至社會人士的嘲笑,同時亦令人擔心他如何「擔大旗」代表政府和兩電談判?

「我哋呢啲小市民,希望兩電唔好賺到盡。」(資料圖片/鄭劍峰)

延伸閱讀:兩電准許回報下調至8% 蘇偉文:未來電價仍有上升壓力

問責班子職能錯配 猶如商經局管天文台翻版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又不能全怪黃錦星。畢竟他既非出身自電力、能源專業,而且兩電問題除了是電力能源問題之外,利潤管制協議更涉及複雜的財務計算,單是看看兩電多年來如何藉基本電費、燃料費、燃料帳結餘等名目大玩財技,沒有金融底子的黃錦星,以至負責環保事務的環境局為何會招架不住,實在不難理解。

造成這個問題,一定程度是問責局長的職能出現錯配。過往有關兩電的問題,都會歸由主管金融、經濟的政策局處理,甚至連財政司也會過問,由一班對數字較敏感的財經官員與兩電對口,以便與兩電就財務問題拗手瓜。

但直至2007年,時任特首曾蔭權改組問責班子,當時問責局職能大執位的其中一個後遺症,是分工不合理,例如把房屋和地政部門拆散,又把運輸和房屋勉強組成一個局。另一問題正是將電力事宜,由主管經濟事宜的政策局,轉交到環境局身上,一直有意見認為,這個錯配就如由商經局管天文台一樣荒謬,如果將兩電的對口責任交給商經局、天文台交給環境局,安排就會相對合理得多。但是這個教訓,卻是要以市民每年多交以億計電費為代價,實在過於昂貴了。而要解決政策局之間分工不科學造成施政不彰的問題,可能要留待林鄭是否有決心重整問責班子的隊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