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港燈.博評】黃錦星局長話電費將下調 你信唔信?

撰文:關焯照
出版:更新:

港府與兩電(中電和港燈)最終達成新一份的利潤管制協議,由2019年開始,准許回報將由現在的9.99%調低至8%,而新協議年期訂為15年,較現時的協議長5年。
對一般市民來說,最關心是准許回報在2019年被調低後,電費有沒有下調空間?根據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對傳媒解釋,新協議生效後兩電的電費預計在2019年會降低5%或以上。

(林若勤攝)

誠然,港府為市民成功爭取調低電費是一件好事,但這減電費消息卻很快被兩電大潑冷水,例如,中電管理層表明新協議不代表電費將會下調。當市民聽到局長和電力公司對新協議帶來的影響存在不同的解讀後,你肯定會說:「咁都得!」

假設其他因素不變,將准許回報下調肯定可以降低電費,不過,港府早已在幾年前宣佈,從2020年開始,兩電在發電燃料方面需要將天然氣部份的比重增加至50%。 雖然天然氣是較煤乾淨,但其價格卻高於煤3至4倍,大家可以想像,當較昂貴的發電成本部份比重明顯調升,你真的會相信只是靠削減准許回報便可以壓低電費嗎?

中電公佈的2016年發電燃料組合是:41%煤,26%天然氣和33%核能,假設這組合保持不變至2019底,即是從2020年開始,天然氣比重將被額外增加24%才可以達至五成。筆者相信天然氣比重的增幅將會令煤的比重下降,在燃料組合改變下,發電成本將會有頗大的機會顯著增加,所以,即使在未來15年兩電的准許回報每年減少1.99%,但由於預期燃料成本上升,結果可能是電費非但無得減,而且更有上調壓力。

要減低電費的上升壓力,筆者認為最佳的方法是解鈴還需繫鈴人,盡量以其他辦法紓緩燃料成本上漲的問題。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是購買液化天然氣。首先,何謂液化天然氣,顧名思義,科技能夠將原本是氣體狀態的天然氣,經過低溫高壓液化後變成液化天然氣,而這些發電燃料被送到目的地後,買家可以將液化天然氣還原為氣體以作發電之用。由於液化天然氣可以用船隻運送,所以買家可以派出船隻到不同地區的液化天然氣供應者購買這種發電燃料,只要買入價顯著低於從內地輸入的天然氣,便可以「溝淡」天然氣價格了。

兩電將於2018年加電費1.9%。(資料圖片)

中電早在2014年12月提出興建近岸流動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至今這提議只是達到環境評估階段,距離落實和興建接收站相信仍有一段頗長時間。因此,筆者估計在2020年開始,當實行將天然氣發電燃料比重增至50%後,電費將會上調,直至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完成後才有機會將燃料成本降低。

另一個考慮方向是需求管理。眾所周知,科技一日千里,現時是可以透過人工智能、通訊系統和數據處理來有效地管理電力需求。綜觀幾個東南亞國家,例如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均投資大量金錢於智能電網發展方面。然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在推動智能電網從而減低市民的用電量,卻明顯落後於鄰國,原因是當用戶減少用電,這如同倒兩間電力公司的米,在這情況下,兩電在發展智能電網的步伐肯定是越慢越好。

筆者認為港府需要制訂一些誘因,令兩電能夠加快推動智能電網的發展,無論從減低用戶的電費或推動環保的角度來看,實現電網智能化是一個雙贏方案。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