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言 :是權利,也是責任
半夜時分有位病人因「爆血管」被送到手術室。「病人右腦出血昏迷,需要盡快把血塊移取,抒緩腦壓!」作為神經外科醫生的筆者一邊嚷着,一邊聯同其他醫護人員把病人移到手術枱上。
筆者正為病人要做手術的位置準備消毒,同一時間,麻醉科醫生為病人注藥麻醉,護士們也在預備手術所需的儀器、顯微鏡等,整個手術室都七手八腳,為拯救生命把握著每一分秒。然而,筆者突然覺得有點不對勁。
撰文:醫院管理局學院院長孫天峯醫生
麻醉科醫生見到筆者在病人頭上若有所思,便問道:「你剛才不是說病人右腦出血嗎?」
「啊!是的。感謝你!」筆者頓時知道問題是什麼了:筆者為病人準備消毒的位置是病人的左邊!
就是麻醉科醫生的一句提醒,筆者及時更正消毒及之後手術的位置,避免了一個任何醫生一生都不能犯的錯,也拯救了一位病人的生命。這是筆者差不多二十年前的一個親身經歷,至今仍歷歷在目。
「敢言」,是指當我們見到不當的事情或行為時,會否敢於提出,這包括當面對一些具權威或上司面前。我們也許怕說出來會帶來對自己不利的後果,或者怕自己提出的看法不會被重視,也怕錯的其實是自己。
「敢言文化」,又或是「𣈱言文化」,需要一個重視並積極鼓勵開放和透明溝通的環境。在開放的文化中,個人可以放心地提出自己的疑慮、表達自己的想法、分享不同的意見、並能得到善意回饋。最重要是,無論提出者所提出的質疑正確與否,也無損與團隊彼此的信任和尊重,當然也不會為提出者帶來任何不良後果。
這種開放性對於個人、以至團隊、再至整個機構持續進步都至關重要。但即使不看長遠,其對機構安全文化的影響更為明顯,尤其醫療服務本身對病人安全要求嚴謹,也特別需要團隊合作。要確保病人安全,既要賦予每位團隊成員敢言的權利,也要確定成員需要肩負敢言的義務。
要建立「暢所欲言」的文化,要能夠持續並有成效,可能至少要有三個層次。
首先要確立機構在病人安全範疇下「暢所欲言」的政策。特別要強調,跟「吹哨者」不同,除了機構在倫理、道德和守法上的堅持之外,在病人安全上,提出問題的及時性尤其重要。機構需要在政策層面障顯開放透明和落實問責制的氛圍。
然後是領導者的承诺,這包括臨床團隊的領袖,也包括機構管理和領導階層,都需要學懂尊重和實踐讓每位成員發言的權利,並賦予適當的行動和回饋,確保大家在心理安全的環境下勇於𣈱所欲言。
最後但同樣重要,就是透過團隊式的訓練,令來自不同專業、不同職級的同事,同樣認同能夠暢所欲言在病人安全上至關重要。定期培訓,除了專業技能外,團隊溝通技巧訓練可以加強團隊成員對透明度的信心和相互責任的認識。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