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相「連」
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好多人「細細個就聽過呢個名」。「網絡」用「傍」字形容多年來如何在路中心「傍住」病人,並將互助組織一點一綫連起來,令人讚賞;而病人領袖長期奮鬥,遇幽谷仍「頑固(意指「頑強」)埋首往後行」,復康路上,互助互勵又互勉,同病相連但非相憐,令人敬佩。
撰文:醫院管理局策略發展總監程偉權醫生
與「傍」字意思毗鄰,醫管局同樣也或可用「撐」字形容如何「撐住」病友,如點線面般將之連起來。局方當年接納夥伴建議成立病人資源中心,接著夥拍病人組織籌辦活動,穩住熱誠「義」工陣容,建設實體「健康資訊天地」,創建網上一站式資訊平台「智友站」,直接道出智之所在;更邀請病友出謀獻策,提示作決策時如何跳出醫者視角,實踐策略有爲,服務到位,撐住病人。
「智友站」適逢於上周翻新升級,適用於手機,一按同病即相連資訊,並具多種族語言選項,直線連接社區資源;要提質卻不甘平面化,貼心打造個人化體驗;更根據瀏覽偏好送贈資訊,而資訊能否做到「對、易、貼」?請用家提議如何改進。
醫社合作,淺層而廣角來説,因社區夥伴熱誠投入,各醫院積極推動,協作面很廣。若論深層思慮,醫療需求的年增長率百分比,全齡人口雖低於一,長者卻為三,叠加人口患慢病率後更高,如醫療科技上漲成本任飛行更可能達五;站在醫療視角看,總希望醫院、社福、病人三方合作,可以從平面上同行並肩,過渡至立體零死角、協作助減壓時,更高、更深、更好。
研究提示多方合作,要共賞貢獻,共嘗新猷,共商良策,共享成果。醫管局多年前制訂内部醫社合作的發展重心,是側重聯網就地攜手、落實已具實效服務模式、長線鎖定社區協作夥伴,以及插穩並瞄準共同服務標杆;不過幾句官語如要化煩為簡,應是建立在地互信、鞏固互重關係、構建互動平台,共識目標互通。既樂見病人組織已充分展現如何同根、同感、同行、同盟;三方合作,更要相連、相研、相容、相融。
病人踏遍刺腳的彎路,能否常見路上「有你有我有情有醫有社有義」?各方且同步,應可同渡困苦與厄困。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