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口翳通波仔 一勞永逸無閉翳?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冠心病是全球最常見的心臟病之一,近年患者呈年輕化趨勢,40歲以下心臟病發案例屢見不鮮。更令人擔憂的是,患者發病前可能全無徵兆,因此市民更需提高警剔,定期檢查和注意健康狀況,防範「隱形殺手」。

撰文:瑪麗醫院內科顧問醫生林祥智醫生

瑪麗醫院內科顧問醫生林祥智(右一)指,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若把握黃金救治時間接受「通波仔」,能有效避免出現嚴重併發症。

冠心病全名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成因是冠狀動脈因脂肪積聚而收窄或阻塞,令血液未能流到心臟,導致心肌缺氧,甚至壞死。患者必須把握黃金救治時間,接受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避免猝死或出現嚴重併發症。

本港每年進行約一萬宗「通波仔」手術,醫生會把裝有小球囊的微細導管插入病人手腕或大腿內側動脈,再延伸至堵塞的心臟血管,透過將導管內的小球囊充氣撐開血管,最後植入支架,壓平阻塞血管的粥樣斑塊,從而恢復正常血流。然而,植入支架會令血小板變得活躍並容易在支架附近凝聚,久而久之可能形成血栓,再次阻塞血管,因此「通波仔」後,病人需服用抗血小板藥保護支架及血管。

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是指將裝有小球囊的微細導管延伸至病人堵塞的心臟血管,再將小球囊充氣,令血管撐開並植入支架,壓平阻塞血管的粥樣斑塊,從而令病人恢復正常血流。

針對冠心病治療,亦包括藥物及俗稱「搭橋」的血管繞道手術。醫護團隊會按臨床情況為患者安排最適切治療。但無論治療方案為何,冠心病患者再次發病的機會均比一般人高十倍,特別是高危一族,包括早年接受過「通波仔」手術、曾經復發、其心臟病牽涉多條血管、吸煙或三高人士等。

以高血糖為例,糖尿病可併發致命的心血管疾病,約七成糖尿病患者確診五年後會出現心臟衰竭先兆,其心臟衰竭風險亦比一般人高兩至五倍。因此,病人「通波仔」後絕非一勞永逸,術後要持續從飲食、作息、運動習慣等入手,改善心血管健康。

瑪麗醫院於「心梗救治日」舉辦一系列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對心血管健康的關注。

瑪麗醫院目前已建設全港首間胸痛中心,其中一項重點工作是加強公眾教育,鼓勵市民及早關注心血管健康。,醫護團隊於早前的「心梗救治日」在院內擺設胸痛中心資訊站及遊戲攤位,並安排急症科及心臟內科醫生參與網上直播,即時與公眾互動及解答問題,分享管理心臟健康的秘訣及解釋心血管疾病成因、徵狀等,希望市民檢視自身生活習慣,採取適當措施,防患於未然。此外,活動亦教育公眾如何使用自動心臟除顫器,為日後可能遇上突發情況作好準備。

公眾可模擬使用自動心臟除顫器,以備日後應對突發情況。

硬件配套方面,瑪麗醫院與香港消防處合作展開「院前心電圖計劃」,讓病人提前在救護車上接受心電圖檢查,並即時傳送結果給急症科醫生作初步評估;院內亦已為胸痛患者建立「綠色通道」,包括在病人送抵急症室後,醫護團隊立即安排病人接受血液測試,檢查有否因心肌受損而釋出心肌肌鈣蛋白,以便即時識別高危患者。同時,心臟科團隊隨時候命,目標是病人由送抵醫院至引入導管「通波仔」的時間能夠在90分鐘內完成。

醫護團隊透過小遊戲與醫院同事及大眾分享預防心臟病貼士。

瑪麗醫院會繼續根據國家認證標準推進建設胸痛中心,進一步改良心血管疾病病人的診症流程,最大限度地縮短救治時間,改善治療效果並提升病人存活率。

醫院管理局。(資料圖片)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