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智能化建築方法 印度醫院冀以科技緩解龐大醫療需求
全球各地在進行基礎建設及建築工程時,越來越講究可持續發展及保護環境等原則,在智能科技發展越趨成熟的印度亦不例外。筆者早前遠赴當地出席國際工程會議時,亦了解到印度當地建築趨勢,留意到他們越來越多以預制組件及組裝合成方法推行工程建築,包括興建醫院,可以減少現場地盤施工時間。面對當地長期酷熱的氣候,此方式更有效節省在地建築所需人手和帶來更大工程項目效益。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源栢樑
上文提到,筆者早前以「國際工程技術士協議」副主席身份前赴印度首都新德里,參加今年由當地主辦的國際工程聯盟會議,並以「首爾協定」主席身份主持同樣在當地舉行的年度會議,審視參與地區有否滿足協議的國際認證模式中,所定訂計算機工程教育的關鍵要求。適逢其會,筆者透過與來自印度各地的工程或醫療業界人士接觸,有機會了解了更多當地醫院建設及發展事宜。
除了前文提到有關智能化醫院的發展,當地在建築文化及方式上亦與時並進,追上世界潮流。例如本港越來越普遍使用的「預製組件」建築方式及「模組化組裝合成」建築,亦在當地日漸普遍。這類方法不但可以大大縮短施工時間及改善建築質量,在長期面對高溫天氣的印度當地,更有助大幅縮減工人在現場工地施工的時間,減少了工人勞損、受傷及中暑等機會,變相亦增加了廠房工人的生產力,故在當地使用的效益較相對在其他地區高。
據知,位於新德里的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All India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s, New Delhi, 簡稱AIIMS)及位於孟買的塔塔紀念醫院亦以上述先進的建築方法建成。
另外,當地工程人員亦十分關注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建築方法和綠色建築的實踐等,例如會在醫院建築加入環保節能措施,包括太陽能設施及有關智能化系統去減省能源使用。當地面對長期乾旱的氣候和環境,如筆者在當地的十多天便幾乎每天面對攝氏40多度的高溫,某天更突破攝氏50度,而當地不少地區長期又熱又乾旱,有若處於一個巨型烤爐,令筆者外出時苦不堪言,但自覺本港的「濕熱」亦不遑多讓,因香港酷熱同時濕度亦會很高。
一般人在濕熱環境下,皮膚容易出現粘膩、發癢等症狀,讓人感到非常不舒服,若長期處於濕熱環境,心理上容易出現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科學硏究指出人體對環境是否感到舒適取決於溫度、濕度和氣流這三個因素,而氣流可以由戶外生風或風扇所帶動。因此只有當溫度、濕度和氣流達到一個舒適的平衡,人體才能感到最舒適的環境。
在環保節能措施上,當地醫院興建時會計算大廈座向,透過建築設計,以自然風帶走熱氣。而透過建築訊息模型系統(BIM),工程人員之間的協調更能緊密配合,令建築物以智能化方法管理,同樣有助節省資源。相信印度當地智能科技發展迅速的情況下,有助將更環保和對全球可持續發展有裨益的建築方法帶到全國不同地區,緩解全國醫療保健龐大需求外,亦更能為保護地球出一份力。
相比其他國家的公立醫院設計,印度公立醫院的設計有著不同特點,印度公立醫院通常財政預算有限,因此在設計上更注重成本控制和有限資源的高效利用。如採用較為簡約的建築設計,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裝修和設備投入。選擇性價比較高的材料和設備,在滿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控制成本。設計亦都兼顧文化因素,在印度文化中,家庭成員在患者就醫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在設計中會考慮家屬休息區、訪客通道等功能空間。同時注重建築外觀和室內環境的文化元素融入,與當地建築風格協調統一。
上文亦提及印度是亞洲醫療文化大國,擁有悠久的阿育吠陀等傳統醫學體系,所以其公立醫院在設計時也會預留空間,配備阿育吠陀診療設施,滿足群眾的多元就醫需求,有如在國內見到不少醫院都有著中西醫合璧的設計。
印度地域廣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公立醫院設計需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當地實際情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總的來說,印度公立醫院的設計更注重成本效益、社區服務、文化融合和傳統醫療,以滿足印度國情和民眾需求。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是香港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