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醫療設施發展提速 智能化系統助鄉郊遠程問診

撰文:01醫務所 源栢樑
出版:更新:

印度對不少港人來說,觀感上可能是個發展相對落後又人口眾多的國家,其現時人口已經邁向十四億,亦令人難以想像當地醫療系統是如何可以滿足這樣龐大的人口。筆者早前遠赴當地參與大型國際工程聯盟會議,發現當地醫療設施發展迅速,其全國病床數目不但在十年間大增四成,部分大型醫院更加入了智能化儀器協助診症及醫院日常運作等事宜。如未來有能力可加大投資,加上當地資訊科技發達,逐步趨向智能化發展,相信不難見到全面智能化醫院的出現,使病人服務更俱效益,亦不再受地域限制。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源栢樑

筆者任「國際工程技術士協議」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ists Agreement)副主席,與屬英國代表的主席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主持協議的檢討會議。

筆者早前以當選「國際工程技術士協議」(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ists Agreement)副主席身份遠赴印度首都新德里參加今年由當地主辦的國際工程聯盟會議,同樣以「首爾協定」(Seoul Accord)主席身份主持同時在印度舉行的年度會議。與會國家及地區代表超過四十個,在整整十多天的旅程中,筆者接觸了不少來自印度全國各地的工程業界人士,部分來自醫療相關行業,故有機會了解更多當地醫院設施發展事宜。

據當地業界透露,印度醫院及病床數目在過去十多年來迅速增加,例如由2010年至2020年間,全國整體的病床數目更由約120萬張增至170多萬張,增加逾4成。截至2023年,印度全國醫院,包括公私營醫院支出的市場額度更是以千億美元計。儘管如此,在全球比例上當地每千人計算的病床數量仍然是頗低。

筆者在新德里一處高速公路兩邊看到由Yatharth Hospital放置的20座醫護雕像,以示感謝和紀念新冠疫情時「抗病毒戰士」的工作。

不過,與本港有所不同,印度醫院以私立醫院為主,佔整體病床數目的7成。有當地業界人士承認此反映出公營醫療上的投入方面現時並不足夠,但據知當地公營部門正努力追上需求,只是需求太龐大,實在難以百分百應付得來。因此,要確保當地市民能公平地獲得優質醫療服務,是當地有關部門的一大挑戰,尤其偏遠地方,如山區或農村等地,醫療服務覆蓋率更加不足。

據講,印度存在一種在亞洲擁有悠久歷史的醫療文化,可以為普羅民眾舒緩部分醫療需求。它是稱為「阿育吠陀」的傳統醫學體系,即是「Ayurveda」,由兩個梵文字結合一起的,ayur 是指生命,veda 為知識之意。它們一起的意思是「生命的知識」,被認為是世界上極為古老、源自古代印度的全面自然醫療方式之一,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阿育吠陀和中醫有許多共同點,特別是兩者的焦點都放在患者身上,而不是在疾病之上。

其核心理念是維持自身心靈的平衡和和諧,才會令人體魄健康,其理論認為生活要避免過度亢奮,因為會導致胃酸過多,使人會變得易怒、焦慮等問題。過度亢奮亦會影響保護我們身體結構的關節、粘膜、脂肪而導致肥胖及抑鬱等問題;而人的身心活動,包括呼吸、血液循環、神經系統若過度失調,會帶來焦慮、便秘、關節痛等。「阿育吠陀」強調個體的獨特性,並根據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特質來調理和預防疾病。整體來說「阿育吠陀」認為可使用各種草藥、香料、礦物等來治療疾病,並以飲食療法按體質調理飲食,在生活方式的調理則包括瑜伽、冥想及按摩等。

除了獨特的醫療理念,印度資訊科技發展相對發達,相信亦可成為其補足醫療服務不足的契機。當地不少醫院事實上均開始加入了智能化系統,例如電子病歷紀錄系統、遠程醫療系統及數碼化技術的應用等,提高了醫生對患者的病情治理能力,亦增加了遠端問診的能力,令偏遠鄉郊地區患者受惠。為了增加診症效率及作出更準確診斷,當地醫生亦會透過穿帶式設備去了解病人身體狀況,甚至透過智能系統去協助作出臨床決策,如以人工智能去作初步診斷分辦,甚至連處方藥物亦可透過智能系統完成。

筆者入住的會議酒店有提供正宗印度「阿育吠陀」療癒式按摩,包括了據稱有效幫助舒緩身心壓力的古法頭滴油服務。

筆者認為,本港及印度雖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卻同樣努力推動醫院智能化發展。不過,亦有當地科技業界人士指出,無論兩地或其他地區同樣要多加留意智能化系統帶來方便及提高效率之餘,有機會出現網絡安全隱患或個人資料外洩等問題,故使用不同智能科技時也存在挑戰,使用者尤其要正視及注重相關私隱及其安全保有等的問題。

印度當地醫療系統隨著先進的科技帶來迅速發展,筆者認為若世界各地能在其醫療體系引進更多智能元素,並作持續投資,加上政府部門政策上的支持,大家互相援引、交流學習及實踐驗證,相信各地未來要建成全智能化的智慧型醫院亦非難事,希望藉此能夠以這種高效服務模式去應對社會上不斷增加的醫療需求。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是香港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