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已死?】港舊書店善用網上營銷、拍賣 財經記者:充滿生機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書店結業的消息不時傳出,最近就有英文二手書店Flow Bookshop。「實體書店等於夕陽工業」,彷彿是不爭事實。但80後香港舊書店迷、任職財經記者的黃曉南,則在尋訪舊書店期間,發現那樓梯之上、工廈之中,舊書店其實充滿生機。

本來只想為舊書店存照的黃曉南,意外發現原來舊書店充滿生機。(楊程攝)

生意太旺 樓上搬到太子地面的舊書店

跟着黃曉南遊走太子、等候紅綠燈,仍在晃神之際,他忽然指指前方——原來其中一間舊書店「我的書房」就在馬路對面。慢着,是地舖?香港的舊書店不都在樓上嗎?何況這裏是旺區?走近發現,店內顧客不少,每停幾秒就會擋到一個客人,書店竟還是複式的。黃曉南在其將出版的《香港舊書店地圖》提到,這間書店從前是荃灣樓上舖,去年搬來太子,但不是因為被加租逼遷或捱不住,而是書店生意太暢旺,原有的店面已不夠用。

「本來覺得舊書業快死,想着最後幫它留個回憶。怎知訪問完15間書店,發現原來不是那麼悲觀的。」黃曉南說。他在10多年前於台灣旅行時碰上舊書店,自此迷上了它,每年到台灣「朝聖」外,在港每周也最少會去一次舊書店。

《香港舊書店地圖》紀錄了15間舊書店的現實經營故事,是新鴻基地產新閱會「年輕作家創作比賽 2016/2017」的入圍作品,今屆主題是「未來」,他笑說本來沒想過要切合主題,沒想到原來舊書業真的有未來。

佔領後學運情侶開街市書店 實踐真正「命運自主」

與大街相對是舊書店難得的風景。(楊程攝)

跟著舖走的忠實舊書買家

但早前Flow Bookshop不是才告急嗎?「我也有訪問過他,他(店主)也說是自己問題,如不時送書給人。」黃曉南說。其餘的舊書店,原來大多都能做到收支平衡,有些甚至還有盈餘,黃曉南說這受益於互聯網——當人人在談互聯網世代下書店生存空間變小,原來當中的舊書店卻因網絡而吸引到忠實粉絲——「舊書買家和新書的很不同,新書買家要(書店)近,樓下商場那間就可以,舊書買家知道哪間好的話,就算在工廠大廈,他都會去。」

於是舊書店店主不需將店開在易被看見的地方,只需在網上發佈消息就能吸引顧客。「租金節省了,有較大的空間營造自己的風格,賣些自己喜歡的書,有自己的主題,像(開在街市的)『生活書社』主要賣本土、政治,已經可以支撐到。」做到口碑,就能吸引到一班舊書買家。

【向下流?】欠政策港藝術難發展 攝影師:教學生藝術有意義嗎?

臉書即時對答留書 老字號10年前已用拍賣網

至於租了地舖的「我的書房」則是另一種模式,為應付租金,其店內會有些食譜、旅行書等大眾化的書籍,吸引多些街客,但同時店主也會收大量文史哲書籍,每次收到書後都會拍照放上臉書,「他是這麼多間舊書店中(在這方面)做得最快和最勤力的,差不多每天都有更新。」

別以為只有年輕人才懂得用互聯網,黃曉南說最先擁抱科技的,原來是老字號的舊書店,如有50多年歷史的「神州書店」在10多年前,已將較珍貴的書放上拍賣網,而「新亞書店」更會定期舉辦拍賣會,世界各地的人都會來到。

此外,很多客人都說歐陽先生有一項「絕技」,就是會留意及緊記他們的喜好。每每在熟客踏進門口之際,歐陽先生便會捧出一大疊專門預留的書籍,供他們挑選,當中有七八成最終都會被結賬帶走。即使是新客人,在留意他們逛書架的軌跡、駐足的時間、視線的方向、揀選的書本之後,當客人結賬之際,歐陽先生又會從書架中再挑出幾本書推薦,通常每一本都會令客人不忍撒手,最終也是乖乖付錢帶走。
《香港舊書店地圖》「神州書店」訪問節錄
舊書店貨如輪轉,這天跟明天來,看到的書可能已不一樣。(楊程攝)
+1

如圖書館的工廈書店 不像商店的書房

除此以外,其他舊書店也各有特色,「『神州書店』面積較大,書較多,分類分得好像圖書館般仔細;『梅馨書舍』、『偏見書房』像自己的書房,有個會客室或梳化,給你坐下慢慢看、聊天,不像一間商店。」店主也充滿故事。「新亞書店」的老闆曾任珠海學院文史系副教授,「Books & Co.」老闆是會計師行高層,至於他們為何投進書海,在《香港舊書店地圖》都有提及。

或許職業使然,James不但長年身穿三件頭貴價西裝,一望而知是商界成功人士,而且說話亦經常離不開「生意」二字,但他卻投入金錢、時間和心血,經營一家明顯不會賺大錢的英文舊書店。他也承認自己很矛盾,「我常說自己是『為銅臭販賣書香』,賣書當然要賺錢,賺錢才可把書店經營下去。但另一方面,我也是『為書香販賣銅臭』,辛苦賺錢,其實只為享受一點書香。
《香港舊書店地圖》「Books & Co.」訪問節錄

黃曉南說香港舊書店最大的特色,其實是生命力。「香港的舊書店通常是小小的,像生活書社般,只得100尺,旁邊有人在買菜;或在工廠大廈,有些工人在搬貨,旁邊就有間舊書店。」他說。「小思老師說這是香港的特色,有生命力,像石地裏有棵草可以長出來。」

年代灰暗 舊書店反給作者力量

與書店老闆傾談的過程中,這生命力反過來給了他力量——曾經他也對前景感到迷茫:香港樓價高,做傳媒薪金又低。但訪談時他卻看到舊書店老闆即使對前景不很碓定,但都很有勇氣,「很努力去找一個出路。就算是悲觀的,都有信念,不會被完全打倒。」他自言自己也多了分勇氣去面對未來。

縱使舊書店業不如想像中差,但黃曉南說在香港經營舊書店也未至於能生活無憂——為了應付租金,每間店每日都要賣夠一定數量的書才能抵銷租金,更幾乎全年無休,台灣的舊書店卻會有店主跑了去隔壁喝咖啡不開門,較有餘裕享受生活。因此黃曉南即使為舊書店着迷,也未有打算自己開一間,但依然會遊走各店,給予支持。

至於當初他是如何被舊書店所吸引?在資訊在網上隨手可得的年代,舊書店的價值又為何?詳看下集:【書店有價】從舊書看時代:60年代難買樓?唐君毅寫信笑老婆?

10多年前遇上舊書店後,他便一直遊走其中。(楊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