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人銀行家居港70載 最愛飲茶豬腸粉:我哋去邊度都可以生存
香港一向是多元種族城市,查閱11年香港人口普查,按國籍劃分,有英國、美國、泰國、日本、印度等。不在名單上的,其實還有紮根多年的本地葡萄牙族群。香港開埠初期,葡人憑藉中英雙語優勢,多數在洋行、政府機關任職第二把手。如今回歸也到20年,他們似乎已經消失於香港的社會之中。
葡人會所「西洋會」(Club Lusitano)前會長Francisco卻說,香港的葡萄牙族群有獨特的歷史地位,令他們心懷葡萄牙祖國,也喜愛香港的中西混雜文化,教育子女面向國際,靈活自處。「到哪裏都可以生存。」
六七暴動曾掀移民潮 葡裔議員反對處死暴動份子
雖然紮根香港多年,但土生葡人也面臨過艱難的去留抉擇。戰後5、60年代,熱愛香港生活,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土生葡人,屢見於政界。當中人稱「公職王」的沙利士(Sales)出身顯赫,19世紀時家族第二代從里斯本遷居澳門。他的父親30年代在港創辦商行,為他打下葡人族群領袖地位。在中環的西洋會內,便掛有一幀沙利士接受葡國政府頒發勳章的照片。沙利士還擔任港協暨奧委會主席,直到1999年才卸任,推動本港體育發展。
1967年香港暴動,社會危機四伏。由於左派四處放炸彈,市政局議員激辯應否公開絞死被捕的左派份子,以示阻嚇。沙利士反對,並說:「無論敵人怎樣激怒我們,道德範圍不許我們作出此等退化的行動。」
67年的Francisco才19歲,但已經在匯豐銀行當文員。因為匯豐早期靠葡人擔當買辦,人脈豐富,故銀行仍倚重土生葡人。他中學一畢業便被父親引薦入匯豐。於是華人主導的暴動,特別衝擊香港葡人社群。他們紛紛議論,是否仍要留在香港?有傳解放軍跨過深圳河直接解放香港,英國會否全面撤出?英國人一退,葡人應如何自處?當時他就見證不少紮根香港幾代的土生葡人,移民到美國西岸。遷回葡萄牙的人卻少之又少,因為他們的第二代,幾乎已不懂正宗葡語。
周日彌撒後飲茶 一家溝通用三種語言
中、英、葡3種文化猶如3道支流,匯聚一起,構成香港土生葡人這個特殊社群。葡萄牙是天主教國家,香港的天主教教堂,是土生葡人聚會的場所之一。Francisco便說,每次彌撒後,一班好友必定到茶樓飲茶。他最愛的食物包括馬介休和豬腸粉。「我有個表姐,60年代移民去美國。每次回到香港,必定要我帶她吃豬腸粉、打幾圈雀局!」
身為退休銀行家,Francisco年輕時任職匯豐、美國銀行。到過紐約、三藩市、芝加哥工作。他娶了香港人為妻,2子1女皆在英國讀大學。他兩個兒子都是葡萄牙國家隊擁躉,去年「C朗」領軍參戰歐國盃,兒子場場追看。幾年前,女兒到非洲參加馬拉松,背後插兩面旗幟:一面是葡萄牙國旗,另一面是香港特區區旗。
家族的語言溝通,更見文化混雜的特色。「我能讀寫英文和葡文,只能講廣東話。妻子會廣東話和國語,子女跟我用英文溝通,對母親則用廣東話。我的葡文已經要靠後天重新學習,子女略懂皮毛。還好大仔對葡國歷史文化興趣濃厚,將會進修葡文。我和老婆用廣東話溝通,但如果鬧交,當然用回英文。」他笑得不可開交。
國際化作為生存之道
身染多種混雜的文化與習俗,Francisco卻說得清自己的身份:「我是紮根香港的土生葡人。」這種活在夾縫中的社群,其實內蘊更加豐富。但是因應近代中國及國際局勢變化,面臨的挑戰也不少。每年6月10日是全球葡人的國慶日「賈梅士日」。回歸前,港督例必出席西洋會的慶祝活動。「97年6月10日,末代港督彭定康與候任特首董建華一同出席。但自此以後,沒有一個政府高官出席。」彷彿回歸後,土生葡人從官方紀錄中抹去。
他在馬尼拉、長崎、新加坡見過已經完全融入當地文化的土生葡人,除了那串長長的葡文姓名外,他們一句葡文也不會講,對葡國的歷史文化一無所知。他們還有一種簡化葡語、融合印度語、馬來語及廣東話的土生葡話(Patuá),由大航海時代至今有400多年歷史。但現時能操流利土生葡話的人,全球只餘下50人,多數是居於澳門的土生葡人長者。
他教育自己下一代時,便很在意他們的國際化程度。因為透過接觸更多國家的人,彼此觀照,保持族群的競爭力和生命力。「以前,英國人看我們不中不西,本地人看我們,叫我們做『西洋仔』,覺得我們好識走位,與英國人同樣精於管理,尤其善於分工合作。我們與他們同樣生活在此,只是社經地位傾向中產。不過,現在土生葡人也出現貧富差距。」Francisco伸出雙手,一高一低。「有人會住公屋,做保安。」
要延續這個邊緣族群的未來,大概就像回到當初葡萄牙人揚帆出海的年代,航道永不單一,每一個轉向都會有新發現,航海家互相競爭和渴望,恰如這個族群的命運。已經69歲的Francisco不忘提起,目前正在重修的香港歷史博物館,與他合作籌備本地葡國族群歷史項目。會訪問百歲高齡的葡國婦人、知名本地電台唱片騎師Uncle Ray等。他對下一代的將來有所計劃,也對上一代的歷史有所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