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世夠未】資深行山記者:點解唔係罵遊人、政府,係罵媒體?

撰文:吳世寧
出版:更新:

行山人士塞滿山野,不少網民認為網上消閒媒體就是元兇。想行山,在Facebook可找到「文青呃like新手」行山路線;要美食推介,則有「韓式抹茶拉絲」小店。近年在社交媒體風行的本地玩樂雜誌上建立了一套修辭學及美學,大受歡迎,但也有部分網民已生厭。
曾任《新假期》雜誌「本地玩」欄目的資深記者小超,說起該刊Facebook修辭學時也忍不住笑。「拉絲、綠茶……好似個世界淨係得呢啲係美食。」現時極流行的「隱世」一詞,原來在以往行山報道有另一番意味:「即係成個行程只有某個地方靚嗰啲。」雖然一樣調侃網媒浮誇的形容,但小超並不認同網民對傳媒的批評。「香港有咁靚嘅地方,我哋去介紹,呢樣嘢係冇錯嘅。」

本地玩樂欄目原意:推廣健康生活

黑實的小超2003年開始撰寫本地玩樂報道,專寫行山,分別在《新假期》、《U Magazine》及《蘋果日報》副刊工作過,後於2015年辭職。認識小超的同事說,小超出名「chur」,一星期可以寫四篇報道,再通宵行山不言倦。小超已當了行山記者超過14年,寫的可不是「十條地鐵站出發輕鬆路線」的糖果內容;她介紹植物與生態、有時借題發揮如講新界東北發展、還會引台灣作家劉克襄。小超表示,香港媒體的本地玩樂欄目源於2003年沙士時期,許多人為了「呼吸新鮮空氣」,於是走到郊野公園舒展四肢。「本地玩樂欄目嘅性質就係叫你go out,追求健康生活。」原意一點也不壞。

曾任職《新假期》的資深行山記者小超。(由受訪者提供)

【隱世夠未】網民開「鳩假期」諷《新假期》:不應鼓勵呃like文化

行山報導會導致意外? 「沒因果關係」

網民有多討厭《新假期》?連登討論區上可找到網民舊曲新詞《我x鳩你<新假期>》:
「明明係紫色色素晚晚講起
明明食拉絲芝士臭過頭皮
人人做抹茶控並冇道理
心諗 各有各老味」

另外模仿《新假期》帖子、例如把臭渠介紹為「隱世瀑布」的Facebook專頁「鳩假期」亦廣受網民歡迎。他們對本地消閒雜誌的行山路線推介不離兩點批評:一是以輕鬆簡易手法介紹,令遊人忽略危險;二是讓該郊野地點過分曝光,招來破壞。對於第一點指控,小超強調網媒與紙媒的差異。一向做實體雜誌/報紙的她,指以往寫行山報道,記者多數會在拍攝前先pre-trip「踩線」,即是一共行兩次山。「我哋仲會有基本info,寫清楚來回交通、難度,好似阿媽教仔咁。編輯成日都會話:『你要當讀者乜都唔識先得㗎!』」小超說。那時內容由資深編輯把關,會查證資料,避免出錯。因如有錯漏要出道歉聲明:「醜咗就會醜好耐。」後來《新假期》成立網站,得應付龐大稿量,於是不時將往年雜誌內容搬字過紙。「佢哋為咗快,冇fact check,交通路線可能會變,都有試過佢哋報咗一間餐廳,其實已經執咗。」

網媒世代亦令內容轉變:為求點擊率,內容愈來愈視覺化,靚相才是王道,文章精確度被犧牲。但即使網媒在報道行山路線時未必嚴謹詳盡,但小超認為把行山意外都怪責媒體並不合理。「會唔會係因為有人介紹完,就發生意外?個因果關係唔係必然嘅。」小超說。 若大眾看了網上「十大新手行山路線」介紹就貿然出發、沒有再查找更多資料,這當然是行山者責任。網民取笑《新假期》等網上雜誌譁眾取寵,把行山、飲食或品牌減價等內容都包裝成易消化的糖果,「新手」、「必去」、「熱賣」、「一生人一次」等等,吃得多只會甜膩到蛀牙。「但係𠵱家好多人就係鍾意呢啲content farm題,『十大易去乜乜乜』,愈簡單愈睇,最好有人帶埋佢去𠻹。」小超說。

任職行山記者多年,小超深深體會香港人的投訴文化。許多讀者沒仔細閱讀就上路,結果如迷路或覺得太困難,便打去報館投訴。(李澤彤攝)

港人太愛投訴 出事後愛怪責

同樣地,小超認為網民對消閒雜誌介紹致使遊人及垃圾眾多的指控並不公允。「點解你唔係罵遊人冇公德心、罵政府冇做好教育,而係罵media呢?呢啲係咪本末倒置呢?」小超多年在大眾傳媒工作的經驗更讓她明白香港人本來就心火盛,愛推卸責任。「之前介紹一啲較難行嘅行山路線,寫明係五星級,要有專業人士陪同,都會有人投訴我哋做乜介紹咁難嘅山。 基本上啲人係姓賴嘅, 只要佢行錯咗,佢就覺得係人哋嘅錯。」

她笑言自己早已被讀者投訴慣——早前訪問的粥檔老闆對今天香港人的評價令她感受尤為深刻:「𠵱家係『人種』唔同咗。成個『人種』唔同以前。」但是,培育香港人保護環境的意識需時,也是現實目前未能跨過的欄柵。在此之前,媒體可會報少一點,或低調點?小超有時也有私心。以前在《蘋果日報》介紹荒村,特別是生態脆弱也沒有任何保護的地方,她就不會寫下前往方法。「雖然想去嘅人,其實Google都搵到,但起碼我設咗個難關,過濾咗一班人先。」

為甚麼大家不罵不守禮儀的遊人、沒做好教育的政府?而是要求媒體要少點報導? (李澤彤攝)
拍照呃like無問題,但請不要摧花。(李澤彤攝)

網民愛罵港女呃like,但其實欠行山禮儀的人又怎只她們。「我最怕行山遇到大叔大嬸,講嘢中氣十足,由頭講到落尾,勸又唔聽。」小超說。此外,在斜坡上耕作導致水土流失的晨運人士、花期只得兩個星期卻偏要摧花的影相友,亦乞人憎。但說到最後,小超說她最討厭的其實是花生友。「一面倒去罵……食花生發洩。但呢個culture唔係今日先有,積累多時,多咗人用咗呢個方法發洩,同社會怨氣多少有關係。」

現時網民只說山上「人多到旺角咁」,或勸喻傳媒不要再報道行山路線。「但郊野公園起出嚟係畀人去,唔係擋住人嘅。唔通個個都要做人格檢查先可以去?」小超說。講幾句風涼話以外,若大家真的關心郊野,是否應思考更多改善自然環境的方式,如何加強生態教育及公眾宣傳?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郊野的一浪浪遊人到底還引起甚麼問題?欲知更多詳情,請留意刊載於5月2日出版第58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