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殤.二】港人出走反釀生態災難?導師:想認識保育嘅人冇多到
潮流興行山。香港人不再到商場涼冷氣、屈在家中打機,跑到大自然本是好事,但我們卻聽到山頭野嶺發生這樣的故事:在營地找到用完即棄的營帳、跑山賽完結遺下幾百袋垃圾、鶴咀裏作研究的螺被反轉並活生生曬死。在社交媒體吹捧下,行山從未這麼「潮」過。但這班從石屎森林中蹦出來的香港人,為何在大自然裏卻化身成狂妄的殖民者?
有超過十年經驗的「生態綠行」導師Erik說,熱愛生態自然的人可分為兩種:一種反對開放部分郊野公園、地質公園,不希望自然生態因人類淪陷;另一種則認為大自然是開放、公共的,而且可做到公眾教育的效果。或者可粗略把兩者稱為樂觀者和悲觀者。Erik明顯是樂觀者。
行山為呃like易出意外 「香港人就係羊群效應」
周日我們跟他上獅子山。在那以精神圖騰姿態挺立的獅子頭上,就聚集了數十人,幾部航拍機嗡嗡的就在頭上低飛。山路狹窄,碰上下山的人,上山的人就站在一側讓路。一路上,我們還看到一個用膠袋包好的發泡膠飯盒、叢林間的濕紙巾和膠樽、還有在小溪裏捕捉小魚小蝦的人。即便如此,他仍樂觀的說:「大自然應該係for public嘅,最重要係做好教育。」
【山殤.一】菠蘿山人滿為患 變回禁區反得救? 居民:多得網媒
【山殤.三】香港郊野公園先行者:大自然不會排除他人
Erik經歷過一波波熱潮:「由沙士過後興去郊野公園,到睇螢火蟲、去有機農場、地質公園,到𠵱家就鍾意露營同行山。」原來西貢地質公園已過時,近年已少人去。「香港人就係羊群效應。點解多咗人鍾意講行山露營,因為多咗人post。我唔怕得罪人:為咗呃like。」呃不呃like不重要,與人無尤,但部分遊人保育意識低,只為靚相而摧花、丟垃圾;甚至沒做足登山準備,需由消防員營救——吊手岩迷路意外令前往營救的消防隊目不幸喪生。
記者上菠蘿山那天,亦有一對男女抽筋不適需被救下山,其後有自稱曾借水給那對男女的網民在Facebook大罵,指兩人竟只帶500ml水,亦沒戴帽、食物及地圖。在香港及外地行山經驗豐富的Erik道,香港行山人士總是高估自己能力,又低估大自然的深不可測。「好多人時間管理差,太遲出發,落山已經天黑。而且太倚賴手機,唔帶地圖,以為上網download地圖就得,但出事時你想搵條捷徑行都唔得。」
關注生態 才懂尊重大自然
大家漫聊着,熟悉生態的Erik不時煞停,叫我們看樹看雀看蝴蝶。原來串珠環蝶翅膀上真的有一串漂亮斑點,黃點斑蟬原來是香港最常聽到的蟬聲。在微小處皆看見生命,山林就不只是一片無法望穿的綠。「呢幾年,行山嘅人係多咗,但真心想認識生態嘅人冇多到。」 Erik悲哀道。在這行待久了,他知道更多人為貪便宜選擇本地旅遊社鴨仔團,生態旅遊變得冷門小眾。人們留下垃圾,可能就沒想到野豬及猴子會把它吞入肚;有人在小溪裏捉魚蝦,也沒有想到魚蝦少了,另一種生物可能會大量繁衍,生態不再平衡。或許,當一天人們都明白,自己在郊野所做的行為,都不過是漣漪的起點,還可能波及生物、水流、空氣等,大自然才會更美。所以,Erik始終相信生態教育。
「無痕山林」概念太新?
TrailWatch是廣受歡迎的行山應用程式,更具備舉報功能,讓用家報告懷疑郊野破壞如砍樹、廢物、傾倒泥頭等,啟用至今收到約2,100宗舉報。TrailWatch高級項目主任Ka Wing不時跟團上山清理垃圾,曾目睹不少恐怖垃圾,如用過的衛生巾及一桶汽車電油,也見過經典畫面:「曾經首先執到一層膠紙,然後是飲管包裝,再之後係飲管同檸檬茶盒。你可幻想到一家人一邊行山一邊飲檸檬茶,一邊扔嘢。」 Ka Wing認為,即使港人喜歡大自然,但未有細想行為帶來的後果。「一人跌一個膠樽,一人飛一張紙巾落山丘,積聚就會好多。」
資深行山記者小超行山多年來,見過滿布垃圾的碉堡、愛播歌的大媽、被摘去的盛開花朵,但她看法樂觀:「講真所謂『無痕山林』嘅概念,都係近十年先多人講。以前中學行山嗰種,帶隊導師都會叫我哋拎菊花石走。」既然現在流行行山,或許下一期流行綠色?「可能過咗𠵱家睇完相就去行山影相嘅流行文化後,遲吓大家會追求深度遊。總會有另一種文化誕生,但係幾時,以咩形式誕生,就仲未知。」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郊野的一浪浪遊人到底還引起甚麼問題?欲知更多詳情,請留意刊載於5月2日出版第58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