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夜蒲】深夜行山遇怪聲?! 與兩棲、爬行類黑暗中對話

撰文:郭健蓮
出版:更新:

外國網上討論區,有人分享自己因為太驚恐而不小心殺死了房內的蜘蛛。
網民回應說:可能那隻蜘蛛當你是室友,現在卻給你殺死了……
戲謔式的回覆令人發笑,但其實暗示了人與生物的不平等關係。
假如,出現在房間內的不是蜘蛛,而是毒蛇,你又會怎樣?

夜行香港的創辦人Ray選擇當一個「低頭族」,帶領夜間生態考察。(受訪者提供)

夜行星空以外 一晚見證生死

「那次夜行考察,我們下車後就見到一條金腳帶,很漂亮,看牠的模樣似是bb。我們很興奮,也給牠拍了很多照片。」Ray以開朗的聲線憶述這次經歷,「當我們回程後,竟在同一個位置遇上這條金腳帶,但發現牠已經死了,似是死於棒下……」語帶傷感和無奈,Ray認為這不怪得誰,只是因為很多人不認識這些看似兇猛的生物,所以才傷害牠們。

夜間出動行山,不少人為了星空和日出。天上風景固然吸引,但夜行香港的創辦人Ray So(蘇樂軒)選擇了當一個「低頭族」,眼光放在地面、河溪、草叢。

「夜晚行山,最常見到蛙類,夜行一轉可能見到30隻;其次是蜥蜴、蛇類,要運氣好才能見到蛇,牠是食物鏈高層,很擅長隱藏,又沒有叫聲,烏龜就少見一點。」這個兩棲爬行類生物愛好者說起自己的心頭好時,眉飛色舞,還會給牠們起暱稱,例如花狹口蛙叫「肥婆」。夜行除了抬頭看天,觀察生物也是一個好選擇。

Ray不是刻意夜行,他喜愛兩棲爬蟲類,而剛巧這些生物也「喜愛夜蒲」,「夏天日間太陽猛烈,青蛙的皮膚很快乾,夜晚又會舒服點;而且雀鳥會捕捉牠們,晚上少一點捕獵者,也方便活動。」

蛇不一定可怕,不妨少一點誤解,多一認識,發掘大自然的另一面。(圖為無毒的翠竹蛇,由受訪者提供)
夜行時觀察蝌蚪。寫書、辦活動都是想大眾多點了解自然,繼而珍惜生態。(受訪者提供)

害怕只因不了解 眼鏡蛇其實好可愛 

「我又沒甚麼喜好,但喜歡看生物。」所以,Ray在大學選科時,選讀了生態系。愛上兩棲爬蟲類之後,更不斷出動,後來更出版了《香港兩棲爬行類眾生相》一書,記錄自己所見所聞。

要選最喜歡的一種生物,Ray邊翻揭他的書,一邊猶豫,「選眼鏡王蛇吧!這種蛇很多人研究,很聰明的,紀錄有近6米長的。」看似兇猛的毒蛇,原來也有溫柔一面,「與別的蛇不同,別的生完蛋就走了,但雌性的眼鏡王蛇會築巢,用枯葉蓋好,因為枯葉分解,會加速孵化。牠會一直不吃不喝,待到孵化,才會離開,。」一條沒有四肢的蛇如何以枯葉築起一個圈?這樣的想像已顛覆了固有的印象。果然要了解過後,才能帶來改變。

「不認識動物,才會傷害動物。」Ray認為其實香港人保育意識不低,只是未認識一些生態。「環保、保育議題越來越受關注,但政府沒有把好關。套丁、發展令一些鄉村濕地消失。」政府當然是關鍵,但仍要民間關注,分享更多保育訊息,反過來給政府多點壓力。這也是Ray寫書、成立夜行香港這個專頁的契機,「我不想寫得太高深,反而是走科普路線,寫一些有趣的事,希望大眾少一點誤解,多一點認識,繼而慢慢欣賞、珍惜大自然。」

極度瀕危的盧氏小樹蛙,最大的身長只有約2厘米,二毫硬幣在牠面前仿成巨輪。(受訪者提供)

帶團是另一種實踐,「參加者可說都是感興趣才一起夜行,平日少接觸這些生物,過程中也會讚歎『哇!原來有這些生物』,有人本來會怕蛇,但認識過後,發現蛇不是想像中那樣有攻擊性。」聽了解說後,不少參加者會覺得有趣,親身接觸後,改變了固有印象,之後更會自發夜行。從陌生到了解,行山因此多了一項選擇,多了一重意義。

香港得天獨厚,生境多,距離短,不同生態一晚「睇哂」。(郭健蓮攝)

當「夜蒲友」遇上夜行生物

「香港真的很好!」Ray去過外國考察,始終覺得這裡最好,「在香港,考察完,回家還可以看看電視,在外國要好幾個小時才能到達一個生境。」便捷當然重要,但香港得天獨厚的複雜地理環境,對生態人來說更吸引。生境多,而且距離短,高山、沿海、濕地,都可以『一晚睇晒』。

不同生境的動物,身體特徵都不同,例如壁虎有吸力的趾盤。(受訪者提供)

「不同地方會見到不同生物,香港生境多元化,河溪、低地、森林和濕地都有,不同生境又有不同生物,例如山溪可以見到香港湍蛙,因為要『黐住』濕滑的直立石,所以有吸盤。」不同生境,生態與身體等特徵都不同。「這隻長趾蛙,背部紋路是保護色,可說『解構』了牠的外形,當牠埋身在枯草之中,不易被發現。」這是位於食物鏈下層生物的自我保護,讓自己融入生活環境當中,避過捕獵者。

可能本來香港也有些樹林物種,例如飛鼠、飛蜥等,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伐林不斷,這類生境遭受破壞,棲息森林的原生物種也滅絕了。雖然如此,物種仍然豐富,生物的多樣性更勝過不少外國地方。加上戰後,港英政府植林,森林生境亦漸漸回復,更趨成熟。「近來一些林鳥,如啄木鳥的數目漸漸穩定。」

圖中為赤麂,叫聲似狗吠,又似巨人呼吸聲,但於香港越來越少見。(資料圖片)

除了兩棲爬行類,夜行也會遇上哺乳類,「見過野豬、箭豬、果子狸及豹貓,野狗和野貓就最多。但數目的確較少,因為牠們很怕人。」 

「曾經有新加坡朋友來港考察,夜晚在山間,聽到像狗吠的呼聲,傳得很遠,覺得很驚嚇。」原來那是赤麂,呼吸聲像巨人一樣。如果不認識生物,這樣的聲音或許會錯過,但動物就在身邊,這麼近,那麼遠,這也是香港的獨特之處。

被誤認為牛蛙的花狹口蛙,日常或許就在社區出沒。(受訪者提供)

叫聲似牛卻不是牛蛙? 動物就在身邊

「不同蛙類有不同叫聲,可以從叫聲分辨出來」Ray模仿「牛蛙」的叫聲,唯肖唯妙。「這可不是牛蛙呢!」他為「牛蛙」正名「這是花狹口蛙,春夏開始就常常聽到牠的叫聲,受驚時會『吹脹』自己來自我保護。」其實真正的牛蛙原產於北美,在本地未必見到,只是以訛傳訛,將「口蛙」變「牛蛙」。這些叫聲,可能就在你居住附近地方出現。

「快到夏天,又會有很多人湧去大埔滘看螢火蟲。」一來方便,二來是熱潮,「我見過有兩、三架60人的旅遊車,下車後,導遊用大聲公介紹幾點光,說那是螢火蟲,然後團友拍完照就走了。」其實不少沒有光害的地點也有螢火蟲,不必擠到潮流熱門。

「其實大家不妨看看自己家附近的地方,市區公園、渠口、疏水洞、水池已經有不少生物可看,蟾蜍、壁虎、蛙類也有,自己發掘才是最開心,慢慢由自己社區擴展,再去其他地方。」與其跟從別人的推介路線,Ray建議大家親自落區夜行。

因為環境陰暗,夜行要注意的地方不少。Ray提醒大家夜行前,要先在日間試行以了解地勢,熟習環境。因為黑夜環境陰暗,容易跌倒。另外,必備照明工具,以看清楚路況。蛙類、蛇類都會出現在路中心,如果沒有照明,會容易傷害到牠們。曾經有人因為欠缺照明,誤踩蛇類而被咬。

大頭龜是淡水龜的一種,被濫捕至瀕臨絕種。(受訪者提供)

珍惜相遇 替自然傳訊

夜行多年,Ray感慨「趁還有生物可看,就快點去。」可惜的是,有些應會在香港出現的物種已幾近變成歷史,例如金錢龜因為名字「好意頭」被濫捕,數目已十分稀少,近乎滅絕,Ray至今未曾見過。「珍惜每次相遇。」生境受威脅,氣候急劇轉變,城市又不斷發展,與生物的相遇或許是可一不可再。

Ray在可觀自然教育中心工作,之前兩年一直攀山涉水,建立資料庫,「其實做自然教育很難,彷似沒有成果,但一定要做,因為教育很重要,把訊息傳遞開去,令人有這個意識,才能保護自然。」

香港瘰螈是香港唯一一種本土蠑螈,是近危物種。(受訪者提供)

夜行香港不時舉辦生態團,由Ray帶隊,看看夜裡的郊野生態,近來將舉辦走馬看生態—看見馬屎埔,帶大家到農地考察,聽聽春夏的「we蛙大叫」。

走馬看生態—看見馬屎埔
日期:29/4/2017 (星期六)
地點:粉嶺馬寶寶社區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