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頭遇發哥、夜晚撞箭豬? 老街坊:山頂有自己嘅生態系統

撰文:何雪瑩
出版:更新:

百年大宅盧吉道27號去年獲評一級古蹟後,業主同時放棄改建為酒店,被喻為民意勝利。舊住客姚醫生說:「不是山頂人,根本不明白山頂。」山頂上的盧吉道社區有深厚歷史和自然底蘊,多年來與人形成微妙的生態,在他眼中,業主和批准建酒店的政府部門不了解山頂,起酒店就會破壞山頂社區的平衡。

盧吉道27號則於2013年被評為二級古蹟,業主本來欲將其改建成17個房間的精品酒店,但只獲城規會有條件通過,條件之多令酒店運作幾乎不可行;去年12月,業主申請提高評級至一級歷史建築,獲古蹟辦通過後,才放棄發展酒店計劃。(潘思穎攝)

香港的殖民地歷史上曾經有這麼一條法例:華人不准居於山頂區。當時華人是低下、髒亂、傳染病的代名詞,直到1947年才取消。但山頂是達官貴人聚居之地一直維持至現在。

1913年的工務局年報記載著圍繞山頂修建道路的原因:The road will be principally used as a promenade, a wonderful panoramic view of the City, Harbour and surroundings being obtainable from。這條路是的主要作用,原來一開始不是為了交通,而是為了外籍富豪高官散步,欣賞維港美景。毋怪乎這條路只有不足兩米闊。這條全長2400米的平緩山徑,以當時第14任總督盧吉命名。

盧吉道本身就是條活生生的歷史。位於1號的山頂纜車辦公室評為二級歷史建築,34號住宅 Westcrag和35號爐峰峽電力分站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盧吉道27號則於2013年被評為二級古蹟,業主本來欲將其改建成17個房間的精品酒店,但只獲城規會有條件通過,條件之多令酒店運作幾乎不可行;去年12月,業主申請提高評級至一級歷史建築,獲古蹟辦通過後,才放棄發展酒店計劃。

盧吉道大宅歷年業主及歷史:

盧吉道27號大宅為新古典主義揉合殖民地風格。殖民時期早年只有外籍人士能在山頂上居住,跟盧吉道27號大宅同期的房屋大多已拆卸。1914年著名建築師行Palmer and Bird (今改名為Palmer and Turner)的高級合伙人 Lennox Godfrey Bird設計,1916年建成,由其兄長 Herbert William Bird 入住。 Lennox Godfrey Bird來頭不少,既是當時多個團體如香港曲棍球會、香港義勇防衛軍的會長,後來更成為石澳道業主委員會的董事,多間石澳古老大宅均是出自他的手筆。 1939年11月,一場風暴令大宅屋頂嚴重受損;1941年日軍於聖誕節入侵香港前,大宅的網球場(即現時的泳池)被炸彈炸中,但當時的住戶 Mrs Finnie 將家中收藏的銀條埋在泳池下!後來大宅幾度易手:太古船塢及太古洋行用來作員工宿舍。1977年買入的美國建築師Robert Lusher,是美國建築業巨頭 Federal Builders的高層,他更將其回復至原裝裝修,並在假天花內加上中央空調系統和水渠,以符合現代住宅需要。1994年大宅轉手給一位商人,再由姚醫生的親戚於1997年購入,2012年售予紡織商人陳天生,由前環境局局長邱騰華之弟邱騰達代表購入。百年來大宅多次易手,但原裝外貌大致上仍得以保存。
翻查文件,興建盧吉道是為了外籍富豪高官散步,欣賞維港美景。(潘思穎攝)

「不是山頂人不明白山頂」:山頂社區的構成

「不是山頂人,根本不明白山頂。」曾於盧吉道27號居住十多年的姚醫生看來,發展酒店根本是匪夷所思,「或者業主被人搵笨,被地產經理呃」,因為大宅的配置和基建,連僅僅幾名住戶也不感方便,更遑論是幾十名酒店住客。於是他和街坊加入「美港聯盟」,反對新業主將大宅改建成酒店。「山頂社區本身有自己的生態系統,久而久之形成平衡。如果有外人貿貿然插手,便會破壞平衝。」他說的外人,既是新業主,也是不反對新業主改建計劃的政府部門。
 

山頂社區成員一:居民和司機大哥們

富豪出入豈會無車?一間屋更不會只得一架車。但盧吉道不過兩米闊,連單線行車都要小心翼翼。要到達盧吉道,可以經由山頂道,或另一端的夏力道進入,不時都有對頭車。「所以鄰居都有默契,對頭車如果架車過了某一點,哪一部車要向後,哪一部可繼續去。不然如何生存?肯定日日打交。」

姚醫生家中有三架車。「每天晚上放工回家,轉入盧吉道前會打電話問管家有無司機出緊車,有的話就在山頂廣場等等10分鐘。同一道理,如果我出門口時,發現家中只有兩架車,那我知道有部走了,打給司機,問他是否剛出去或回來。」

「所以27號的新業主曾說如不批酒店我就起四間屋。我想,你隨便起啦,無理由次次打晒畀三個鄰居出車,實打交。」

在盧吉道開車要申請許可證。「但明明路口有牌寫要有許可證,間中都會有的士誤闖。那次有的士誤闖,我趕返醫院,唯有跳車搭的士返工。後來我打電話問管家的士出去未?管家答花了四小時。」

山頂社區成員二:行山客

盧吉道位於獲Lonely Planet 選為全球十大山徑的港島徑上,除了假日來呼吸新鮮空氣的市民和遊客,更有些人風雨不改日日行山。

「我們固定七點幾出車返工,那時的行山客面孔都一樣,其中一個是李柱銘,通常8時10分會看見他。有幾年幾乎每天出門口,都會見到周潤發架起腳架拍照。」

「那段路要識得去到某一個窄位,應該是人讓車定車讓人。如果人車方向一樣,最好人讓車,攬住欄杆,架車好快就過到。如果對頭最好架車停低,等人貼住欄竿行過。跟晨運客熟了幾年,就沒有爭執。有些很少上山頂,一家人有BB車又有老人家和菲傭就會鬧交。」

他說,山頂每年有數百場活動,慈善步行佔了不少。有些參加者會以為他開車亂闖盧吉道,若遇上這情況,他會往車上的許可證指一指。「04年左右有場慈善步行,有個西人嬲到跳上我架車,踩上車頂以示抗議。」

盧吉道差不多24小時都有人行山。「有些外國年輕人半夜跑步,也會有情侶深夜拍拖;兩三點靜一靜,三點多幾點就有阿婆開始行山。連我40年前已經跟祖父母行!這裡有好強大的社區,所以反對興建酒店,要收集14萬個簽名一點也不困難。」

1904年訂立法例,華人不得居於山頂,後來即使法例廢除,山頂仍是達官貴人聚居之地。(潘思穎攝)

成員三:箭豬

自然就是盧吉道的一部分。姚醫生說,每天晚上11時至凌晨2時,有很多箭豬出來「搵食」。「箭豬住在山下,以前箭豬就鑽過欄杆之間的間隔上馬路,有車就落返去,一直相安無事。但後來換了新欄杆,好窄,箭豬好難上來。試過有次有車駛過,箭豬見到有車走避不及,就卡在欄桿中間。箭豬好細膽,唔好嚇佢,隨時心臟病發,我唔係講笑!」姚醫生一臉認真。

「我試過打電話給政府,告訴他們箭豬不能上來搵食會餓死,上來落不到去會嚇死。他們問:乜話,箭豬?上來落唔返去?當我痴線。坐在冷氣房做決定,這就是官僚的荒謬。箭豬都是社區的一部分,你見到佢慢慢開車,佢又慢慢走落去,多年來大家互相認識有默契。」

盧吉道27號最終何以沒改建酒店?

2012年盧吉道27號大宅賣給紡織商人陳天生後,新業主向城規會申請將大宅改建為有17間房間的精品酒店。民間組織「美港聯盟」找來姚醫生及其他居民反對。他們搜集資料和做研究,從多方面入手申明大宅不宜改作酒店用途:郊區渠務未能支援酒店住客、餐飲、清洗等大量排污;酒店客人出入會造成大量車流,只有不足兩米闊的盧吉道不能負荷,令行山客難以通過,造成交通擠塞和人車糾紛;山頂消防局的消防喉長度未必足以覆蓋酒店範圍等,並收集得14萬名市民簽名反對。
雖然「美港聯盟」提交以上的的資料及反對理據,甚至邀請運輸署官員作實地模擬路試,測試是否會塞車,但政府各部門,包括環保署、運輸署、旅遊事務署、消防署、警方等對改建酒店表達支持和不表反對。城規會於2013年及2015年,兩度有條件批准大宅改建為精品酒店。但城規會亦為酒店加上多達11附帶條件,當中包括:朝九晚七酒店不准任何車輛駛入盧吉道,包括酒店車及的士,非限制時段內每小時最多兩程單程車;酒店不能提供餐飲、洗衣等。 直至去年底,發展商放棄酒店計劃。有人認為城規會的附帶條件為酒店發展設限。姚醫生估計,發展商去年底於放棄建酒店時,同時向古蹟辦申請將大宅由二級古蹟提升為一級,是因為知道該地起酒店根本不可行,希望能仿效法定古蹟景賢里,業主跟政府換地,讓政府得以保留古蹟,業主亦能有利可圖。

自然和殖民歷史交織,加上山徑是香港人的遠足熱點,令盧吉道的社區份外獨特。姚醫生總結今次抗爭,他認為有得也有失。失的是「看到政府各部門在公眾面前出醜,明知建酒店會帶來各方面問題卻不反對,點知城規會一棍打落去不能行車」。得的是盧吉道贏了知名度,愈來愈多人保護盧吉道:「近來城市愈來愈重視可步行度和行人權利,市民知道盧吉道不是有錢人的私家路,而是大家不付錢皆可以享用的歷史步道。這樣不僅27號,對盧吉道其他近年十室九空、待價而沽的歷史建築的業主也不敢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