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另類Ocamp「山城角樂」:從玩樂中建設理想王「角」
「李兆基樓就改做最高法院,進學園封咗佢嚟做監獄,國旗就用番中大旗,國歌就係……」今年年初社交網站瘋傳「中大建國論」,指中大有水塔、農田、河流及交通等重要設施,總面積比梵蒂岡還大,應可獨立建國。網民的戲言,引來大批中大學生熱烈討論,更有人繪畫架構圖具體分析各院校分工及職能。文末指中大現時尚欠護照及貨幣,但1個月後,中大學生組織「山城角樂」以宣傳片介紹中大社區貨幣「山城時分」,一舉解決了「建國之路」的一個重要難題。
攝影︰江智騫、鍾偉德、曾梓洋
影像協作︰曾梓洋
「山城角樂」(下稱「角樂」)提倡中大要「建角」,不只為「搞gag」(開玩笑),他們確實希望營造一個中大社區,主張社區經濟。今年暑假「角樂」在中大搞迎新營。兩日一夜的Ocamp沒有city hunt (城市遊蹤)、水戰等Ocamp必備環節外,連一件camp tee也欠奉。取而代之的是鑽進校園及灣仔不同角落,觀察各種人與事。
「中大Hunt」探索校園的社運痕迹
City hunt是一般大學的Ocamp的頭炮活動,讓新生走遍港九新界,到各區鬧市完成任務,然後搶先抵達營地。有時任務與地點毫無關係,可能只為「得啖笑」。「角樂」的迎新營亦有相似的中大遊活動。20個學生分成3組,按着信封內的詩句,找尋相關地點,然後在目的地完成任務。
校方口裏說着重視樹木,但就因為發展要犧牲。如果他們重視的話,為何不能兩者兼得?
記者跟隨其中一組學生在王福元樓出發,穿過小橋流水的石階後,有位新生指着石頭上的任務卡叫嚷:「喺嗰度啊!」他們拿着卡唸唸有詞:「池旁路……執枯葉……保樹立人,即係喺邊呀?」經過籌委的提示,他們便向着池旁路進發,途中有新生傻傻哋說着「好多筆劃喎,點砌呀?」、「有冇咁多葉呀……」。不消一會,他們到達了池旁路的樓梯旁。學生們逐一彎下腰來,把枯葉堆起,然後慢慢砌出「保樹立人」四個大字。
他們把字砌得東歪西倒,「樹」字的筆畫更堆疊在一起,但這通通不是任務的重點。組長Jane拿出筆記,娓娓道出大字背後的故事。「大家知唔知道邊個係朱凱廸?」同學們點頭。她續說,2006 年,中大校方為了擴建池旁路的馬路,計劃斬去附近的35棵樹。朱凱廸及其他發起人在馬路上用黃色油漆寫上「保樹立人」,並發起集會及綁絲帶行動。最後迫使校方放棄原定計劃。
同學們安靜地聽着Jane的講解,眼神不時望向馬路。Jane最後拋下一句疑問:「校方口裏說着重視樹木,但就因為發展要犧牲。如果他們重視的話,為何不能兩者兼得?」
Jane看見同學沒有回應,便拿出下一個提示信封,繼續遊戲。這一朝,我們由「保樹立人」開始,先後在未圓湖、眾志堂飯堂(簡稱:CC Can)、知行樓菜田等地方完成任務。Jane在CC Can介紹完廚餘回收機後,我們隨提示往女工合作社進發。在合作社旁的樓梯一路走着,Jane突然提高聲調說:「啊!不如順道到我們舖頭看看吧。」
拒被集團壟斷 爭取空間實踐社區經濟
「學生組織開舖?」記者劈頭便問。除了好奇「角樂」如何爭取固定舖位外,還對他們的決心感到訝異。大部分學生組織只有1年莊期,他們在這段時間會舉辦不同活動,但大多只是一次性。去年年初,百佳旁邊的餐廳約滿結業,校方有意把百佳擴充;但「角樂」的籌委不希望校園被連鎖集團壟斷,便開始向校方磋商,把店舖交由學生經營,售賣二手物及即將過期食品,並用時分代替現金交易。「我們的野心好大。『角樂』是面向整個中大社區,絕非只是組織成員。」籌委王嘉寶一語點破他們的不同之處。
此時,Jane帶領我們由女工合作社走到「角樂」舖頭,中間途經學生活動中心及素食餐廳。Jane邊走邊指着正在裝修的餐廳說:「我們終於有素食餐廳了,這裏與活動中心都是學生爭取得來的。」話音未落,眼睛便被牆身掃上鮮橙色的店舖吸引過去。「角樂」的店舖面積約有400呎。現時除了一個洗手盆外,店內仍空空如也,空氣更瀰漫着酸酸的味道。
一直在店裏幫忙的男生解釋:「這裏的冷氣很臭,要找師傅看看。」他抬頭看一看冷氣,然後定過神來向記者介紹將來店舖的間格。他手指在空中比劃着說:「後面將來是倉庫,而洗手盆隔離會有櫃枱;牆側可能放貨架,近玻璃的位置放些display (陳列品)。」
距離開業尚有兩至三星期,貨品早已準備就緒。「角樂」的二手物主要來自中大學生。籌委何駿傑說,每年學期將盡、退宿期間,學生總會丟棄大量物品,當中有棉胎被褥、枱燈、衣架等;而開學的時候,新一批住宿的同學又會購買類似的物資。這個循環讓他們思考資源如何得以善用。此外,「角樂」正設計一套網上系統,讓學生交換知識或技能,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加以實踐。
山城建「國」並非天方夜譚?
今年年初在網上瘋傳的「山城建國」構想看似荒謬,但「角樂」所提出的時分概念的確在灣仔實行了約10年。「角樂」 Ocamp其中一部分是帶領同學到灣仔的「時分天地」、土作坊及Green Ladies考察,了解該區的社區經濟模式。何駿傑坦言,「山城時分」以灣仔作為藍本,籌備期間多次向社工徵詢意見,改良成為一套適合中大的模式。同學將來可提供舊物或服務換取時分,再於店內以時分消費。
「我們搵錢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消費。但是否只能以金錢購買生活所需?其實我們有能力利用知識或技能去換取我們的需要。」伍朗希補充說。
山城校園似社區 步步塑造「中大人」
「山城角樂」於去年12月成立,除了9位核心成員,還有多個小組處理零售、文宣、貨幣等工作,共有60多位成員,規模儼如公司。「角樂」的出現,全基於中大5個與社區經濟相關的學生組織,包括山城士多、山城菜誌、農業發展組、基層關注組及免廢讀中大。何駿傑解釋,當時他們想競投一個舖位發展社區經濟。但礙於理念不同,便決定成立「山城角樂」專注發展。「其他組織較集中於源頭減廢、農業發展或社區小店等議題,社區經濟並非他們的核心理念。」
這天隨「角樂」在中大遊走,無論在「保樹立人」、女工合作社或素食餐廳,Jane不斷分享學生以往「成功爭取」的故事。中大學生彷彿勇於由下而上,爭取他們眼中理想的校園。王嘉寶說:「中大學生熱中塑造『中大人』身分,中大環境令這裏似住的地方,真的是『山城』。同學覺得在這裏生活多過只是讀書,不同社會面向的組織陸續出現,慢慢塑造成為社區。」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