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台港遊行】 歷傘運聲援反修例 發起人江旻諺:港人好齊整
台灣周日(29日)舉行「撐香港、反極權」台港大遊行,遊行其中一個主辦單位「台灣公民陣線」發言人江旻諺,擔當連繫港、台社運界的重要角色。江旻諺於2014年來港讀大學,經歷過雨傘運動,至畢業回台後擔任組織發起人聲援香港。他比較兩場運動,認為香港人經過参選議員被DQ、梁天琦被判暴動、佔中九子判刑等事件,港人已成「共同體」,認為今次「無大台」、「不割蓆」是運動策略的進步。江旻諺又指反修例運動為台灣人帶來啟發,因台港正共同面對中國威權擴張問題,希望運動力量會在台灣會持續下去。
自反修例風波以來,台灣亦有不少人關注香港情況,6月有在台港人發起連署「香港在台學生及畢業生反對逃犯條例關注組」聲援香港,舉辦了過萬人參與的616集會,至今次929遊行為台灣第二次大規模反修例活動。而為何身為台灣人的江旻諺,會成為今次聲援香港反修例的核心人物之一?
早於2014年8月,江旻諺獲香港大學全額獎學金來港修讀經濟學系,他坦言之前對香港完全不熟悉,從沒有閱讀香港新聞,即使到港後,亦沒有想過要學廣東話,「對香港的想法,是一般台灣學生到香港讀書的目標:入ibank、希望在大中華金融圈內有地位」,甚至覺得香港好像沒有甚麼政治事件。但隨後他卻見證一次令他完全改觀的經歷,就是同年9月的雨傘運動。
經歷雨傘「割蓆」與反修例「無大台」
江旻諺當時於港大《學苑》任副總編輯,身處示威現場,他笑稱當年完全聽不明廣東話,不知道前線在計劃甚麼,別人在搬鐵馬,自己只能在旁跟著別人做,大台的講話只能從網上翻譯了解,感覺自己像「旁觀者」;其後他才翻看了解香港過去的歷史及社運背景,包括六七暴動、九七回歸、中英聯合聲明等。
他指,當年雨傘運動有泛民主派、本土派帶領,與今次反修例「無大台」大為不同。江旻諺認為,當年有示威者認為「大台」始終有政黨利益,會因此指責「大台」不能代表全部聲音。江指台灣社運一向沒有政黨參與,只會由民間團體、公民團體發起,因此不會指責「大台」或政黨,像「太陽花學運」的時候有兩批群眾分別佔領立法院及行政院,其後行政院的人佔領行政院,立法院外的「和平與非暴力」的民眾指責對方,並與對方「割蓆」。
中共打壓 港人成「共同體」
江旻諺表示,對比兩場運動最大的分別,是明顯看到今次香港人「好齊整」。江指當年雨傘運動時有爭執,包括「和理非」跟「勇武派」的爭執、本土派及泛民主派的「割蓆」以及老人家、年輕人之間的吵架,但今次即使爭執後,仍能短時間內達成共識,決定下一步行動,大家都顯示「不割蓆」的決心。之後更有民主派議員如鄺俊宇、許智峯走到前線斥責警方,江認為這些舉動都很重要,是說明不會「割蓆」,「今次大家嘅聲音好齊整,成為共同體」。
至於為何會有這樣的改變,江認為5年來中共打壓讓港人「站在同一條船上」,江指16年到17年的香港,梁天琦參選、香港眾志成立、泛民主派說要「內部自決」,當年一切的打壓還沒下來,所有思潮都風雲四起,香港人仍熱烈將想法討論出來。但隨後發生梁天琦、香港眾志等成員參選被「DQ」、銅鑼灣書店事件、佔中九子被判刑等,其中梁天琦被判暴動罪一事,江認為是對香港法治核心精神的沉重打撃,香港人共同經歷過這些東西,「大家都是承受同一樣的代價」,認為策略上轉變是運動中好的變化及進步。
台灣民眾反修例熱潮漸冷
江指反修例運動除了引起台灣民眾的關注,亦對台灣人有很大啟發,「香港就是證明給台灣人說,一國兩制就是破產」。江表示包括他們在內的台灣公民團體會透過持續的行動大至遊行,小至工作坊、講座,把香港的狀況,以至台港共同面對中國威權的擴張、中國因素在港台的影響,希望運動的力量會在台灣會持續下去。因此遊行的其中一個關鍵,是要拒絕《一中和平協議》,「它就是台灣版本的一國兩制,是香港人現在正面對,也是台灣人所面對」。江亦表示,反修例運動100萬人遊行、612立法會清場等被台灣傳媒廣泛報導,「連我爸媽政治冷感都知道」,加上台灣有不少香港移民,變相當台灣有遊行或集會都有很多人站出來。
惟江亦擔心,台灣人對反修例的熱情漸漸冷卻。他指過去不少台灣人覺得香港人只是「經濟動物」,並不是很了解香港社運,直至2014年是一個轉捩點。反修例事件已發酵三個月,台灣主流媒體再甚少報道香港警察懷疑濫捕、過份使用武力等,加上林鄭月娥已宣布撤回修例,台灣民眾對反修例的熱潮漸漸冷卻,江認為現時需要告訴台灣民眾「台灣與香港正在共同面對共產黨」,加上台灣政黨、民間團體的配合,台灣民眾才會較有動力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