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台港遊行】台女生辦多場集會支持港人:台灣人一直都在
「台灣人沒有放棄過香港,台灣人一直都和香港人在一起。」國立臺灣大學(臺大)學生會前會長吳奕柔說,希望把那顆想幫助香港的種籽,散播到全球不同的地方。
6月初,《逃犯條例》修訂事件掀起連場示威,多個城市的人民聲援香港示威者。台灣政界、學界以及公民團體在六月九日開始關注修例一事,辦了第一場集會。三個多月以來,台灣有反修例的集會,多間大學也建起了自己的連儂牆。
周日(9月29日),多個台灣團體將合辦一場以「撐港反極權」為旗號的「台港大遊行」,號召民眾上街「挺港」。臺大學生吳奕柔是這次行動搞手之一,她從2月開始接觸逃犯條例修訂一事,到6月多次在台灣協辦反修例記者會及集會。這幾個月來,她非常熱心推動在台反修例運動,又促成周日的遊行,希望藉此讓台灣人看到香港這個「前車」,「三十年前簽訂中英聯合聲明之後,一直到現在才發生。我們到底要三十年後的台灣過甚麼樣的生活,是我們現在決定。」
攝影:廖俊升
2月起認識修例草案 多次籌組台灣反修例活動
吳奕柔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但她比起很多香港人更早關注《逃犯條例》修訂案。早於今年2至3月,香港政府剛提出修訂案時,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曾就此事投稿台灣媒體,令修例事件在網絡上流傳。她因修讀法律系,主動接觸這條草案,「它是跟台灣一件刑事案件(陳同佳案)有關,那時候就開始關注逃犯條例的修訂。」當時她認為,這條條例嚴重影響台灣,「台灣人到香港過境轉機,或者是入境香港,都可以根據這條逃犯條例,被移送往中國。」
6月9日,香港一百萬人遊行,同一天香港在台學生發起了集會,支持香港反修例示威,吳奕柔也有參與其中。那時候吳奕柔不僅是臺大學生會會長,也是非政府組織「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的理事,於是她成了一道橋樑,連結起台灣各大學學生會和非政府組織「挺港」,「透過一波一波行動,台灣的香港同學跟台灣同學一起發起。短短五天,全台灣有將近二十幾間的大學校內都有發起短講集會。」
兩度訪港 難忘香港人的堅持
吳奕柔曾兩度訪港,今月也曾到訪一次,「對⋯⋯我有入境⋯⋯」她苦笑說。9月15日民陣發起遊行,雖然遭警方反對,仍有數以萬計市民上街,當時吳奕柔也身處現場。那天她一步出港鐵中環站,便遇上了遊行隊伍,她穿越了人潮。「過去只是從電視台上看到香港的遊行,那是第一看到香港人就在我面前,說Five Demands Not One Less,全部一起在喊口號。」她第一次感受香港遊行的氣氛,也是第一次感受到香港人的團結。
台灣人眼中的香港
她直言小時候覺得香港是個非常商業的城市,從沒想到即使香港經濟可能會受影響,人民就算工作不保,都要走上街頭。示威者的堅持,也打動了她。「看見到是,香港人還沒有放棄,香港人從六月到七月,到八月,現在都快九月底了,快四個月了!還是很多人很多人願意上街頭。」
吳奕柔的家在發展較落後的台南,在她眼中的香港,可以總結為速度快、擁擠和樓高。她認為,對喜歡自由環境的人來說,香港有一種壓逼感。不過,她覺得香港人正正在這個有限空間之中,展現了獨特的一面,尤其是年青人爭取他們「想像中的香港」時。「因為壓逼,而在壓逼中生存,而且很努力在拙壯長大的一個城市。」她說。
周日港台大遊行
香港示威持續,在9月29日周日,二十多個團體將在台北立法院外,發動一場以「撐港反極權」為號的台港大遊行,支持香港示威者。這一次遊行的合作人數超過三百人,吳奕柔也有從中協助。她說,這場遊行訂於9月29日,是作為9月28日香港示威活動的後續,「如果香港9月28號被發反對通知書,那9月29號你會不會願意來台灣,參加一場被政府承認的合法遊行呢?台灣會給你空間。」
香港之事 與台灣人何干?
有人認為,台灣絕無義務幫助香港,但吳奕柔斬釘切鐵的否定這種說法,因為她在香港的狀況之中,看見了台灣的未來。她解釋,修例事件上,具體呈現了中國正在擴張對周邊地方的影響力。「這樣的方式她不只是要擴張到香港身上,台灣可能會成為下一個目標。」
吳奕柔說,中國國民黨提出的「一中和平協議」,背後包裝的就是一國兩制。她認為修例事件上,中國正是打算破壞香港的一國兩制,漠視司法制度。她希望透過反修例運動,讓台灣人民看到香港這個「前車」,並在明年年初的台灣總統大選中,審慎看待各候選人對於「和平協議」的態度。「三十年前簽訂中英聯合聲明之後,一直到現在才發生。我們到底要三十年後的台灣過甚麼樣的生活,是我們現在決定。」吳奕柔說。
香港抗爭非太陽花2.0
2014年,台灣爆發太陽花學運,這場運動讓她開始了解台灣政治。同樣地,有很多示威者對於台灣社運有一種嚮往,特別是太陽花運動中,人民佔領立法院的行動。7月1日,香港示威者衝擊立法會,有人說這是「香港太陽花運動2.0」。不過,吳奕柔認為這說法是把太陽花學運「捧太高」,「我們對抗的是國民黨,但香港是對抗一個大中國,我不會把香港人衝入立法會說成太陽花2.0,是因為你們衝入立法會那個精神,永遠大過佔領立法院那個狀況。」她說,單純從示威後果而言,台灣衝入立法院的人最後都被判無罪,但她認為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香港,「十年以上都是客氣的判刑。」
即使政府已撤回法案,香港不少市民仍走上街,吳奕柔雖然身為台灣人,但同樣「不收貨」,繼續挺港。「如果林鄭月娥承認逃犯條例應該要被撤回的話,應該整個『反送中』運動中受到拘禁,或是受到警察攻擊的民眾,是不是要成立獨立調整委員會,為他們平反?」她說。
台灣與威權統治的抗爭
記者跟吳奕柔相約於臺大,走過「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她說起這廣場的命名,是為了紀念在80年代一位台灣民主倡議者,被發現伏屍臺大一事,她雖然年紀輕輕,可是她對於台灣的民主運動歷史相當熟悉,「那時跟現在中國威權的情況有點像。」
吳奕柔說,台灣本土跟中國威權之間的抗衡一直沒有停止。她表示,到目前為止,他們仍不能打著「台灣」名號,在部分國際場合中亮相,例如是需以「中華台北」身份參加奧運、不能加入世界衛生組織會議等。她又舉例說,本月所羅門跟台灣斷交一事,反映中國以經濟援助方式,影響別國跟台灣去斷交,是要暗示當台灣人選出了一個遠離中國的政黨,中國就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幫台灣斷交。「年青人會很直接意識到這是中國政府的打壓,因為中國政府在跟我們示威。可是國民黨或一些較親中的政黨,他們會說是民進黨政府執政不力,對我來說是個扭曲的解釋。」她直言這種打壓見慣不怪,笑言從自己出生到現在,台灣都一直「被斷交」,沒有什麼特別。
「資訊戰」面對網軍、內容農場
這種對峙的狀況,更無形中在生活中的資訊中出現。5月到6月的時候,「資訊戰」一詞在台灣本土引起討論。「台灣現在就在戰爭狀態。我們正在被入侵。只是以前是槍炮彈藥,現在是媒體,是網絡資訊,是網軍、內容農場。」她說,部分電視台長期報道特定政治人物的新聞,而年長的台灣人無法意識到這種轉變,甚至在Line上還是不斷傳閱假消息。「那個戰爭形態已經不是他們小時候,爸爸媽媽帶他們去防空洞那一種戰爭,是透過一種你感覺不到,在你的生活中,你呼吸著它。」吳奕柔坦言,這種情況猶如溫水煮蛙,人民難以防範。
6月16日,他們發動了首個台灣萬人反修例集會。「那個時候有一個香港同學,他拿著一個牌子,上面寫『我是在台灣的香港人,我們謝謝台灣人站出來支持我們』。」當時吳奕柔跟在場許多人一樣感動流淚。那位同學戴著帽子和口罩,臉上只能朦朧看到一雙哭腫的眼睛。她們倆用力點頭示意,對吳奕柔來說,這種互相的支持雖然無聲,但力量很大。
「常跟香港人說,香港的議題現在是國際的議題,很多國家都會聲援你們。但有一個國家,你必須把他看得不一樣,是台灣。」吳奕柔解釋,其他國家可能是純粹聲援香港,但台灣人會更積極,力量會更大,因為幫香港的同時,是在幫台灣。她說,這是基於一種焦慮感,以及和香港人命運連在一起的集體意識。
9月29日的台港大遊行,由台灣率先發動,後來香港學生在網絡把資訊傳遞,如今已有逾50個城市在同一天集會,活動都是以「反極權」為號。吳奕柔希望,那一顆幫助香港的種籽,能夠散播到全球不同的地方。
「台灣人沒有放棄過香港,台灣人一直都和香港人在一起。」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