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山竹】1906年香港打風萬人死亡 天文台長掛錯風球自殺?

撰文:黃泳樺
出版:更新:

颱風「山竹」襲港,讓我們想起上次天鴿十號風球:杏花邨水浸、小西灣運動場跑道被淹沒,我們為之驚訝,原來颱風可以有這樣大的威力。不少打工仔或學生都會渴望一早掛「十號波」、「八號波」,期待放假一天,而一個世紀前的颱風卻令港人聞「風」色變,並非只是浸壞幾部名車、花園平台般簡單。

1906年:不尋常颱風造成一萬人死亡 民間促加建避風塘

香港史上首個有紀錄的颱風發生於1874年,造成2千多人死亡,史稱「甲戌風災」。由於當時風暴消息源自馬尼拉天文台,是次風災促使港英政府於1883年成立天文台,預測天氣變化,以提早疏散沿海漁民。

現代人往往輕視颱風帶來的傷亡,天文文台長岑智明說,只因他們未見識過香港於二十世紀最大的自然災害—「丙午風災」,造成過萬人死亡,並促使政府加建避風港以抵擋颱風。

1906年,聖保羅校長曾與4名學生乘船「先鋒號」傳道,因颱風吹襲,船隻翻沈而失蹤。(黃泳樺攝)

1906年9月18日,早上8時前,香港一片風平浪靜。8時正,氣壓計讀數驟降,天文台掛出黑色信號,顯示颱風自香港以東30海里陸續迫近。一小時內,風雲色變。風勢突然轉強,颱風直接衝擊本港,僅逗留3小時卻造成近3千艘漁船和7百艘輪船沉沒,超過一萬人死亡。颱風過後數天,仍有屍體沖上岸,九龍倉位於尖沙咀的數個碼頭全「消失」。

天文台台長岑智明認為兩次風災都有其歷史意義,現時的基建都會考慮預防颱風的設計。(海事博物館)

「颱風來得很突然又毫無徵兆。」岑智明指該颱風又小又快,天文台未能預計破壞力如此驚人。由於死者90%為漁民,90年代前,仍有不少人以海邊為家,故民間要求加建避風港,但當時不少資源都用作重整公共設施,新的油麻地避風塘要到1915年才建成。

首任天文台台長錯估颱風自殺? 絕無其事

多年來均有都市傳說指「天文台台長因錯估颱風而自殺」,有指是1962年的溫黛襲港,又有說是1906年的「丙午風災」。由於「丙午風災」傷亡嚴重,市民不滿天文台未能預警,有外商更舉家出海遊玩而溺斃,故當時首任天文台台長杜伯克博士(1852至1941年)被問責,翌年更離開工作24年的崗位。「絕對不是自殺,他退休後還在研究。」岑智明主動破解這個多年迷思,表明這是以訛傳訛後的誤解。

鍾米高先生(Mchael J.Jones)特意前來展覽,他認為有關香港颱風故事不多,故親身紀錄。(海事博物館)
1699年出版的《中國近況新志》當中法藉傳教士李明神父撰寫的遊記曾提到「颱風」一詞。(海事傳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