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護老誌】讓認知障礙症長者做「上錯菜」侍應?|岑啟灝
直至今天,筆者仍不時聽到一些說法,得了認知障礙症,只能好好休息、被照顧,嚴重的話便要人住院舍,過著同樣是休息、被照顧的生活,而人生也會因此而漸漸失去色彩、甚至跟「終結」劃上了等號——其實除了這樣,真的別無他法了嗎?
在日本學習時,聽過一位前輩的一席話:
即使得了認知障礙症,也不代表人生的終結啊。認知障礙症患者也是人,是人的話就有無限的可能性。
這不是什麼熱血的電影對白或者宣傳活動的口號,也不單是一個「信念」,而是日本透過多年來的「教育」及「實踐」所建立的共同價值觀。日本政府預計在2025年,每5位65歲或以上的長者,便有1位是認知障礙症患者,達700萬人。面對這個驚人的數字,近年日本政府推出「Orange Plan」政策,除了加強社區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改善護理及醫療服務、優化社區配套等等之外,在不同環境為認知障礙症患者提供多樣化的「工作機會」,亦是一個重點推出項目。
洗車打工也是「復康」
一個位於東京,提供日間照護服務的非牟利團體「町田市つながりの開」,為一班患有認知障礙症服務使用者提供了一系列「工作機會」,把復康及康樂的理念融入了「工作」,讓患者以自己雙手,為自己的人生劃上一個接一個的「逗號」,並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性」。當中被日本媒體廣泛報導的,是一班身穿紅色制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在認真「洗車」的情景。
機構創辦人前田隆行先生表示,透過一星期幾天,每次一、兩小時洗車及其他工作,不單獲得一頓飯左右的回饋,更重要的是跟社會連接,並讓他們感到自己對社會有貢獻。即使是需要接受護理服務的長者,仍能運用擁有的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活出真我」。特別是輕度認知障礙症患者,透過參與適度的活動,能為身心層面帶來正面的影響,對減慢病情進展有一定幫助。
期間限定:認知障礙症患者「上錯菜」餐廳
提到「認知障礙症」及「工作」兩個關鍵詞,便不得不提去年在東京六本木引起國際熱話的「會上錯菜的餐廳(注文をまちがえる料理店)」。去年筆者亦曾在臉書專頁中亦分享過這家餐廳的日本報導。在「會上錯菜的餐廳」,上菜的都是滿面笑容的長者侍應,而他們都是認知障礙症的患者。在這家餐廳,「上錯菜」不會被客人遷怒或責罵,客人反而會因沒有上錯菜而感到可惜。侍應也會因為這個話題而顯得雀躍,說得興起,甚至會忘記了替客人下單。今年5月,「會上錯菜的餐廳」更註冊成為公司,在網上搞眾籌,準備「遍地開花」。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裡,瀰漫著歡樂的氣氛,也盛載著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大家亦透過這個空間重新互相認識、了解。
當時有關報導一出,引起了國際媒體關注,不少更從西方國家遠赴日本實地採訪。雖然「會上錯菜的餐廳」只是一個只有數天的活動,並且距離第一天開店已事隔一年多,餐廳所帶動的影響力仍未退減。有關餐廳的書籍都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近日韓國亦仿效其理念及做法,受KBS電視台採訪,引起了當地對「認知障礙症」的關注。
「會上錯菜的餐廳」展示了日本人那種「對人性的尊重」,同時向世界印證了潛在於認知障礙症患者裡的「可能性」。
由被動走向自主
其實除了上述事例,日本各地政府單位、地區團體等等,都設立了不同平台讓「認知障礙症」患者從過往的「被動」走向「自主」。例如神奈川縣的藤澤市,今年6月有一家由非牟利團體開設,名為「龜吉廚房」的餐廳開業,店員基本上都是認知障礙症患者,除了當「侍應」接待客人,也擔任「廚師」烹調美食,每天的餐單亦由他們決定。團體透過讓認知障礙症的長者當餐廳店員,把「復康」與「工作」混合起來。而他們的食物賣相亦相當出色,在網上也獲得很好的評價。
這些日本的經驗,說明了把看似跟「認知障礙症」沒有關係的「工作」連繫起來,同時連結復康及康樂等目的,衝擊了社會一直以來對認知障礙症患者的一些固有觀念及誤解。
應對認知障礙症,日本未必是走得最前的地方。但他們本著「對人性的尊重及體貼」,為認知障礙症患者創造了一個接一個的「舞台」,由一直以來都是「被服務」的一群,轉化為「服務」社區的一群,讓其發揮了「無限的可能性」。就像「會上錯菜的餐廳」的例子,其實「錯」很多時候未必的壞事,反而能讓我們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認識及了解認知障礙症固然重要,可是隱藏在疾病背後,屬於每位患者的尊嚴及可能性,更值得我們去尋找並守護。
(作者簡介:岑啟灝,曾赴京都修讀碩士學位,研究日本長者福祉政策、同時在京都老人院工作兩年。希望將日本的護老理念及值得參考的例子帶來香港,與大家一起應對人口老化帶來的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