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歲的馬耐勤是河南開封SOS兒童村的「職業媽媽」,她至今未婚,卻有26個孩子。為了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馬耐勤自考了本科學位,「默默前行時,身後已開滿了鮮花。」編輯:胡潔 攝影:田建明(嘉興日報)【本文獲「中國人的一天」授權轉載。「中國人的一天」由騰訊圖片出品,聚焦普通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和喜怒哀樂。】
51歲的馬耐勤是河南開封SOS兒童村的「職業媽媽」,她至今未婚,卻有26個孩子,目前有6個需要撫養的孩子,之前已經撫養20個孩子長大成人。「職業媽媽」須未婚,或離異後無任何子女的撫養權,「媽媽」與孩子們同吃同住,生活在一起,並負責管理家庭、撫養和教育子女,努力使SOS孤兒重獲母愛和家庭的温暖。(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馬耐勤坐在兒童村社區門口給4歲的兒子剪趾甲、穿鞋子。據了解,基於二戰後大量孤兒的存在,各種社會難題相應出現。1949年,奧地利的醫學博士、科學院名譽院士赫爾曼格邁納爾在該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SOS兒童村,探索以社區和家庭形式撫養孤兒:設SOS兒童村,每個村有若干家庭,每個家庭由數名不同性別的孤兒和一名「媽媽」組成。中國SOS兒童村始於1984年,目前全國共有北京、天津、開封等10所SOS兒童村。馬耐勤所在的開封SOS兒童村,目前有百餘個孩子。(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馬耐勤來自河南洛陽,高中畢業後,曾在老家當了兩年學前班老師,很喜歡孩子。26歲那年,馬耐勤看了一部講述SOS兒童村的電視劇《只要你過得比我好》,被故事裏沒有血緣關係卻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深深觸動。「我想我或許也能做。」圖為馬耐勤帶著孩子們去河南大學遊玩。(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1997年12月馬耐勤來到開封SOS兒童村,1998年7月25日成為一名「職業媽媽」。「第一次聽到孩子叫『媽媽』,我還有些不好意思,慢慢地就覺得這是一個責任。」(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孩子的成長需要你的陪伴。」馬耐勤對這句話深有體會。當時組建家庭沒多久,5歲的炎炎從河南周口來到兒童村,本應上幼稚園中班的炎炎說話卻說不清楚,到醫院測智商,顯示炎炎智商偏低,有人說他是個「傻子」。馬耐勤不在乎別人的看法,耐心與炎炎溝通教育。炎炎閉塞已久的心扉逐漸打開,表達和學習能力都逐漸追趕上了同齡人。他於2016年順利考入雲南昆明一所本科院校,成長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大學生。(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迄今為止,包括炎炎在內,26個孩子中有5個相繼考入大學,其他離開的孩子也大都習得一技之長,得以立足社會。馬耐勤經常會翻看以前的照片,憑著一張孩子的腳丫合影,能說出每一個人的名字。(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馬耐勤越來越相信,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陪伴。馬耐勤帶著4歲的彤彤上街,遇見一個女孩被父親緊緊地擁抱著,失去親生父母的彤彤走了很遠還在回頭看。彤彤是2017年被送到兒童村,之前是由奶奶照看。(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彤彤小的時候,有智力障礙的親生媽媽沒有奶水。奶奶也不太會做飯,經常帶著彤彤在四周鄰居家討要吃的。「或許是曾經飢一頓飽一頓的經歷,導致彤彤很貪吃,飯量很大,生怕吃了這頓沒下頓。」每次做好飯,馬耐勤會先夾給彤彤吃。然而經過幾個月的陪伴,彤彤吃得不少,身體卻沒怎麼增重,為此馬耐勤憂心忡忡。(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馬耐勤經常帶著孩子們集體活動,希望沒有父母的他們可以互相扶持,長大之後也可以相互照應。在朝夕相處間,孩子們有了兄弟姐妹感情,十分温暖。(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一次看到菠蘿打折便宜,馬耐勤盤算著給孩子買一些,有意讓女兒算帳付錢,培養她的獨立自理能力。有時算錯了,馬耐勤也會耐心教導她。(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有時候碰到難管的孩子,馬耐勤也會覺得有些費神,尤其是付出的真心不能換來孩子們的理解。有個孩子剛到村裏,一身毛病,竟然偷錢。馬耐勤忍不住動手打了他,她說:「如果是你親媽,也會這樣教育你。」還有一個孩子把他人打傷,馬耐勤自費買了水果,帶著全家孩子登門道歉,以求得對方父親的原諒。「我不是沒想過離開,但這裏的孩子大多有著悽苦的童年,如果『媽媽』三五年換一個,孩子可能就會認為『媽媽』曾經的付出不是真心的,情感和精神上恐怕就容易受傷。」(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馬耐勤在家中擺放了一牆的書,希望孩子們養成喜歡看書的好習慣。她不求每個孩子都能「成材」,更強調「成人」。她竭力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讓這些出身悲苦、性格各異的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成為親善、博愛、進取的人。(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開封SOS兒童村緊鄰河南大學老校區,馬耐勤經常帶著孩子們在學校蹭課聽(旁聽),與大學生們一起學習。慢慢地,馬耐勤和孩子逐漸與師生們熟悉起來,學校裏的大學生志願者了解了他們的身份後,還和他們結成了幫扶對子(學習夥伴),義務為孩子免費補課。(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為了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馬耐勤不斷提升自己。她自考了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學位,還考取了導遊證、高級月嫂證和高級育嬰師證。「我希望能在55歲退休前,養育30個孩子,退休後如果還能給這些孩子們盡點力就更好了。到時候孩子們和他們的下一代,拍全家福也有上百個人了,我想這輩子也就值了。」(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春夏之交,馬耐勤張羅著為孩子們換薄被子。十幾年前,馬耐勤因病住院,一周時間裏,當時的「大女兒」寸步不離,整日整夜照顧她。「我記得很清楚,出院那天是臘月二十九,是孩子做的飯。」在相互陪伴的時間裏,孩子們對她的一點點好,馬耐勤都記得牢牢的。(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21年過去了,曾經養育過的孩子陸續參加工作,走上社會,有了反哺「媽媽」的能力。「我從沒想過他們長大後會回饋我什麼。」馬耐勤的筆記本上寫著這句話,「工作就是耕耘自己的人生,默默前行時,身後已開滿了鮮花。」(中國人的一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