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過派飯】NGO眾籌送菜包幫補長者經濟、營養:煮飯令他們自理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去街市買餸看似容易,但對長者而言,卻暗藏危機,除了人多易被碰跌外,買什麼菜,更隨時演變成一場「家庭風暴」。基督教靈實協會2011年開始推行「愛心傳餸」計劃,為長者提供菜包,也提供了長者可能不捨得買、較貴卻有營養的肉類,幫補長者經濟、營養,更曾因此化解兩母女的矛盾。最近他們舉行眾籌,希望繼續為長者解決飲食這生活難題。

自己飯餸自己煮。(眾籌網站截圖)

慳家反成爭吵根源

一餐飯有菜有肉,看似正常,但在93歲的楊婆婆眼中,卻是「浪費錢」。當女兒68歲的胡婆婆買肉回來,楊婆婆就會罷吃抗議,女兒卻擔心她不夠營養,二人經常吵架。直到餸菜包的出現,楊婆婆才願意吃肉,二人也不再因吃飯的問題而爭執。

「愛心傳餸」計劃其實已進行多年,每星期會派兩至三至餸菜包給長者,負責人基督教靈實協會基層健康服務主管胡仲菁笑指,解決家庭紛爭是始料未及的效果,計劃其實主要是希望幫助長者補充營養、幫補經濟。在這次派餸菜包給楊婆婆和胡婆婆,正為他們解決了「省錢」和「營養」之間的矛盾——如果直接給錢,長者收入多了,也未必能改變他們積穀防飢的心態。

避過衝鋒陷陣的危機 改去海邊散步

胡仲菁又指,更重要的,是讓長者有社區生活:「有些長者不喜歡出門,但會落中心拿餸菜包,這給了個機會我們接觸他們,也能認識其他長者。」社區中心也較又滑又多人的街市安全,「而且不是人人近街市。」

對一些多病痛的長者而言,街市其實充滿危機,如82歲的梁伯伯視力模糊,只能看到兩邊的事物,近年又患上痛風症,發作時關節疼痛走動不便,更曾於街市跣腳受傷,但現在每星期有幾天只需到社區中心拿食材就可以煮,省了不少不必要承受的痛楚。現時當痛風沒發作,他還可以避過去街市衝鋒陷陣的危機,改去較安全的海濱散步,看喜歡看的風景。

自煮可維持自理動力

胡仲菁又指,派餸比派飯盒好,「因為很多人需要有選擇,想決定怎煮,給他青瓜,他喜歡炒又可以,加粉絲也可以。煮軟些、硬些,分幾份遲些吃也可以,一個餸菜包拆開(一次用少許),可以用到幾天。」她說。「如果派飯盒,久了他們會失去入廚的動力,煮飯卻可維持他的自理能力。」

最近計劃正在舉行眾籌,他們指只要200元就可為1個長者提供1個月的餸菜包。詳看:https://www.fringebacker.com/zh-tw/event/food-pack-with-love-charity-programme-2018/

煮飯可讓長者重拾活力。(資料圖片/麥佩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