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路救世界】小學生寫程式保護沉香:有時小朋友反而改變父母
五月的陽光猶如碎金一般點點灑落大地。這天一間小學裡面,有老師與一眾小學生乘著樹蔭,站在一棵琵琶樹下,老師手上拿著兩件大小約5 x 5 cm,外型有如一塊電路板的器材。他們頂著陽光,先將一件器材掛在樹上,而另一件就放在距離樹木大約一米的地下,學生們向著不同的電路板方向跑去,人立刻分開了兩群:一群圍抱著樹木,一群則蹲在地上靜靜地看著那塊電路板。
老師一聲令下,指示圍著樹那端的學生們開始大力搖樹,有學生反應快,即大聲抱怨:「棵樹咁粗,點搖呀?」在場的大人們都不禁失笑,其他圍著樹木的學生就開始用小小的拳頭「攻擊」琵琶樹,可是樹木還是穩如泰山。老師隨即向另一邊蹲在地上的同學問:「有無收到信號呀?」小學生們不禁拿起那塊電路板,大聲回應:「無呀!」如是者他們再接再勵,繼續他們的「實驗」。
師生們並不是在破壞樹木,反而正正相反,八、九歲的小不點正在研製保護沉香的裝置。
浸信會天虹小學自去年推出Dreamstarter(夢想家)眾籌計劃,將小學生隨機分成數人一組,由負責是次計劃的王嘉蓉老師帶領學生們一起進行夢想實驗。這次小學老師王嘉蓉則與一群小一至小三的學生發起「沉香,尋香」計劃,望藉保護沉香行動喚起人對大自然的關注。
沉香:「香港」的根源 是保育也是保護香港人的根
沉香神秘得很,大多人都不知它到底長什麼樣子?即使有緣擦身而過,或許都未意識到那棵是「植物鑽石」沉香。
沉香全名是土沉香,又名牙香樹,多數生長在廣東海南及越南等等的亞熱帶地區。「香港」一名來源眾說紛紜,不過比較多人相信沉香一說。根據香港歷史學家羅香林的著作《1842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中記載,遠至宋朝時期,香港及東莞一帶曾廣泛種植土沉香,以沉香聞名。當時土沉香會從自然而然地稱作「香港」。尖沙頭(現時尖沙咀一帶)轉運至石排灣(香港仔),甚至外銷至東南亞,阿拉伯一帶地區,故石排灣這個運香的港口就自然而然地稱作「香港」。
第一次上課時,學生們仍在構想階段,恰巧在圖書館發現講砍伐森林的書《樹懶的森林》,令學生萌生起保護樹木的念頭,加上王嘉蓉的推動下,就決定一起保護香港的沉香。問帶領學生實行計劃的王老師為何要選擇保護沉香而非其他樹木?她靦腆地笑了一下,再回答:「香港人嘛,」根據王老師形容,天虹小學校內也有不少的跨境學童,不過她認為既然同在香港生活,就必須要了解當地的歷史。「我哋都喺香港生活,要知道地方歷史,這部分很珍貴,如果你唔知道,更唔洗講要保護呢個地方文化或生態,當我哋有淵源,連埋一齊嘅時候,我會有歸屬感,我知道我係佢嘅一部分,先可以保護文化同環境。」
沉香非法砍伐嚴重 老師帶頭領學生保護自然
沉香樹如受到破壞,例如人為砍伐、自然災害或樹木受到真菌感染時,會自行分泌香脂修復傷口,流出的膠樹脂凝結成褐黃色的固體(琥珀狀)沉香,經過沉澱及長年累月的累積,香脂會與樹木連成一體,呈現香脂與樹木相互交錯的特殊花紋,而香脂以往多數作藥物及製成香料之用。
近年社會上多了有關沉香被不法商人砍伐的報導,有人為了取得其香脂,出現大量砍伐及傷害沉香樹的個案,數十年間沉香樹大量被砍伐而消失。根據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2016年的數字顯示,沉香在過去2011年至2015年間一共被砍伐966棵,有環保團體則指,數年間有數千棵沉香被人砍伐,數目之多令人震驚。現時土沉香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列為「易危」級別,在香港任何人如進出口沉香屬的物種,均須申請許可。違法者一 經定罪,最高可被罰款五百萬元及監禁兩年。
在實行保護沉香的計劃初段,王嘉蓉開始帶同這群小學生一起四出拜師學藝:學習沉香的歷史、了解樹木結構、與環團一起實地考察沉香樹的生長環境等等。從零開始讓學生了解大自然以及沉香,啟發他們愛護自然的意識。「同小朋友講容易點,大人好多時已經有固有概念,沒有環保習慣,覺得麻煩就是麻煩,小朋友就雖然都唔係一張白紙,因為佢哋已經有父母的教育,不過佢哋可以改變爸爸媽媽,他們好願意試,食飯時見到你用自己的餐具,他們都會覺得自己都可以咁。」
利用程式發明裝置 小學生捍衛沉香
對樹林及大自然有足夠認識後,下一步就是將意念化成行動,動手動腦製作裝置保護沉香。小學生們決定利用編碼程式,先在電腦中先編好程式碼,再將程式輸入到一塊猶如電路板的裝置中(Micro:bit),他們計劃完成編碼裝置後,聯同本地保護沉香的機構,將它放到置本地沉香樹上,當有犯人打算砍伐沉香樹時,裝置就會偵測到樹木有搖晃,手上的另一個接收器就會收到信號,成功通知保育機構,防止有人不法地盜取沉香。胡蜂是負責傳播沉香種子的其中一雇昆蟲,與沉香有共生關係,所以他們稱這個裝置為「胡蜂號」。
這天課堂的後半段移師到學校後的花園,試驗實驗程式是否奏效。最後發現程式的接收信號範圍不能超過10米,第一階段的程式終究失效。不過老師早有預謀,事前得悉結果後,在短短幾天重新再造過另一個程式碼,在這群救地球的小人兒背後輕輕推一把,至於第二號實驗品的結果如何,則要待下回上課再分解。
為研究病樹鑽出樹芯 學生:咁樣係傷害緊森樹喎
在原本的裝置中,主要負責編碼是一位小三的學生吳旻晧,他得知自己設計的程式失效後不禁一臉失落,不斷問老師:「咁我哋嗰個點算呀?」老師未有空回答,他又重覆再問。雖然由學生構思的程式不能真正派上用場,不過他們保護樹木的意識早已植根在心內。
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慢慢孕育出保護環境的意識。王嘉蓉憶述,有一次一個叫舒紐的學生突然跟她說:「我好鐘意樹木,我覺得可以保護樹好開心。」播種澆水後,環保的意識在學生心中萌芽,令她大受感動;還有一次師生一同外出學習照顧樹木,當中要從一棵早已被砍伐的病樹中鑽出樹芯,觀察樹木生病的成因。學生對此行為大感困惑,問老師:「我哋咁樣係傷害緊森樹喎,老師,你叫我哋保護,我哋咁樣唔係學習喎。」王嘉蓉被突如其來的提問嚇倒,只好向學生們解釋樹木已病死,學習是能賦予它們生命更多意義。
即使學生未完全明白,腦袋仍未能思考何為對錯,價值觀開始有衝突,王嘉蓉認為對他們的教育仍是值得,「你見到佢開始有少少保護的意識,其實好感動。」
由自然教育推至做人的價值觀
曾就讀中文大學地理系、現有三年教齡的王嘉蓉,極喜愛大自然,訪談間每提起大自然就滔滔不絕:「大自然好治癒,喺大自然入面…… 老套地講一句,真係好渺小,所有嘢都有佢自己嘅循環,所有嘢都好完美,所有嘢都係perfect fit。」
提起去年中大母校外圍有沉香樹被斬一事,她仍語帶憤怒:「我喺網上見證著位於中大嘅沉香樹由包哂膠邊、到咁都俾人斬咗,我心入面有種氣憤。」她語帶鏗鏘,投身教育界後更將這份對大自然的愛護之心帶進校園,讓同學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我想同學仔諗一個問題就係,係唔係有錢賺、係唔係想要嗰樣嘢,就可以妄顧生命本身,就去奪嗰樣嘢呢?」
老師帶領這群小一至小三的學生,成立E27小組,在眾籌的網頁上,他們這麼形容自己:「我們是12位喜愛大自然的人兒,來自浸信會天虹小學的E27組,同學由一至三年級組成,有喜歡蝴蝶的同學、有喜歡樹木的女生、也有未清楚大自然是甚麼的小孩。而老師,是一個愛大自然,地理系出身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