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代共食】學生長者同枱學煲粥 打破代溝:你都鍾意金秀賢?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你有多久沒和比自己大數十載的長者一同吃飯?荷蘭時興「跨代共食」,讓老人家當主廚與年輕人共餐,在交流中互相學習、陪伴。「那香港呢?」資深記者陳曉蕾說。日前她創辦了關注安老議題的非牟利機構「大銀力量」,並舉辦一連六次的「大銀廚房」,讓中學生和退休人士邊聊天邊學煮粥。
「你喜歡哪個韓星?」「金秀賢!」對話的不是學生,而是學生和退休人士。他們當日還擦出了什麼火花?

小店范湯皇老闆范太正在做這味「老少平安」——3到80歲都適合吃的鯪魚豆腐。(黃妍萍攝)
+8

學生教退休人士如何分辨廣東、潮州粥
 

活動當日(3/7)分了5組,每組有2至3個學生和1位來自聖雅各福群會「創齡.樂匯」(HUBBA Lab)的退休人士,看完小店「范湯皇」老闆范太示範煮廣東粥、潮州粥,再一起落手煮「開花粥」。
 
當日學生沒有害羞地「自私傾」,大家都和退休人士言談甚歡,其中2個女學生更和莫女士談到韓星!學生笑着說:「她原來喜歡金秀賢。」莫女士說:「和青少年一起心境也變得青春。」當日見她幫同組學生張羅碗碟,又提醒她們小心煲燙,不說還不知道原來她也有一顆少女心。
 
令人驚訝的還有另一組男學生。退休人士黃先生說:「他們都很主動,而且原來他們都是讀家政的,懂得做Cupcake(紙杯蛋糕),又懂得說廣東粥和潮州粥有什麼分別,很厲害。」——廣東粥較綿,潮州粥則粒粒分明。若不是這次交流,兩代人之間的認識可能還停留在「長輩只喜歡粵曲」、「青年不懂煮食」的刻板印象。
 
不過還是有學生少下廚,粥滾得差不多時,有女學生想直接提起煲蓋,幸得同組的退休姨姨提醒:「小心燙!」那女生手一縮,卻也不慌不忙地拿起毛巾,揭開蓋,拿起木匙輕輕攪動,一煲米粒開花的「開花粥」快要完成了。
 
有學生說一邊煮食一邊聊天,氣氛很輕鬆,讓他們很自然就能和退休人士聊天。學生Julian說,在跟退休人士交談中,知道了對方原來在專上學院做兼職導師,更和他們聊學業上的出路。退休人士和學生之間,原來可以沒有代溝。

已退休的莫女士(右)很照顧這班學生。(黃妍萍攝)

陳曉蕾:讓不同世代有機會聊聊天
 
跨代共食近年在荷蘭興起,當地有學生一次隔了段時間才回去跟阿嬤吃飯,阿嬤竟然說:「我已經好幾天沒跟任何人說話。」這令他意識到一頓飯原來對生活單調的阿嬤來說很重要,是她重拾活力的機會。於是他在不同餐廳休息的時間借用場地,請來長者做大廚,並讓他們與年輕人共餐。在台灣,政府亦在200處實施老人共餐服務,讓老人家可以一起吃飯聊天,排解孤獨。陳曉蕾說,這次的「大銀廚房」是一個試驗,讓不同年代的人有機會聊聊天。退休人士黃先生便說,平常女兒拿着食物就對着電視機煲劇,這次和年輕人吃飯很高興。
 
這次「大銀廚房」除了跨代共食,也是跨代共學。陳曉蕾說:「就算退休人士也不見得一定懂得煲粥,是一同學習。」她和團隊特意請來美心的營養師講解老人飲食注意事項,如可用豆腐補充蛋白質、加入蔬菜減慢血糖上升等。大銀力量近日試刊的雜誌《大人》,正以「食唔落」為專題,另外還提供了本地農產、時裝、旅遊、理財、身後事等資訊,更有別冊「大銀18」,採訪各區的醫護服務,今期主題是精神科服務。

《大銀》試刊反應熱烈 「終可讓市民知道有什麼服務」
 
試刊號近月在不同活動場合派發,例如月前的「樂鹷科技博覽」。大銀力量也曾開放辦公室讓公眾前往取閱雜誌。陳曉蕾指目前反應不錯:「現在已派了6000多份。」她說NGO和在政府工作的人特別欣賞「大銀18」,「服務提供機構都覺得很好,終於可以讓市民知道有什麼服務,但又會暗地擔心會否有很多人來(求診)。」她說一般市民不會知道這些醫護資訊,「有些上網也查不到」,現在哪個機構做得好卻能一目了然。
 
《大人》將於9月正式出版,定價30元,他們正在尋找可以合作的小店或個人,形成銷售網絡,協助銷售的單位每本可賺取10元,收入可幫補自身,也可用於社區,有小型補習社就決定以雜誌收入津貼學生學習。除了辦雜誌外,大銀力量也會舉辦不同活動如讀書會及「大銀廚房」等等。

大銀絕不只是一個雜誌出版機構。(黃妍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