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三伏天灸改善經絡氣血運行 防治多種寒性疾病

撰文:熱評
出版:更新:

文:石華鋒醫師@中大中西醫(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註冊中醫)
上周提到的三伏天灸,是指在三伏天時,採用對皮膚有較強刺激作用的溫熱性中藥貼敷或塗抹於穴位及患處,借助天時,最大限度地鼓舞人體正氣,改善經絡氣血的運行,對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狀態產生良性的雙向調整,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上集:【健康百科】三伏天灸具中醫傳統智慧 借夏天陽氣散寒治「冬病」

天灸是以藥末敷貼於特定穴位上的療法。(資料圖片)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三伏天灸的現代醫學研究

研究發現,三伏天灸具有神經—免疫調節作用。通過藥物發泡刺激使作用部位皮膚上的各種神經末梢進入活動狀態,神經反射機制激發機體的調節功能,從而改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調節機體免疫功能,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目前對三伏天灸的醫學研究主要集中於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強直性脊柱炎(AS)、膝關節炎、痛經及神經根型頸椎病等範疇的研究。例如有研究表示,三伏天灸可令支氣管哮喘患者干擾素-γ分泌降低,下調信號轉導及轉錄啟動蛋白STAT-6,上調轉錄因子T-bet和GATA-3,從而抑制輔助T細胞Th2過度分泌,調節Th1/Th2比例平衡,在哮喘病程中起到免疫調節作用。

另有研究觀察三伏天灸療法對於支氣管哮喘患者可溶性細胞黏附分子的影響,發現其可能通過抑制黏附分子的表達或直接抑制白細胞與內皮細胞的黏附,從而減少炎細胞的浸潤,達到治療效果。還有研究表示,三伏天灸對人體大腦皮質、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各臟腑組織產生不同程度的調節作用,能夠增強機體的細胞與體液免疫功能。

現時三伏天灸已經有不少相關研究,圖為治療使用的中藥。(受訪者提供)

常見三伏天灸的臨床應用及禁忌

簡單來講,三伏天灸的主要作用是「溫陽散寒」,主治虛寒性疾病。中醫師會以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以選取相應的經絡腧穴。常見三伏天灸治療的適應症如下:

呼吸系統疾病: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炎,慢性咳嗽,體虛反覆感冒; 

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胃痛,慢性結腸炎,腹瀉,虛性便秘,腸易激綜合征,胃腸功能紊亂,小兒厭食;

痺症: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膝關節炎;

婦科:月經不調,痛經,慢性盆腔炎,產後痛症;

其它:神疲乏力、怕冷、四肢冰涼及各種體質虛寒、免疫力低下等引起的疾病。

三伏天灸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包括婦科病。(資料圖片)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適應症都以虛寒證型為主,如屬於熱性、濕熱性、陰虛發熱等人士就要審慎,例如患者出現口氣大、局部紅腫、感冒時咽喉腫痛、痰黃稠、咯血、口腔潰瘍、潮熱盜汗等症狀出現時,必須在中醫師嚴謹的辨證論治以及建議下決定患者是否適合接受三伏天灸。敷貼時間則一般控制在20分鐘至60分鐘即可。另外,孕婦、哮喘急性發作期患者、發燒超過38°患者、肺結核患者、嚴重心肺功能不足患者、血液病患者、嚴重皮膚感染、過敏及瘢痕體質者不宜天灸;而2歲以下幼兒、患有感冒及咽喉發炎、糖尿病、皮膚過敏或皮膚病、短時間內敷貼即產生大量水泡等患者及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酶缺乏症患者(G6PD缺乏症),必須經過中醫師的專業判斷,決定是否適合接受三伏天灸。

三伏天灸的適應症較廣,但在臨床使用時必須遵守中醫學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三伏天時,中醫師為患者診斷疾病及確立證型,以一定比例調配好的中藥材製劑,結合精準的取穴進行三伏天灸,方能取得最佳療效。

作者簡介:

「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乃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轄下的醫務中心,致力推廣醫學研究、教育培訓及提供醫療服務,團隊人員包括中醫師、西醫、註冊護士、臨床心理學家等,旨在揉合兩個醫療系統所長,改善醫療服務。

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網頁:http://www.hkiim.cuhk.edu.hk/imc/tc

(文章標題由《香港01》編輯所擬。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