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布提直擊.二|港女非洲送光明 貢獻香港力量搭通民心橋樑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位於非洲東角的吉布提(Djibouti),是全球最窮的國家之一,高溫少雨悶熱難受,衛生環境非常惡劣,醫療水平相當落後。然而,一班香港人道救援工作者和內地醫護人員,卻甘願忍受日曬乾旱、蚊叮蟲咬,只為幫助當地白內障病患重見光明。

東非吉布提系列報道之二

由今年2月至今,香港共享基金會已為吉布提白內障病患免費完成至少1,300例復明手術。(鄭子峰攝)

混血美女高材生
遠赴非洲「開荒」

「我當然也很想家。」香港共享基金會非洲項目總監杜沛欣,近月輾轉穿梭於吉布提、塞內加爾、毛里塔尼亞等三個非洲國家,很久沒有回過香港了。她本身是瑞士香港混血兒,熟曉英文、法文、廣東話、普通話,具備一定語言優勢;又擁有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全球健康與發展碩士學位,並且正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公共衛生博士課程,加上2016年畢業後曾在全球疫苗免疫聯盟任職三年——專業水平和工作經驗都不在話下,難怪會被派駐非洲做「開荒牛」。

杜沛欣不是第一個到非洲從事人道工作的香港人,但她所在的共享基金會,卻是第一個為國際社會提供人道援助的香港非政府慈善機構。由香港共享基金會發起的「全面消除白內障致盲」行動,也是第一個由香港民間主導的醫療援外項目——計劃攜手內地醫療隊,於未來四年在亞洲的老撾和柬埔寨,以及非洲的吉布堤、塞內加爾和毛里塔尼亞等五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免費進行3.75萬宗復明手術——而吉布提則是非洲首站。

「我們真的是從零開始。」杜沛欣解釋,有別於一些知名的國際人道援助機構,共享基金會自2018年才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創立,無論是人脈、資源、工作流程、物流程序、人員安頓、營運系統、法律手續等等,都是由共享基金會總幹事陳英凝帶領這個全球只有45名僱員的團隊一點一滴從頭探索,幸而得到各地大使館和中資機構鼎力相助。

+5

吉布提人多白內障
病情嚴重手術難做

為什麼針對「白內障」?「我們從事人道救援或者公共衛生工作,最主要考慮項目的作用有多闊,能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多大改變。」杜沛欣指出,白內障是眼球晶體因為蛋白質積聚而產生的視力老化疾病,對於香港這種發達城市來說,確實不是什麼嚴重問題;但在非洲那些經濟條件落後、醫療資源不足、交通基建不便的國家,白內障病患很容易因為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而失明,不只影響個人生活,而且波及整個家庭,「雖然我們只是治療白內障,但病患恢復視力後,會更有自尊、更加自信、更能自理。」

為什麼選擇吉布提?「我們所採用的『超聲乳化手術』,是當地人民平時不太可能接觸到的,只需短短20分鐘病人就可以重建光明。」杜沛欣續指,儘管項目啟動之前做了不少調研,都無法想像非洲病人的手術有多難做,「這是我們在亞洲見不到的情況。」

山西省眼科醫院白內障科主任醫師劉傑為解釋,當地目前沿用的囊內摘除或囊外摘除技術,切口至少需要七至八毫米,而當前全球最先進的「超聲乳化手術」,則是透過兩到三毫米的切口,利用超聲能量震碎導致白內障的混濁晶體,再植入人工晶體。他補充道,這本來不是太高難度的技術,但吉布提病人的實際病情,為手術增加一定難度。

醫療資源嚴重不足
山西名醫也感棘手

《香港01》記者11月上旬到吉布提實地採訪時,劉傑為已經聯同七名山西醫護駐守吉布提一個多月,在兩輛由廣東製造的手術車上,每天至少完成40例手術。他從中觀察到,吉布提病人擁有兩個特點:第一,很多白內障病人,即白內障患病率高,而且患者普遍比較年輕,白內障發展成熟;第二,較多患者患有角膜疾病合併虹膜疾病。

劉傑為是山西省著名眼科醫生,連他也覺得棘手:「可能和氣候有關係,吉布提光線比較強,紫外線照射比較多,而很多患者在早該做手術的時候,沒有及時進行治療。」

「在我們國內,可能做40台手術只有兩三台,但在這邊有三分之二都是疑難複雜的。」山西省眼科醫院白內障科副護士長郭彩虹,主要負責術前準備工作,包括照眼部AB超、沖淚道等。她已經是第三度支援非洲醫療了——第一次是2016年由國家主導的「國際光明行」,到非洲中西部國家喀麥隆工作一個多月;第二和第三次則是受香港共享基金會和山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所託,今年2月時在吉布提待了40多天,是次則計劃50天。

+5

地震暴雨爆紅眼症
多種語言溝通困難

天氣炎熱、蒼蠅處處、蚊叮蟲咬......有天凌晨還經歷五級地震,在睡夢中被搖醒;翌日遇上極為罕見的特大暴雨,當地工作人員都受水浸影響未能上班,情況非常混亂;復工後,病患突發爆發紅眼症,連協助醫護工作的志願者也被感染,嚴重打亂工作節奏。

「吉布提的語言是多樣化的,阿法爾語、索馬里語、阿拉伯語,甚至還有其他語言。這對我們構成了極大的溝通障礙。」郭彩虹還提到,「受助病患的文化水平比較落後,對於就醫過程感到陌生、甚至害怕,很多時候未必願意配合我們醫護工作,我們就需要用更多的耐心和時間,去等待他們緩解心情,再配合我們的檢查、治療、手術。」

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這個團隊不斷調整溝通方式,漸漸找到方法應對各種情況。杜沛欣舉例指,在語言上,會在篩查房和手術車上放置一些錄好基本指令的錄音按鈕;在文化上,也會因應吉布提是伊斯蘭教國家,若有病患比較避忌異性異性醫護,就會安排同性負責。「當地人民的情緒比較直接,當出現溝通障礙時,隨即會在我們的項目點吵架、大叫,甚至情緒激動地大哭。」杜沛欣笑說,還遇到過「假病人」,模仿病人做手術前有紗布遮眼的模樣,「我們也懂得處理了,如果硬是理論,反而不能解決問題。」

+12

偏遠地區義診眼疾
病人重光感謝中國

11月4日,共享基金會和山西醫療隊忙碌一周後,驅車離開吉布提市區。一路顛簸近三個小時後,到達位於吉布提中部阿薩爾鹽湖附近,由中國交通建設集團轄下子公司中交產投與山東海王化工合營的化工鹽場。此前,中交產投已經協助基金會在附近兩條村落進行宣傳,並把30多名眼疾村民送往廠房,等待醫護人員進一步檢查和診斷。

「如果沒有中國人,我們很多村民可能一直困在村子裡面,眼睛瞎掉,過一輩子。」其中一位村長68歲,平時也在鹽廠做保安。他的雙眼早在2009年就患上白內障,左眼近月開始惡化,幾乎看不見了,「這讓我非常難過,以前能做的事現在都不能做了,本來是家庭的支柱,變成了家人的負擔。」經過篩查,包括村長在內的11名病患可以做手術。

11月7日,同樣是在中交產投的接送下,7名鹽湖村落病人到達共享基金會項目點,順利完成手術。「可以看清家人的臉,我非常感動。」村長說,「沒有語言可以表達我的感謝,我們也沒有什麼禮物可以作為報酬,但我們內心真的非常感謝。謝謝中國。」

採訪期間,適逢山西醫療隊隊長劉傑為生日。(鄭子峰攝)

授人以魚授人以漁
合作共建一帶一路

「吉布提雖然不大,但交通非常不便,偏遠地區的病人若要前往首都項目點就醫的話,費用相當昂貴,路途也很遙遠。所以每次展開項目,在時間和資源的允許的情況下,我們都會落村篩查。」杜沛欣堅持排除萬難,盡量到不同地方接觸更多病人,「這也可以提醒我們,無論項目有多成功,外面還有大量無法直接接觸我們服務的病人。」

中國人講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共享基金會除了希望幫助白內障病患恢復視力、重啟新生之外,同樣希望可以促進當地醫療水平的發展。「我們來到這裡,還可以培養當地人自己解決這些問題,譬如培訓當地醫護人員、加強學校衛生教育、提高病人健康教育等等,讓他們在我們離開後也能夠自己執行我們教給他們的事情,而不再依賴其他國家或者慈善機構的項目。」對杜沛欣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人道工作。

「香港是一座橋樑,既聯通世界又背靠國家,我們本來就有較多機會外出闖蕩、開拓視野,也更能夠匯聚內地公共衛生或不同專業的人才,為『一帶一路』貢獻更多力量。」杜沛欣又提到,香港人一向專業、高效、有愛心,不管環境有多艱苦,都能很快適應,「但不管我們有多能幹,我們每到一個地方,都不可能光靠自己埋頭苦幹,而是要和當地同事一起合作,才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不管你是哪裡人,來到這裡就是一家人。」

採編:黃雲娜
拍攝:鄭子峰
剪輯:林志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