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醫援.一|來自老撾的感動:香港和中國讓我重獲新生命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這是我去新加坡旅遊的時候...這是我在泰國開會的時候...這是我長胖了的時候...這是老撾的『緣份樹』,只有有緣的人才能看到開花的時候......」七月上旬,老撾萬象的74歲獨居長者Foyngeun婆婆,完成右眼白內障摘除手術後,重新翻開了塵封已久的老照片,回憶起了為家人拼搏的那些年。她再三向工作人員道謝:「感謝香港的項目,感謝中國的醫生,讓我重獲新生命。」

這對香港共享基金會來說,本是見慣不怪的場面,因為過去一年來,他們在廣西醫療隊的協助之下,已經免費完成1,834例白內障復明手術。然而,每一句「khàwp ja̖i 」(老撾文「謝謝」)對他們來說,既是暖呼呼的感動,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因為他們是第一個「香港製造」而專門從事「國際人道醫療援助」的非政府非牟利機構,更是第一個中國到海外進行醫援的民間組織。

「香港援外醫療」專題報道之一

老撾萬象的74歲獨居長者Foyngeun婆婆,完成右眼白內障摘除手術後,終於可以繼續經營這家陪伴她走過半個世紀的老撾筒裙店,繼續自食其力。(夏家朗攝)

「這不是什麼貴重物品,但懇請你們每一位都收下。」Foyngeun婆婆捧着一袋老撾傳統絲麻製品,分別用簡單的法文和英文說了一遍之後,又用老撾文向負責翻譯的工作人員重複了一遍,生怕大家不明白她的意思。

袋子裡面有些零錢包和化妝袋,那是婆婆賴以維生的小商品。她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已經靠售賣老撾傳統服飾養家,但近年生意越來越難做,患有五年的白內障近月也越來越嚴重,基本上已經無法開舖了。

老撾曾是法國殖民地,1953年獨立後陷入內戰,1975年才成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婆婆成長於戰亂年代,從小就被父母安排入讀必修法文的學校,又自學了一些英文。據說學業優異,所以能在出入境管制相當嚴格的時期,獲批美國簽證,帶領兒女前往當地讀書。不過,孩子們從此在異鄉定居,婆婆則在老撾經營筒裙店,自食其力。

做手術之前,Foyngeun婆婆看東西已是白濛濛一片,但由於沒有家人照顧,只能自駕前往醫院接受手術,期間更被其他車輛撞凹了車頭。完成手術後,不但看到了交通燈的顏色,更看清了前面車輛的車牌號碼。(夏家朗攝)

「我自己照顧自己,自己開車,自己看醫生。因為看不清,還被人撞凹了車頭,但沒關係,現在能看見了。」婆婆不想成為兒女的負擔,所以並沒有告訴他們眼疾有多嚴重。

過去幾個月,婆婆的白內障突然加劇。做手術之前,她看東西已是白濛濛一片,「全白的,看不到其他顏色,看不到交通燈。」她的生活完全被打亂了,不但無法開店做生意,也無法參加一些和親戚朋友往來的社交活動,只能待在家裡。

可是,自己一人如何生活?「靠生活習慣,我記得日常用品擺放的位置,摸着摸着就可以了。」會感到難道或不知所措嗎?「沒有,我必須堅強活下去,直到我無法活下去為止,幸好後來遇到了這個項目。」也許是佛教信仰使然,一切隨遇而安。

復明的Foyngeun婆婆重新翻開了塵封已久的老照片,回憶起為了家人拼搏的那些年,並再三向工作人員道謝:「感謝香港的項目,感謝中國的醫生,讓我重獲新生命。」(夏家朗攝)

做了手術之後,世界變得不一樣了,「這是橙色的車,那是藍色的車,車牌號碼是『8803』!」婆婆補充道,「我連窗外那些遠遠的電線都看得很清楚!」她說完咧嘴笑了笑,給了記者一個肯定的眼神,還連忙用手比劃着,「真的,一條一條的電線。」

6月6日,婆婆首次到香港共享基金會設於老撾人民軍103醫院的老撾項目門診求助,當時醫生診斷雙眼中度白內障,當天安排左眼接受手術,術後視力明顯改善。當地衛生部門規定,必須間隔至少一個月才能再做手術,而婆婆在還差兩天才滿一個月之際,已經迫不及待地在7月4日前往醫院,進行右眼手術,視力由0.15恢復到1.0的正常水平。

「我會把這個項目告訴更多朋友!」採訪期間,婆婆一再舉起共享基金會派發的文件夾,不斷強調一定會把這份來自香港、來自中國的善心,傳達出去,希望能有更多有需要的人可以得到幫助。她還說,會向佛祖祈求大家平安、健康、快樂。

+9

老撾日照強烈,白內障發病率高;但當地醫健普及程度有效,醫療資源又嚴重不足,眼科醫生與人口比是1:246,667,而且主要只能採用比較傳統、風險較高的囊外摘除手術,平均至少需要600萬元老撾幣(約2,400元港幣)。Foyngeun婆婆的經濟條件不算相當困難,但據說她等了很久也輪候不到當地醫院的手術。至於一些住在外省或特別貧窮的病患,共享基金會則會為他們提供一筆過36萬元老撾幣的車馬費。

於是乎,自從香港共享基金會攜手廣西醫療隊於去年9月在老撾展開「消除白內障致盲行動」以來,103醫院每天都在上演這種重建光明的感人故事——

36歲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的Khankeo女士,終於可以看清楚丈夫和一雙兒女到底是什麼樣子。47歲就因為白內障而被迫從記者調職成為技術人員的Khanthaly先生,終於有機會重操舊業。70多歲的Pun婆婆,和兒媳婦轉了五趟車、花了11個小時,終於可以照顧自己,「不用成為家庭的累贅」;兒媳婦更是熱淚盈眶,「不用再因為沒有能力醫治婆婆而感到慚愧、不孝。」

事實上,自從共享基金會在東南亞的老撾和柬埔寨、東非的吉布堤、以及西非的塞內加爾和毛里塔尼亞等五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展「掃盲」項目以來,合共已經為當地病患免費完成3,000宗復明手術。

為什麼一個香港的民間慈善組織,要跑去老撾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做白內障手術?他們對於實踐「國際人道醫療援助」,有着怎樣的思考?對於「助力國家醫療援外」建設甚或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共享」原則和「民心相通」目標,又有着怎樣的願景?這一切問號,就要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於2018年創立共享基金會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