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之禍 虛擬貨幣如何演變成「龐氏騙局」
當網絡技術與對財富的貪婪相結合,往往能令人類失去理性。虛擬貨幣,尤其是那些在數字加密貨幣交易平台上衍生出來的所謂平台幣,正在演變成一場巨大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並且隨着全球第二大虛擬貨幣交易平台OKEx的再次爆煲,整個騙局已經逐步浮出水面。
OKEx公司公告顯示,由於OKEx的創始人和實際控制人徐明星日前已被內地警方帶走,正在接受調查,導致徐明星一手掌握的OKEx秘鑰無法完成授權,目前大量投資者無法提取儲存於OKEx平台中的「OK幣」(交易平台自行發行的虛擬貨幣)、比特幣(BTC)、乙太幣(ETH)等各種數字貨幣資產。其中,僅比特幣數量就達20萬個,約合150億元人民幣。另外,「OK幣」幣值也一夜縮水近16%。原先被吹噓為公平、公開、自律的虛擬貨幣交易平台,以及平台幣的真相終於被揭開:一旦徐明星無法交出秘鑰,或平台存在巨大虧空,「OK幣」的投資者可能血本無歸。
貪得無厭的新工具
自2009年世界上第一款數字加密貨幣比特幣誕生以來,人類就進入了數字貨幣時代。然而,基於人類貪婪的本性,數字貨幣,尤其是那些並非基於實體經濟信用擔保的虛擬數字貨幣,也就成了新的投機炒作工具。
所謂數字加密貨幣,即是基於相應區塊鏈技術,通過某種特殊的演算法得出的一段代碼。這些代碼被人們賦予部份貨幣的功能。最初,這些代碼被用來記錄網絡交易,作為結賬的依據。進而,代碼也就被當作貨幣本身,被一些網絡「極客」(geek)所接受。
其實,這和大多數以金銀和實物交易為基礎的紙幣、證券的誕生過程並無本質差異,虛擬數字貨幣原本用來做記賬工具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很快,人們發現這些虛擬數字貨幣的發行和定價並不需要依托於實物交易本身,只要得到人們的認同,加上演算法為其帶來的稀缺性,虛擬數字貨幣就成為一種投機牟利的新工具—人們可以創造新的演算法、制訂新的規則,產生更多的虛擬數字貨幣。於是,在比特幣誕生之後,諸如乙太幣等新的虛擬數字貨幣產品陸續被創造出來。
上文節錄自第237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27日)《燃油車逐步遭淘汰 美日車廠之爭:思維決定出路》。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