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屢傳學童發燒 市民難信任跨境防疫

撰文:黃舜煬
出版:更新:

在這場疫情中,攔住跨境學童的不只是政府「搖擺不定」的考期和「遲遲未定」的防疫政策,還有社會對跨境學童的「污名化」和歧視。這種「污名化」源於「嚴防死守」的自保心態,以及對內地、香港防疫政策的不信任。

所謂嚴防死守的心態,可以追溯到在疫情爆發早期內地應對新冠肺炎的總體戰略,也就是以社會動員的形式「一刀切」,在城與城、區與區、鄉與鄉之間築起邊界、互相隔離,以求做到「零接觸」來拉平地域的疫情曲線圖。

深圳市防控指揮部提出要將「所有社區小區100%實行圍合式管理」,如所有小區、城中村在出入口處一律設立檢查登記卡,限制居民出入。圖為在深圳市寶安區。(新華社)

為求自保的「排他性」行為

這種隔離措施實際上是將疫情的風險指向外來人,以「排他性」達至低傳播、低風險。研究人口流動問題的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項飆早前接受內地媒體採訪時形容,疫情喚起了早已模糊的區域、人口邊界概念,並將公眾根深柢固對口音、身份和地域的「歧視」重新帶回大眾視野,「像在廣東,口音變得很重要,很多地方也有舉報湖北人」,並分隔一切與疫情有聯繫的人,「不讓醫護人員進入居住的社區」,為求「自保」降低一切可能的傳播風險。

不少言論將跨境學生視為「帶菌者」,「向香港輸入病例」,要求政府恢復封關。(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當粉嶺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在復課次日傳出有跨境學生發燒的傳言,北區中學生陣線在未核對消息真確性之下,就傳出有「坐輪椅學生發燒早退」、「校方未有阻止體溫偏高」的學生進入校內等謠言。即使校方在次日澄清傳言不實,並指一直有嚴格遵從政府的衞生指引,「確保發燒者不會進入校園」,但仍有不少言論將跨境學生視為「帶菌者」,「向香港輸入病例」,要求政府恢復封關。

新常態下需接受新觀念

香港政府需恢復社會對公共防疫措施的信任,讓還在等待復課的24,076名陸港跨境學童能正常跨境上學,而不是任由他們在污名化之下被社會「噤聲」,停止賴以為生的跨境流動。對此,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總監廖金鳳認為,社會對跨境學童的憂慮有其合理之處,「科學上,封關就沒有危險,戴口罩也沒有危險,不會說(跨境學童)豁免來港就沒事。」她進一步解釋:「但當未有疫苗,社會要回復一個『新常態』,不能夠所有事情都不做,不能夠停止人口流動。」

嚴防死守的隔離措施是以「排他性」來降低傳播風險。(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上文節錄自第22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7月13日)《污名化跨境學童 突顯社會失語》。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相關文章︰

【新冠肺炎・深度】跨境人士未獲雙向豁免 「粵港聯防」如虛設?

新冠肺炎|新爆發收緊限聚令 市民稱自律更重要 有家長促再停課

粉嶺陳朱素華中學昨有跨境生發燒 無過境無返校 今日80多人缺席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222期《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第三波疫情非突如其來 防疫豈能有漏網之魚

【深度解讀】返深留港兩徬徨 跨境學童被遺忘

【其他精彩內容】

如何理解公務員「宣誓效忠」?

解封後人潮洶湧 英國酒吧文化:放縱背後的憂鬱

獨家專訪電影導演楊凡:追憶繼園臺的逝水年華

突破AI運算瓶頸 晶片研發競賽展開

推動社保新政 提升扶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