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疫症帶動範式轉移 遙距診症或成常態
隨着醫院接收到更多出現類似流感症狀的病人,病人和醫護人員都面臨着新冠病毒感染風險。當看到出現愈來愈多醫護感染的消息,位於日本宇部市校區的山口大學醫學部附屬病院泌尿器科診療助教栗林智枝子開始意識到體制需要改變。她向《日經亞洲評論》說:「最理想當然是直接檢查病人身體,但有些診斷也可以通過網上對話來完成。可以在網上做的就應該在網上做。」
多年來,遠距醫療(telemedicine)一直受到以日本醫師會為首的眾多診所的反對,那是一個代表醫生利益的強大遊說組織,也是首相安倍晉三所屬自民黨的重要支持基地。遠距醫療服務自2018年起已在日本出現,但只限慢性病病人,以及還在接受處方藥物的舊症病人,新症必須由醫生親自檢查。
新冠病毒的爆發正在改變這股潮流。東京的連鎖診所Clinic For早已提供遠距醫療,現在正將服務擴展到新冠病毒。醫生會診斷病人是否有胸痛或呼吸困難。若病人的病情較輕,醫生會開一些藥來緩和症狀,同時要求幾天後在網上覆診。若醫生懷疑是新冠病毒感染,就會建議病人在指定地點進行聚合酶鏈式反應測試(PCR)。
「已經回不去了」
經此一疫,遠距醫療使用大增,醫療界和不少業者都認為,這將會從此改變求診方式,成為疫情過後的某種新常態。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會(RCGP)前主席Clare Gerada曾在倫敦兩間診所工作,她說已經看到了工作方式的重大改變,現在已經「非常偶爾」面對面診斷病人:「大約99%甚至更多的病人護理,已通過數碼或遠距方式轉移到電話上……診症已經改變了。」
Gerada是遠距醫療平台eConsult的共同創辦人。她上月初向美國財經媒體CNBC透露,其公司的使用量正在英國各地激增:「兩年前它平均每月處理大約300宗諮詢,現在每天大約要處理12,000宗,即每月大約360,000宗。」Gerada也對於一些醫生非常反對數碼化轉型感到「奇怪」,因為「幾乎所有醫生都會用網上銀行或上網預訂機票酒店」。
英國全科醫生Mark Porter形容,遠距醫療科技「將我們拖進了二十一世紀」:「這一直都好像會發生,但並非以這種速度。必要的需求是發明之母。」美國醫療護理和醫療救助服務中心(CMS)主管Seema Verma直言:「已經回不去了。可以說,遠距醫療的崛起完全加快了,這場疫情將我們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而且絕對沒有回頭路。」同時使用eConsult和遠距醫療服務accuRx的英國全科醫生Ian Pawson則提醒,我們不應該忘記疫情中的重要教訓:「我們不想倒退到必然要求病人親身檢查。我們希望他們在必要時才來。」
一些遠距醫療的業者也有類似見解。京東健康的行政總裁辛利軍估計,如果沒有爆發疫情,消費者行為的轉變可能還要花五年時間。Teladoc集團的行政總裁Jason Gorevic認為虛擬醫療「已經成為中央舞台,是不可逆轉的向前一步」。其同事、醫學總監Lewis Levy更揚言:「遠距醫療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
美國新澤西Saint Barnabas醫療中心醫務總監汪思涵也是近期「轉軚」的醫生之一,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她的診所轉為以網上診斷為主。過去她認為遠距醫療是「次等」的護理,嘲笑視像診斷,但僅僅實行遠距醫療診斷一周後就改變了看法。她說,實時視像問診令她對病人有了更親密而全面的了解,例如曾經因為看到病人的藥櫃得知他在服用過期藥物。而且包括她在內的不少醫生都曾以為老人在科技上的認知不足以使用遠距醫療,如今卻發現事實未必如此:「我們剛看了四個70歲以上的人,他們都以某種方式做到了。因此,我們不應該假設長者不知道如何使用手機。」
RCGP現任主席Martin Marshall對這股潮流有所保留:「診症不會變成永久的遙距服務。很多病人都希望和需要面對面求醫……以妥善解決他們的問題。」
不過,汪思涵就認為兩者不必然對立:「如果將虛擬和面對面診症結合,我覺得最終會得出更好的護理。病人仍然明白面對面診症更好,但未必每次都需要。」澳洲公共政策智庫格拉頓研究所(Grattan Institute)衞生經濟學家Stephen Duckett也同意。即使面對面診症和傳統住院治療仍有必要,但這種轉型最終會為衞生系統帶來成本上的好處:「如果你能有效地做到這一點,並對在家中的病人適當監察,對於病人來說更有效率和方便。」
疫情下的商機?
有些業者已開始把握疫情這機會,以及這股遠距醫療潮流,為疫情後的發展作準備。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上月底,日本電子設備製造商歐姆龍(Omron)行政總裁山田義仁在一場有關收益簡報的視像會議中說:「我們準備好在新冠病毒衝擊過後,抓住加速增長的新機會。」Omron的家用血壓計在全球市場中佔有額約50%,加配綜合心電圖功能是其計劃的核心。該公司預期,醫生會使用從這些設備收集的健康數據進行遠程診斷,從而預防或及早治療疾病。Omron正考慮以月費服務模式在全球擴張。
Omron作此部署,源於其招牌的血壓計銷售額無甚增長。儘管這儀器的銷售額佔了其醫療保健銷售額逾一半,在上一財政年度為1,120億日圓,但在過去五年只有輕微增長。與此同時,雖然血壓計為分部利潤率提高了5%至12%,但三菱UFJ摩根士丹利證券分析師小宮知希就指出,其血壓計「如果在全球有50%佔有率,僅僅多過10%的利潤率是不夠的」。山田義仁則對計劃前景信心滿滿:「在新冠病毒過後,Omron的核心業務將毫無疑問被視為不可缺少的產業。」
而疫情期間,也似乎可看到遠距醫療市場的競爭愈見激烈。例如光是在法國,市場就充斥着Qare、Livi、Mesdocteurs、HelloConsult、Medaviz、Hellocare、DoctoConsult和Doctolib等公司;在英國則有Babylon Health、Push Doctor、askmyGP,以及來自瑞典的過江龍Livi等業者。Push Doctor的行政總裁Wais Shaifta揚言,現時的疫症大流行病將會顯示哪些公司「裝備好、具規模和有足夠應對危機的能力」。
當中有些已獲得知名企業、財團或基金看好。例如Babylon獲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支持;而Doctolib有General Atlantic基金投資;保險公司安盛(AXA)支持法國初創公司Qare;美國的98point6,支持者包括高盛(Goldman Sachs)的商業銀行部門和Frazier Healthcare Partners管理合夥人Nader Naini。波士頓諮詢公司Wardell Advisors的執行合夥人Steven Wardell認為,消費者受疫情驅動,始考慮使用網上醫療,並學習用手機尋找保健服務,是重大的行為改變。他認為疫情令大眾增加對遠距醫療的了解,會帶動行業的長期增長,並激勵更多風險投資入場。
與此同時,疫情下不少遠距醫療業者都免費為病人提供網上諮詢。例如阿里健康就為湖北省居民開設免費的「在線診所」,在五天內有10萬名病人接受了遠程諮詢;騰訊有份投資的「微醫」,動員了兩萬名醫生在網上提供免費服務。在供應和物流嚴重短缺下,「丁香醫生」就為湖北300名兒童提供了癲癇藥;它在1月中推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實時動態」地圖至上月中累計瀏覽量已破36億次。
對於這些在疫情期間限定的免費服務,在倫敦的數碼醫療顧問Kristin Shine-Polman就質疑:「如何將之轉變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才是關鍵問題。」Doctolib行政總裁Stanislas Niox-Chateau坦言,雖然疫情為公司業務帶來了刺激,但沒有立即產生利潤。Teladoc自2002年成立以來尚未盈利,在新冠肺炎爆發前,一些分析師估計它要到2022年才能轉虧為盈。
但京東健康的辛利軍認為,目前着眼於利潤「毫無意義」,重要的是新冠病毒如何令人對急於前往醫院求診再三考慮,以及如何建立對於這些在網上提供醫療建議的醫生的信任。而疫情也擴大了這些公司對某類人群的吸引力,包括患有慢性病的中年人,精通網絡、替長輩尋找醫療建議的年輕人,或只求一問安心的健康人士。其他業者也強調他們已看到更長遠的改變。Teladoc聲稱很多首次使用的用戶都變成回頭客;Doctor on Demand的發言人也說,新病人大量湧入將對其業務有長遠貢獻。
難怪有些行內人士也較為謹慎,並提醒這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上海的靖亞資本創始合夥人何沛說:「疫情實際上已經教育了市場,但我認為中國的在線醫療保健並沒有因此而真正起飛。」他認為,只有當他們創新並提供更多服務,例如驗血,才能實現。
相關文章︰
【科技.未來】抗體檢測良莠不齊 如何以「免疫通行證」回歸正常
上文節錄自第213期《香港01》周報(2020年5月11日)《疫症帶動範式轉移 遙距診症或成常態》。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