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極簡中國古代建築史】困坐家中神遊中國古建築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期間,困坐家中失去外遊機會,最好莫過靜下心來讀書及整理一下從前的神遊四方經驗。發覺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樓慶西編著的《極簡中國古代建築史》,將中國古都旅遊經歷跟零散的建築文化驗體連結起來,並融會貫通,有助宏觀了解中國古代建築、文化民俗等,也讓未來的旅行更有趣味。
撰文:楊映波

中國歷史悠久,古蹟遺址眾多,行走其中常常會發出慨嘆:為什麼宋代及之前朝代的宮殿及民居地面建築蕩然無存?只能憑藉斷瓦殘垣去追思……遊走十三朝古都的洛陽感受最深。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早在九百多年前已有同樣的感觸,在《過故洛陽城》中言道:「煙愁雨嘯黍華生,宮闕簪裳舊帝京。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自古以來,中國建築喜以木材建造房屋的結構。(資料圖片/北京耕新教育文化)

中國自古以來,喜以木材建造房屋的結構,當然有其優點。在本書第一章就指出:一是採集、運輸、加工及建造的優勢;二是柔性的榫卯連結,能夠承受較大的突然衝擊力而不倒塌,如地震等;三是牆體不承受重量,所以可以用各種材料築造、任意開設門窗。可是,木構造也成為最大缺點!怕火、怕潮濕、怕蛀蝕……作者更點出:「在古代人們還不能科學地認識天上雷擊的原因,因而也提不出有效的防禦辦法,很多古建築都因雷擊而被燒毀。」連明朝舉行國家大禮的紫禁城太和殿也先後多次被燒毀。

那麼,中國的古建築為何不用堅固的石塊去興建?樓慶西的老師、著名建築史學家梁思成曾說:「中國建築既以木材為主,宮室之壽命故乃限於木質結構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是緣於不着意與原物長存之觀念,蓋中國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滅之工程,欲以人工與自然體竟久存之實,且既安於新陳代謝之理,以自然生滅為定律。」萬物無常是中國的傳統宗教及哲學思想,安於與自然同呼吸,與西方刻意追求的永恆不滅有所不同。

中國建築以木材為主,是因為「不着意與原物長存之觀念」,「且既安於新陳代謝之理,以自然生滅為定律」。(Getty Images)

樓慶西在書中也明言,建築除了有物質和藝術的雙重功能外,還有記憶功能。見到紫禁城你想起什麼?是帝王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吧;一座座古村落也記錄了中國農耕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並且古代建築比文獻更具體更直觀,比其他文物較為全面翔實。

紫禁城體現建築最高水平

當代人旅行喜歡玩即興,筆者曾在紅磡上了一列直通火車到北京,遊覽了紫禁城。不過,在人聲鼎沸的紫禁城內,很難靜心細賞。現在來看此書,比許多「紫禁城攻略」好。因為它讓你觸摸到源頭,對秦漢唐宋幾個主要朝代的宮殿做了簡要的介紹,以及形成的共有特徵,明清的紫禁城將其發揚光大。歷代王朝的宮殿都是帝王宣示威權場所,投入最好的人力、物力去打造,可謂代表了那一個時代建築技術與藝術的最高水平。

歷代王朝的宮殿都是帝王宣示威權場所,投入最好的人力、物力去打造。(新華社)

本書也分別剖析中國古代的建築特徵、宮殿、陵墓、壇廟、佛寺、園林及住宅的建築及其文化內涵,並配上相關圖片或平面圖,讓人一目了然。中國古建築的特徵除了木結構體系,還有建築的群體性及善於對建築進行美化。像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的高度,比北京紫禁城最大的太和殿連三層石台基高了100米。不過,太和殿與中和殿、保和殿組成前朝三大殿,並且還有北面的後宮與兩翼的配殿,組成一座龐大的宮殿建築群。

這樣看來,中西建築卻有殊途同歸的震撼力:「如果說西方的神廟、教堂以其高聳的形象,埃及的金字塔以其巨大的體量,使人們感到震撼,那麼當人們走進中國的殿堂、寺廟時,隨着一進又一進的院落,一座座端莊的宮門與山門,莊嚴的殿堂和佛堂,高聳的樓閣同佛塔,依次展現在你的面前。當人們步入一座座古代園林,那些由山、水、植物、建築組成的景觀,讓你左顧右盼,步移景異。這些完全由空間與時間組成的藝術,同樣會使人感到一種震撼。」

也不要小覷中國古建築美化的環節,這不僅是形象工程,更是等級制度的反映。其中,大屋頂有四種基本形式,最簡單的是兩面坡的硬山頂;之後是懸山頂,即兩面坡的兩端挑出牆體;再來是歇山頂,像是懸山與四面坡頂的重疊;最隆重是廡殿頂,即四面坡的屋頂,本書中都有圖示。進入紫禁城,又可親身得到最佳的體驗。

「歇山」屋頂形式如懸山與四面坡頂的重疊。(中華書局供圖)

紫禁城是世界現存最大的皇宮,也是中國唯一一座保存下來的完整宮城。可惜的是,擁有數百座大小殿堂的紫禁城,至今尚未發現有關文獻及圖樣,所以,樓慶西稱只能依現狀,從禮制、陰陽五行學說、風水學、藝術等多方面加以分析其建築佈局。

禮制建築從宮的大小到死後墳頭的高低、棺槨之厚薄都定了等級。其中「紫禁城南大門午門,是稱為『闕門』的形式為古代最高等級的門,大殿屋頂為重簷廡殿式,也是屋頂中最高等級」。皇城大門的天安門為重簷歇山式頂,比宮城大門的午門低一等級。禮制又以高、以大、以多為貴,所以,舉行朝政大典的太和殿最高、殿面最闊達11開間,以及台基御道上雕有九條龍,在陽性的單數中,九為最大數。其屋頂的戧脊上也用了九隻小獸,因後來多加了一隻猴,成為十隻小獸,但許多人仍誤數為十一隻小獸。從高大的前朝走入後宮,情緒從威嚴中得到鬆懈,庭院變小了,台基也矮了,植物愈來愈多……總之,紫禁城之內每物每事皆有學問,書中列舉了不少,是一部珍貴的歷史教科書。

禮制建築對宮門都定下等級。(新華社)

每到一個城市,參觀當地博物館,可以加深對當地歷史的認知。各古都的博物館都擁有豐富的古墓出土展品,展示璀璨文明史,筆者大多從歷史、美感、製造角度去欣賞,而書中的《陵墓》篇提醒了筆者:出土文物具有不凡價值。

中國古人的生死觀產生了厚葬制,雖然秦、漢兩朝皇陵地宮至今尚未發掘,但諸侯貴族墓的出土文物已很名震一時,最新是2015年於江西南昌發現的西漢海昏侯墓,清理出來的文物已經超過一萬件。其實漢代有錢人的墓塚也出土了大量陶製房屋模型和生活用具,甚至有住房、糧倉、豬圈等。「儘管這些只是房屋的模型,但是仍讓我們看到了二千多年之前的建築形象,當時不但有平房,而且已經有二、三層甚至四層相疊的樓閣了,已經有兩面坡的懸山式和四面坡的屋頂等。」在漢代地面房屋至今已完全無存的情況下,這批出土陶屋顯得十分珍貴。

山水園林中感受子非魚之樂

翻閱到本書《山水園林》篇也有觸動。遊日本京都,眾多的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皆精緻動人,它們一千多年來皆師法中國園林,並細心維護及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回看中國,千年園林今何在?有說是山西太原的晉祠,不過,為人傳誦的只有明清園林。賞皇家園林要去北京,私家園林則要去江南。

皇家園林要去北京,私家園林則要去江南。(新華社)

「清朝皇園建設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花費八十七年之久,包含着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頤和園)、暢春園、圓明園,簡稱為『三山五園』,加上一批小型皇園,龐大的皇家園林終於建成。」不幸的是,1860年英法聯軍及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對其大肆洗劫,甚至焚燒。雖經慈禧太后巨款修復,現在保存比較完整的只有頤和園和承德避暑山莊這兩處。

中國古代園林屬於自然山水型園林,從最初的帝王苑囿,發展到皇家園林,到清幽文雅的私家園林。從書中得知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是乾隆皇多次南巡,親臨江南名山、名湖、名園之後用十四年完成的,具有蓄水、為皇太后祝壽、皇家離宮型園林等功能。

遊頤和園,筆者最愜意的是遊園中之園的諧趣園,它仿無錫寄暢園而建;還有後山一條遍植巨松的清幽步道;令人驚喜的是,在仿杭州蘇堤的十七孔橋東端的廓如亭遇見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每年3月底從非洲飛來北京繁衍後代,近年來由於氣候及人為環境干擾等導致數目曾經不足三千隻。牠們的特性是只在古建築物上築巢,於是,3月中至10月中該古亭只開放給北京雨燕居住。據說,經過幾十年的掙扎,這些昔日皇家樓宇裏的「堂前燕」漸漸接受現實,有些飛入了尋常的天橋底之家。

中國園林講求意境,為自然山水賦予人文精神。如園林中常見「歲寒三友」松竹梅、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人們遊園觀景就能生情,從中領略到人生哲理。現在,眾人坐困愁城,偶爾也要到附近的公園花園透透氣,賞花賞魚。原來一池繽紛游魚又有出處,相信已被大部份人遺忘。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見水中有小魚游動,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這段對話富有情趣及思辨,造園者多應用這典故在園林僻靜置池水一塘,養魚植荷。

無論如何,《極簡中國古代建築史》始終是一本簡史,它容易讓你進入及貫穿那六千年來的建築脈動,如欲深入了解中國浩瀚的古建築,仍要多讀各方面的專著。

《極簡中國古代建築史》,作者樓慶西。(資料圖片)

《極簡中國古代建築史》
編著:樓慶西
出版:中華書局(香港)
出版日期:2020年1月

上文刊登於第207期《香港01》周報(2020年4月6日)《《極簡中國古代建築史》 困坐家中神遊中國古建築》。

更多《香港01》周報書評︰

【書評.廿一世紀香港詩詞】期待古典詩詞開花結果

【書評.中國現代文學精華】選本的開拓與局限

【書評.天崩地裂時代下的皇族】崇禎死了 朱明宗室怎麼辦?

【書評.考工記】走進古宅探索記憶 以小人物一生記錄城市變遷

【書評.建築裏的中國】學子回鄉尋根 探訪六大古民居建築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