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書展現場觀察︰協作平台出現 個人出版不「個人」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Amazon Publishing及其推出的個人出版平台Kindle Direct Publishing作為電子個人出版的橋頭堡之一,在這些年的法蘭克福書展都擺設場館辦講座,促進個人出版交流。Kindle在書展期間亦有頒發Storyteller獎項。有公司針對作者辦出版工作坊「Single-Source Publishing: from Word to XML and Beyond」,教授如何把單一的原生內容轉換及發放至多種不同電子格式的技術,以配合現今讀者的接收渠道。
撰文︰若山

承接上文︰法蘭克福書展現場觀察︰個人化出版成趨勢

這其實是新的發行世界:重點不再只是挑起消費者慾望,而是更廉宜及便捷使用介面,當中也涉及作者的參與。例如,Kindle Direct Publishing以低廉月費可無限閱讀網上小說,間接令個人出版的閱讀和傳播度大大增加。

今年的法蘭克福書展增設專區,讓個人出版、首度出書的作者展示及引介自己的作品。(Getty Images)

今天的個人出版,意味了作者全盤參與整個出版流程,由版面和封面設計、內容編輯、發行形式,以至出版後的市場推廣等。這有別於數十年前Vanity Press自資出版年代,只付錢予出版公司和印刷廠代為編校裝釘付印,無從過問其製作過程和發行。若然不再交託於人,作者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我如何把書放到店裏擺賣?讀者如何找到我的書?我應該怎樣推廣我的作品和我自己?如何自行管理出版的財政狀況?

Bowker的個人出版專員Beat Barblan說,個人出版近年出現專業化(professionalisation) 的傾向,作者對出版流程的掌控和決策的準繩度,猶如作者本身就在經營傳統出版社。

話雖如此,事實上卻是,個人出版也不見得作者真的要單打獨鬥,或那麼掌握出版和發行的所有環節;相反,絕大部份的個人出版作者不是真正的獨立出版人,而是透過一些提供指導和使用工具的平台完成整個流程。

不少新作者會因應書籍類型、目標讀者群及市場特質,選擇哪種形式出版。(Getty Images)

在書展現場可見,攤位主要是配合作者意願,提供生產、發行到推廣的一條龍服務,這有別於傳統出版社的新型協作方式。書展有一間韓國電子出版館,當中有提供手機App便可出版的平台Expresso Book。該出版社稱,不熟悉出版工具的作者可以依照公司製作的範本(template)簡單設計他們的作品,而且可出版電子或紙本版本。公司成立三年,登記了該App的用戶累計有30,000人,如今每月有1,500個新用戶。該公司共出版1,400本書,以旅遊散文、自傳、生活隨筆為主。

值得反思的是,所謂個人出版,其實並非完全個人或獨立,現時的新型協作方式都將出版時間和難度大大壓縮,有範本化、格式化的傾向,此又是一種弔詭的現象。

究竟現時的個人出版趨勢體現了作者多少獨特創造力和意志?所謂個人或獨立出版的意思,更多是指向擺脫二十世紀由傳播機構、出版社等中介agenda-setter決定誰是內容制訂者以及制訂內容本身。

情況就如大行其道的個人化廣播頻道如YouTube或張貼新聞信息、圖文作品表達意見的社交平台,由廣大讀者直接決定內容是否值得傳播開去,而非中介做價值判斷—當然,現時所謂「無判斷」的媒體和銷售平台亦有商業運作的algorithm(演算法)存在,因而影響作品的能見度。

紙本重新流行 書本成為禮物

然而,有趣的現象是,雖然電子書是令個人出版發揚的催化劑,給我們買書和閱讀習慣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使整體實體書銷售下跌,個人出版者卻逆向而行,愈來愈多傾向紙本印刷。根據美國Bowker的數據,自2011至2016的五年間,個人出版的電子書由88,238增至148,311,上升近七成;實體書則由158,972增加到638,624本,增長逾三倍。

科技癮的一代認為閱讀填補生活的空洞感,書本成為「禮物」、「潮物」的大勢正在回歸。(Getty Images)

「看着封面那反覆想了很久的書名,內裏有我在20個國家拍攝的相片,夾在每夜耕耘的隨筆文字之中,一頁頁實在的黑白文字,印在微黃的紙上,觸摸着、讀着,那種愉悅,不是筆墨能形容。」德國個人出版作者Jacob說。

身為護士的Jacob數年前透過個人出版平台印刷他的第一本書,他的歐亞旅遊筆記。「坐車當然也會讀讀電子書,但我仍有買印刷本的書,出版自己的書,實體和電子書帶來的滿足感更是不一樣。」今次在書展,他希望找到能幫助其自助發行的公司。

實體書除了在專業文學出版界流行,也在普及化的個人出版界大受歡迎。很多個人出版的目的是製作一個貼心的禮物送予親朋,純粹想親密的人成為唯一的讀者。「書本」成為「禮物」、「潮物」的大勢正在回歸—即使我們的生活愈來愈數碼化,可觸可感的實體書不止是作者的渴望,也是特定具消費力的讀者群愈發趨之若鶩之物。

據《財富》(Fortune)雜誌報道,千禧世代(即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出生的人)逾百分之八十的書本購買開支放在印刷本上。美國出版協會據讀者問卷調查所得稱:「科技癮的一代,認為閱讀填補了他們生活中的空洞感。」同時,社交媒體Instagram催生了Bookstagrammers(用戶拍攝與書有關的照片,並在上傳時使用此標籤)「shelfie」(書架自拍)的標籤亦甚為盛行。擁有好的書、美的書,彷彿成為另類luxury goods,成為可炫耀的、耍「酷」的身份象徵。

作家不再拘泥於隸屬哪個界別,「作者就是作者」—大概就是新出版時代的口號。(Getty Images)

未來,個人出版界將會有愈來愈多作者採用混雜的出版模式—即同時在傳統出版社和個人形式出版作品。作者會因應書的類型、每本書的目標讀者群和市場特質,而決定選擇何種形式出版。Bowker的另一位個人出版專員Andrew Kovacs和Beat Barblan都指出,作者和出版社的合作模式正在轉變,部份歸因於許多成功的個人出版作者不再自我定位為純粹的書寫者,而同時是企業家、公司老闆。

這企業化的非傳統出版方式,會導向新型的作者和出版者之間的服務系統和硬件,而作家不再拘泥於自己隸屬哪個界別,「作者就是作者」大概就是新出版時代的口號。

相關文章︰

全球首間AI出版社成立 預先獎勵「明日暢銷書」

【獨立書店.一】每間各有個性 傳遞重要價值的公共文化空間

【流行讀物】小眾品味成新主流 港出版書走向多樣化

【兒童讀物.一】繪本盛行 好書哪裡尋?

上文刊登於第18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11日)《法蘭克福書展現場觀察 個人化出版成趨勢》,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