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書展現場觀察︰個人化出版成趨勢
第71屆法蘭克福書展於上月舉行,這個齊集逾7,000個出版社、109個國家、28萬名訪客的國際最大型書展是出版貿易界舉足輕重的競逐場。我們或許能在這競逐場上,窺見未來的出版趨勢和知識傳播的走向。
就筆者在今年書展現場觀察,有兩個看似互相「矛盾」的出版大勢正冒起:重視以人作為創作主體的個人化出版,並以機器、程式輔助,以及自行創作的AI書籍。
撰文︰若山
今年的法蘭克福書展新增設了「法蘭克福作者區」(Frankfurt Authors area),取代了固有的個人化出版區(self-publishing area)。書展闢出一個頗為顯眼的角落,還搭有一個小舞台,讓個人出版、首度出書的新作者,甚或已累積了一定名氣的作者展示及引介自己的作品。個人出版的作者能夠跟世界不同國家的服務提供平台、讀者和其他作者聚首,拓展人際網絡(networking)。
「『法蘭克福作者區』其實是以往個人化出版區的延伸,『個人出版』這名詞指向較技術化的意涵,我更傾向把關注的焦點由出版科技的便利轉移至個人的創造力上。所以,今年書展以『作者』概括個人出版者。想要強調的是,任何人,只要你投身寫作,便是作者!」主責「法蘭克福作者區」的書展代表Lars Birken-Bertsch 帶點興奮地說。
伴隨科技發展,個人化出版冒升,如今已成文化現象。以領導出版界的英美市場為例,美國的個人出版自十年前開始穩步遞增,至2018年已躍佔電子書市場40%,佔總體出版25%(包括實體書)。根據美國Bowker出版數據機構統計,在2013至2018年間,個人出版增逾2.6倍;單是2017至2018年間,推出市面的新書目便增逾四成至160萬(尚未計入沒有國際標準書號ISBN、經Kindle平台出版的書目)。
出版民主化:人人都是作者
個人出版的主要類型為小說,其後是自助(self-help)或心靈療癒書籍,然後是童書和自傳。英國的個人出版非常流行,其他歐洲國家如德國,亞洲國家如韓國,個人出版也在發展。「這似乎完全沒有下滑的迹象。」Bowker機構總結道。
個人出版的書寫和出版的「民主化」過程,衍生出「人人都是作者」的理念,但這卻曾經是個人化出版為人詬病、不受行業尊重的成因。
個人出版的源起可追溯至十五世紀古騰堡發明印刷機的時期,西方著名作家自行出版早已是常態,如馬克吐溫 (Mark Twain)、珍.奧斯汀(Jane Austen)、洛克(John Locke)、吳爾夫(Virginia Woolf)、 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等大作家也曾奉行個人出版。
然而,在二十世紀,尤其是自資出版(Vanity Press)盛行的時期,個人出版成品質素低落,加上出版社代理的盛行,個人出版因而被視為「自戀而想透過出版肯定自己」、「沒有市場而沒被出版社選中」的書寫者才會選擇的出版方式。
曾經,出版作品的困難實在難以想像,自資出版是新作者的唯一選擇。出版社往往可以成為初出茅廬的作家創作路上最大的窒礙。出版社保守的門檻不但扼殺具潛質作者的創作生涯,閉門羮帶來的挫敗,有時更足以消滅一個人的生存意志。其中一個最為人熟知的例子是美國英文教師John Kennedy Toole。他生前從沒機會出版作品,死後十一年才首度出版《A Confederacy of Dunces》,翌年即獲舉足輕重的普立茲小說獎。
這部充滿黑色幽默的流浪漢小說(Picaresque novel),透過一個新奧爾良低下階層流氓的第一身視角,諷刺現實中的種種不道德。Toole曾投稿予著名的Simon & Schuster出版社,也在該社的要求下改動數次,最終還是不獲出版。其後,他再被另一出版社拒絕。患有抑鬱症的他遂把小說束之高閣,辭掉工作,自我放逐,最後在旅途中自殺。
在兒子逝世後,讀過其「致父母的遺書」的Toole母親鍥而不捨要令這部作品出版。在七家出版社拒絕後,她最後找上作家Walker Percy。在不勝老婦人的多番煩擾下,Percy不情不願地讀起小說,驚為天人。作家代為向不同出版社說項並寫推薦序,小說最終才得以出版。甫推出市面,便獲文學界一致讚譽,更被視為近代必讀之作。
如今,《A Confederacy of Dunces》已售出180萬本,翻譯成18國語言,此作之鋒利獨特終於得到世人的賞識和理解。
有國際書展創辦人曾經說,假如作者仍健在,今天可能不必經歷同樣的失望了。因為,至少作者和他媽媽還可選擇個人出版這條路。
出版個人化:由瘡疤變紋身
在這時代,即使出版變得容易,也難以想像十多年前,個人出版還不是十分光彩的一件事。至近年,觀感才漸見扭轉。
「數十年來,文學界一直無視個人出版者,更視之為『業餘』,欠缺才氣。但這態度慢慢改變,電子書和Kindle等電子出版銷售平台的出現,令作者可以直接接觸到數以百萬計的讀者。」《紐約時報》如是評論。「五年前,個人化出版還是一道瘡疤。如今,它已成一道紋身。」 資深傳媒人Greg White 2016年在新聞通訊社 Bloomberg News 寫道。
有評論和報道說個人出版的惡名逐漸洗脫,個人出版已成時尚、代表個人風格的展現、自主決定出版成品。在網絡世界,不同媒介的個人發布平台興起,個人出版平台的配套愈來愈成熟,進一步鼓勵個人出版。
雖然,近年仍有評論指個人出版質素參差,不明讀者和市場的操作,例如Ron Charles在《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寫下一篇《不,我不想讀你的個人出版作品》,但愈來愈多著名作家加入這個行列,個人出版的質素也愈來愈逼近傳統出版社。
全球大賣一億二千萬本的情色小說《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原本也是個人出版小說。曾任電視編導的EL.詹姆斯(EL James)是一位兩子之母,當初執筆只因看完《暮光之城》 (Twilight,又譯《吸血新世紀》)後為之瘋狂,故開始在Kindle Fan-fiction寫作。翌年,她開始在Kindle就《格雷的五十道陰影》二次創作,評論指還是頗有《暮光之城》的影子,「我不過是想抒發一己中年危機的複雜心情,不過是想寫出埋藏內心、對性和愛的渴望。」
眾所周知,此作平地一聲雷成為暢銷書,連作者本人都非常意外。數年後,大出版社 Penguin Random House旗下的Vantage競得版權、翻譯成52國語言,並以4,000萬港元的版權價拍成同名電影。作者本人也躍登福布斯收入最高的作者之一。
另一例子是美國科幻小說家安迪.威爾(Andy Weir)的《火星任務》(The Martian),都是先在網上個人出版大獲成功,然後大出版社收購版權,再負責翻譯,進一步推廣,更廣泛地向全球發行。
個人出版文化位置的更易,致使書展今年改以「作者」統稱個人出版。全球五大出版社之一美國HarperCollins今年重點推出的書籍為個人出版自助(self-help)書種《Love Yourself Like Your Life Depends on It》,其總銷量累計已達30萬本。
繼續閱讀︰法蘭克福書展現場觀察︰協作平台出現 個人出版不「個人」
相關文章︰
上文刊登於第18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11日)《法蘭克福書展現場觀察 個人化出版成趨勢》,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