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讀物】小眾品味成新主流 港出版書走向多樣化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不少上世紀五十年代南來文人所寫的書籍對香港人也影響不小,像許地山在香港大學任教時期寫的《落花生》,徐訏於中文大學寫出《悲慘的世紀》,錢穆於新亞書院寫出《民族與文化》,還有來自上海的作家劉以鬯寫出《對倒》,以及張愛玲在港期間撰寫的電影小說劇本《太太萬歲》等。這些南來作家在香港寫出的作品一直被視為本土文化瑰寶,需要新一代讀者重新發現其價值。撰文︰曹民偉

承接上文︰【流行讀物】重溫香港文學舊夢 讀年代流行之書

劉以鬯《對倒》(網上圖片)

愛情小說負起心靈治療作用

環球出版社出版的「三毫子小說」也是六十年代的流行讀物,薄薄的20頁小說,找來本地流行漫畫家蔡浩泉繪出十分刺激又香豔奇情的封面,加上價錢十分便宜(三毫一本),成為那個年代工廠妹最愛閱讀的奇情小說,漂亮的名字如《迴夢曲》、《萊茵夜喚》、《梅香劫》、《曲江霧》等,作者則有杜寧、三蘇、羅蘭、易文、依達等,故事離不開富家子愛上窮家女,排除萬難終於佳偶天成。

不要小覷「三毫子小說」─也許它只是輕、薄、短、小,卻大有商機,原來環球昔日就靠着這「三毫子小說」而建立了出版社基礎,愛情小說在心靈空虛的時代成為女性的寄託。

八十年代則被稱為才女輩出的時代,除了受台灣才女作家瓊瑤、三毛、席慕容等作品的薰陶外,香港慢慢也形成了岑凱倫、嚴沁、亦舒、西西、林燕妮、李碧華、西茜凰等才女潮。筆者大學時代有好幾位男同學也愛看才女小說,並認為師承張愛玲姑姑的一派,大有禆益於文藝創作云云。

愛情讀物在男性世界的變奏,往往就變成情色小說,坊間報攤或者廟街小書檔,在七十年代最風行的是販賣男人愛看的色情小說,那是品味高於一般報攤的《老爺車》,又未至於像《金瓶梅》那樣深奧的小書,純粹的情色讀物,像依達的《蒙妮坦日記》、韋韋(依達另一筆名)的《威威李私記》、楊天成的《二世祖手記》,還有俊人、夏飛等一系列極盡綺豔色彩的讀物。

倪匡初來香港時,也曾在報章撰寫情色小說《呼倫池的微波》,劉以鬯則將古典文學《蜘蛛精》、《追魚》、《孫悟空大鬧尖沙咀》等故事新編,在男女關係保守的時代,給予男性茶餘飯後更多豔色佳的想像空間。

以劉以鬯的《孫悟空大鬧尖沙咀》來說,我們熟悉的孫悟空由古代穿越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利用七十二變變身成一個外國男人,又被粉頭騙到酒店,最後孫悟空找到八戒並打倒勾引八戒的妖怪。

依達《蒙妮坦日記》(資料圖片)

世界浪漫愛情小說作家及讀者會(Romance Author & Reader Events),在歐美都十分盛大,事實上浪漫催淚的愛情小說,一百多年來都被喻為「女性的鴉片」,銷量有增無減。而且,撰寫此類小說的作者愈來愈厲害,從煽情、傷感以外,幻化出浪漫性虐文學《格雷的50道陰影》,又成為新一代的暢銷書,巧妙地將愛情原型添加上情色味道,更加拍攝成風行全球的荷里活大電影。

古往今來,英雄愛美人,女性愛帥哥,至少在夢幻中必如是。加拿大兩位大學研究員統計了美國最大浪漫愛情小說出版商Harlequin過去所出版的15,019本小說的書名,發現書名中有「愛」字的佔840本、其次是「新娘」835本、「婚姻」612本。這無疑顯示了:現代女性和古代女性一樣,最大的夢幻都是:得到「愛」,做到「新娘」,至終獲得「婚姻」。

在不同年代的大學世紀也總依然存有一種古老的品味風潮,就是不少同窗酷愛寫詩,如余光中、也斯(梁秉鈞)、胡燕青、戴天、崑南、葉輝、黃燦然等,前三者還在大學任教,那陣子也真的有不少同儕合組「文社」、「詩社」。

余光中(資料圖片)

五十年代開始有崑南、蔡炎培等人出版《詩朶》,夕陽、紅葉組成擷星社,「霓虹出版社」則出版了《擷星》、《夕陽之歌》、《紅葉詩抄》、《新詩俱樂部》,然後「月華詩社」出版了《月華詩刊》,杜紅、桑白、雨季組成流星社;七十年代還有《詩風》、《羅盤》、《新穗》、《秋螢》等出版;到八十年代,今天的作詞人林夕就搞了一部《八份一詩刊》出來,而青年文學獎也總少不了詩作的獎項。

最近翻開一份《七十年代》期刊,上面竟有著名演員姜大衛少年時代寫的一首色情詩《詩一首》:「五分鐘?十分鐘?妳到底要多久?妳明知道 / 幾分鐘之後 / 我會如何 / 我會把妳放開 / 我不會再吻妳……」

誠然,人類為萬物之靈,正是由於我們有好奇心,書本之所以吸引,正因它能引領我們接觸不同世界,學習新知識。每個年代都有主流品味,誰說詩歌不是千百年來最細水長流的讀物。

書本之所以吸引,正因它能引領我們接觸不同世界。(資料圖片)

在網絡年代,甚至有人預言唯有詩擁有輕、薄、淡、短,更是一種去肌理去脈絡的文字運鏡。純粹的抒情傳統,不假辯證、悖論與詰問。這其實正像新媒體模式下的新言語方式, 新世代以手機或Kindle閱讀,隨時可以滑動於數以千計的讀本之間,閱讀一部長小說的耐心愈來愈小,倒是一頁頁的詩有着隨時擷取閱讀的優勢。

八十年代受到日本文化影響,香港的博益及友禾兩間出版社帶起袋裝書風潮,這種日本文庫本大小的口袋書,主要供旅人乘搭長途車穿州過省時閱讀,看書是最佳娛樂,以最平價錢、兼且可一天之內看完的書籍,那時候流行的包括明窗、勤+緣、天地、皇冠等品牌。

而當年流行得街知巷聞的是由阿寛(陳慶嘉)寫給阿旦(鄭丹瑞)的《小男人周記》瘋狂熱賣,直至九十年代依然甚受歡迎,後來更加改編成廣播劇和電影,可以說八十到九十年代,香港男性人人都自稱為小男人,這是香港男性以縮小自我來減低社會上巨大的壓力,而女權也在香港社會抬頭,從而造就了《小男人周記》熱。

《小男人周記》(網上圖片)

隨着日本推理小說作家東野圭吾的出現,前年其小說改編成的日本及中國電影《解憂雜貨店》(2017),票房橫掃整個中港台的華人世界,記得初時香港人迷上日本推理小說是從日本的松本清張《天城峽懸案》(1983年田中裕子主演)電影引發一股八十年代的推理熱,那時候從橫溝正史、連城三紀彥、森川誠、夏樹靜子,一直到赤川次郎《三色貓探案》及《三姊妹偵探團》臻至高峰,成為香港中學生到大學生人手一本的讀物,然而奇怪的是,多年來卻依然培養不到本土的推理小說作家。

直到數年前,「七十後」作家陳浩基以香港為背景的推理小說《13.67》在台灣和日本連續奪得多個獎項,才引起本地讀者關注。故事以1967和2013兩個動盪年份,講述兩位刑警師徒如何面對社會變遷,最近更成功售出英、美、加、義、荷、韓等多國版權,然而,在本地讀者心中,港式推理還未成氣候。

陳浩基《13.67》(網上圖片)

香港的二樓書店是個吸引有好奇心的書友去發掘、去閱讀、去感受的地方,往小型獨立書店尋書、看書、購書,可望找到一些非主流品味的作品,可以找到多一些在大型連鎖書店未必會發售的書。時至今日,閱讀愈來愈潮流化與極端化,獨立小書店的新書,正好成為小眾品味時代最佳的閱讀非主流文化體驗。

圖書愈來愈走向多樣精緻與收藏性,實體書在未來將成為愛書人進入手機世界以外,另類智慧國度認證的紋章。

上文節錄自第17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22日)《書展來臨,帶你重溫文學舊夢   什麼年代流行讀什麼書》。更多《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曹民偉的文章:細數兒時漫畫角色    重拾童年英雄夢建校百年 獨特精神代表現代建築走向聞着咖啡香打書釘 新型書店成千禧世代新蒲點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