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機驗身.二】運輸業勞動條件惡劣 從業員過勞致隱疾纏身
數據顯示,銀髮職業司機發生車禍的機率,的確遠高於同齡的普通司機:在去年所有涉及交通意外的司機當中,有逾1.3萬人是職業司機,當中有3,737人是60歲或以上的長者司機,較涉及交通意外的普通長者司機數目(541人),超出近六倍。在人口老化、長年缺乏新血入行下,銀髮職業司機漸變行內主力軍,但是本港陸路運輸業勞動條件惡劣,又會對從業員的身體狀況造成何種負面影響?
運輸署數字顯示,目前本港有近265.1萬人持有的士、小巴、巴士、貨車等商用車輛駕駛執照,數量上與持有電單車、私家車等民用車輛駕駛執照者(近287.2萬人)相若。不過,前者有三分之一即約82.8萬人是60歲或以上的銀髮司機,較後者僅有50.5萬名銀髮司機多逾六成(見表二)。
銀髮職業司機愈見增加的主要原因,除了是人口老化使然,另外長年缺乏新血入行、人手短缺難維持服務穩定下,營辦商亦須聘用年紀較大者或退休人士頂替空缺,使銀髮司機漸成行內主流。
然而,本港運輸業勞動條件惡劣,亦會進一步影響從業員健康狀況,拖累駕駛表現。《香港01》曾多次報道,本港的士和公共小巴司機月均收入不足1.3萬元,遠低於本港陸路運輸業從業員月薪中位數18,900元,大多數人均須長時間加班「追數」餬口;專營巴士車長月薪雖可達2萬元以上,但這是底薪加上超時工作津貼、勤工獎和入職獎金後的水平,迫使不少車長從事工時明顯較長的特別更,甚至強忍病痛上班,以求維持收入穩定。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曾於2013年訪問近230名職業司機,發現逾七成受訪者每周工作至少六日、平均總工時長達61小時,遠較同期本港全職僱員每周平均工時中位數49小時為高;部份受訪者更聲稱,僱主未有為其安排固定午膳或小休時間,使其無法恢復體力,並曾於駕車期間感到睡意甚至打瞌睡,有威脅公眾安全之虞。
去年2月發生大埔九巴翻側釀19死事故後,運輸署隨即檢討自2010年實施的《巴士車長工作、休息及用膳時間指引》,將普通更車長工時上限由14小時縮減至12小時,試圖紓緩車長疲勞;可是,指引仍將特別更車長的工時上限維持在14小時,遭到多個司機工會炮轟當局「玩數字遊戲」,誠意欠奉。
另外,雖然運輸署早於2000年已推行《專線小巴司機的工作時間指引》,建議綠色專線小巴營辦商為司機安排最少45分鐘的小休及用膳時間,但指引僅屬自願性質,沒有法定約束力,實在難以推動業界遵行。
至於的士、紅色非專線小巴和貨車,運輸署則以行內主要奉行司機自僱制為由,至今仍未訂立專門司機工時指引,令人質疑政府無心改善職業司機過勞問題。
2017年年底,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香港青山獅子會邀請近270名職業司機接受「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ARIA)檢測,結果發現大多數測試者的血壓水平、心臟功能和血管脂肪積累情況均嚴重不理想,中風風險較同齡非從事司機行業者高出2.3倍,最高危是60歲或以上年齡組別。
項目負責人、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健康人生—『風』險管理計劃」項目主任楊誠分析,職業司機因「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而罹患心肌梗塞、腦血管病或糖尿病,甚至在毫無徵兆下病發的風險頗高,導致司機失去意識、無力控制車輛而釀成車禍,危及眾多乘客和道路使用者安全。
上述說法絕非危言聳聽。早前不幸病逝的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陳錦康曾在接受《香港01》專訪時透露,該會每年平均接獲十多宗工作期間猝死的個案,其中大多數是職業司機,共通點是生前每日工時長達15小時以上,以及因急性中風或心臟病發致死。
由此可見,職業司機過勞影響駕駛安全已經成為重大的公眾安全議題,政府不應等閒視之。
繼續閱讀:【司機驗身.一】銀髮司機成馬路炸彈 車禍宗數五年升3倍【司機驗身.三】運輸署驗身續牌多漏洞 改革只聞樓梯響【司機驗身.四】政府資助體檢零進展 原因竟然係......【司機驗身.五】資助體檢屬基本保障 政府不應等閒視之
上文節錄自第16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17日)《驗身續牌效用如虛設 銀髮職業司機成「馬路炸彈」》。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