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館】公營博物館更新緩慢風格保守 脫離政府架構是出路?

撰文:李耀宗
出版:更新:

政府過往曾多次強調會參考海外知名博物館做法,每隔15至20年為轄下公營博物館進行大型翻新工程。儘管香港科學館自2015年起分階段修繕館內常設展廳,但與該館1991年啟用以來已相距長達24年,明顯超出當局承諾範圍。翻查科學館帳目,亦不難發現館方對於更新身恆常展品方面的公帑投入極少,反而大花金錢邀請海外博物館合辦為期短短數月的特備展覽,或有失衡之嫌。自2000年代以來,本港不時掀起有關公營博物館脫離政府體制的討論,相關建議對於營運上漸見疲態的科學館而言,又是否一條出路?

【科學館】常設展廳27年無翻新 藏品殘舊猶如踏入時光機

科學館用作更新常設展品的開支,遠低於用作舉辦短期特備展覽的開支。(余俊亮攝)

政府在2017年撥出近6.7億元予康樂文化事務署,作為更新各公營博物館常設展廳和舉辦特備展覽的承擔費用,較2016年多近一成。其中科學館於該年獲得約7,600萬元,惟參閱官方資料,當中僅有370萬元用作更新或更換該館的常設展廳展品,佔整體費用不足5%,遠低於用作舉辦特備展覽的開支。

身兼科學館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的詹志勇表示,不時有委員反映展覽內容脫節,惟館方未予理會。(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身兼科學館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人稱「樹博士」的香港教育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表示,不時有委員向館方反映展覽內容未能與時並進,多次提議增加資源分配予更新常設展廳內容,惟館方俱未予理會,「館方至今未有就此解釋,不過據我們猜測,他們可能認為將資源投放在與海外博物館策劃特備展覽,較翻新常設展廳更具成本效益。」

近年科學館積極與故宮博物院、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國際知名博物館合作,籌劃大型特備展覽,其中2017年中與大英博物館合辦「永生傳說——透視古埃及文明」專題展期間,錄得多達85.4萬參觀人次,不但打破本地同類型展覽紀錄,更「帶挈」科學館整體觀眾群大幅增長。然而,有關專題展開放短短四個月,所涉開支卻達2,000萬元(公帑和贊助款項合計),遠遠超出該館全年用作更新常設展廳的開支。

香港科學館與大英博物館合辦「永生傳說--透視古埃及文明」展覽,展出六具古埃及木乃伊和逾200件文物。(資料圖片)

另外,科學館亦於2017年12月至去年4月期間,與英國曼徹斯特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合辦「科技前瞻——創新材料石墨烯」專題展,整體開支逾490萬元,金額不只遠多於更新常設展廳開支,亦遠超該館同期與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邵逸夫獎基金會等本地單位合辦的特備展覽,或有失衡之嫌。

科學館2017/18年度特備展覽

  展期 宣傳及策展開支 (萬元) 合作單位
Miffy之拯救海洋 2017年4月至12月 65 Globe Creative
Limited(香港)
2016-2017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科學作品展 2017年4月至5月 / 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
永生傳說-透視古埃及文明 2017年6月至10月 2080(合計公帑和贊助款項) 大英博物館(英國)
2017香港學生科學比賽得獎作品展覽 2017年6月 / 教育局、香港青年協會
2017邵逸夫獎 2017年9月至12月 17.2 邵逸夫獎基金會 (香港)
科技前瞻-創新材料石墨烯 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 490 曼徹斯特科學與工業博物館(英國)
SOPHIE-IVE的太陽能車驅動未來 2018年3月至9月 200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

資源來源: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另一個導致科學館對更新常設展廳抱持消極態度的原因,與規管寬鬆有關。本港公營博物館至今仍受長達廿年未有修訂的《公共衞生及市政條例》所規管,條文僅要求博物館維持日常人手及展品維修支出,卻未有規定館方必須定期檢查展品庫存及毀損情況,以及進行設施翻新工程,以致展品老化問題愈益惡化。

其實,審計署早於2006年已發表調查報告揭發,在當時全港15所公營博物館中,多達六成即11所博物館均未有就展品狀況進行周年盤點或突擊檢查,更沒有保留展品檢查相關書面記錄,審計署批評當局「並無制定全面政策」以維持展品狀態。

香港沒有博物館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公營博物館僅以《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作規限。(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學者:公務員體制礙營運

自港英政府於150年前建立香港首所博物館以來,本港公營博物館均是政府體制一部分,館長和經理職系人員大多由公務員擔任,並須在職員編制、展品採購等層面嚴格遵循政府規定。一直以來,博物館展品更新速度緩慢、部門間資源競爭激烈、忽視本地創作及研究成果、策展風格保守等批評聲不絕於耳。

專研博物館學、曾於多所本地公營博物館從事研究及策展工作的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助理教授黎婉欣形容,將博物館納入政府體制一直存在種種問題,例如館方受制於公務員「論資排輩」的升遷制度,難以直接聘請人才擔任館長等要職,「不論他們經驗有多豐富,一旦進入公務員體系,均須從頭做起、逐年儲年資升職,既令博物館難以廣納人才,更打擊有志者的意志。」

黎婉欣形容,將博物館納入政府體制一直存在種種問題。她概噗公營博物館館長級人員工作量繁多,導致他們「難以專注做好份內事」。(鄭子峰攝)
不論他們(人才)經驗有多豐富,一旦進入公務員體系,均須從頭做起、逐年儲年資升職,既令博物館難以廣納人才,更打擊有志者的意志。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助理教授黎婉欣

公營博物館招聘程序繁瑣,亦是導致館方難以招攬人才的原因之一。黎婉欣向記者分享自己早年於公營博物館求職的經歷,2010年她於英國牛津大學修畢考古學博士學位課程,隨即回港申請歷史博物館的二級助理館長職位;惟她從小已到海外留學、未有應考高考,因而遭康文署以「學歷不符合職位要求」駁回求職申請。

「香港僅有少數大學開辦博物館學課程,學生如果有意從事相關工作,通常是出國留學,卻會有『證書唔齊』、學歷不獲政府承認的風險。」黎婉欣如是說。她又說,行內亦有很多「紅褲子出身」的老前輩,實戰經驗豐富,但學歷未必「標青」,若沿一般途徑申請加入公營博物館團隊,也難過政府學歷審查一關。

科學館展品久無更新,難負教育公眾使命。(余俊亮攝)

黎婉欣又提到,公營博物館館長級人員一般須兼顧研究、策展、市場推廣、展品管理等館務,工作量繁多,容易顧此失彼,「體制內有心人很多,不過礙於職務繁重,他們難以專注做好份內事。」她強調,只要政府願意「鬆綁」、容許館方自由按需要招聘人手或加開協助職位,便能大大改善公營博物館落後問題。

黎婉欣續說,政府規定公營博物館職員必須在藝術、歷史、科學及保育等四個博物館範疇輪調,雖然有助職員培養多元能力,但頻密「輪更」卻導致有關人員難以適應,亦無法使他們累積日後晉升至館長職位所需的經驗、技能和人脈,對博物館長遠發展弊多於利。

第四屆香港博物館的主題為「博物館輸入中...」。(黃靜薇攝)

設法定管理架構   拖拉多年無果

對於如何改革已呈僵化的公營博物館制度,本港過往曾有不少討論。文化委員會早於2003年向政府提交政策報告書,指出各國大型博物館大多已脫離公務員體系、改由信託委員會獨立營運,因而提倡當局設立性質類似的「博物館管理委員會」(Board of Museums)之類法定機構,逐步加強民間對公營博物館管理工作的參與,並就各類博物館角色定位及長遠發展路向,合理分配公帑資源。

康文署亦於同年發表《關於香港公共博物館及香港電影資料館管治模式的顧問研究》,形容本港公營博物館由政府全權控制,釀成大量管治問題,包括欠缺讓社群和學者代表參與博物館事務的正式架構,沒有專門法例保障博物館的法律地位等。報告最終建議將公營博物館交由獨立管理委員會營運,從而「與政府架構保持適當距離」。

曾德成以「不宜用單一的模式來管理所有博物館」為由,拒絕設立法定博物館管理委員會。(資料圖片)

為跟進有關建議,政府當局在2004年特意成立博物館委員會,就改善公營博物館服務獻策。該會三年後發表正式報告,重申政府應盡快制訂《博物館法》,清楚載列公營博物館的定義、職責及使命,同時就設立單一法定博物館管理委員會提供法律基礎,方便博物館引入民間力量協助管理,以及採取更具彈性的營運及推廣策略。

雖然以上四份報告均指出,政府有必要為公營博物館制訂獨立法定管理架構,惟時至2010年,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以「不宜用單一的模式來管理所有博物館」、打擊員工士氣為由,拒絕設立法定博物館管理委員會和制訂《博物館法》,並決定繼續由康文署管理公營博物館,僅承諾未來會透過增加撥款等方式,尋求在現有框架下改善博物館營運。

領導有關研究的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張信剛教授認為,改善博物館的管治模式,有助釋放博物館的潛力。(圍結香港基金圖片)

公司化運營是否可行?​

在政府決定沿用現有架構改善公營博物館服務後,康文署隨即為轄下藝術、歷史、科學三大範疇的博物館成立專家顧問委員會,邀請具備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就館方發展、推廣、管理及展品採購等決策提供意見,加強民間參與。​

惟礙於職能所限,博物館專家顧問委員會僅屬諮詢性質,並非管理委員會,不具實際權力左右博物館決策。即使康文署早於2016年宣布成立全新「博物館諮詢委員會」,逐步接替現有博物館專家顧問委員會職能,但如果性質不變,將難以逆轉委員會現時淪為「花瓶」和「等收通知」的被動局面。

西九委員、文化工作者黃英琦曾撰文倡議,公營博物館脫離政府架構。(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智庫組織團結香港基金亦於2016年發表題為《釋放博物館潛力 蛻變管治新模式》的研究報告,提倡政府應依循醫院管理局、機場管理局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政府資助、自主營運」模式,為公營博物館成立獨立法定機構,既能確保館方運作免受官僚掣肘,亦能藉諸如《博物館法》等專門法例,加強對博物館規管和監督,一舉兩得。

曾撰文倡議公營博物館公司化的資深文化工作者黃英琦早前接受《香港01》訪問時,直言博物館目前受制於手續繁複的公帑撥款制度,導致展品更新工作進度屢受拖延,「制度綁手綁腳,資源運用上又有太多局限,令博物館(營運)未能即時回應時代變遷。」她重申盡快推動博物館脫離政府體制,才是「改革唯一出路」。

科學館營運漸現疲態,未來應何去何從?(余俊亮攝)

不過,黎婉欣對上述說法有所保留。她指博物館以提供普及公眾教育為宗旨,本身具有一定公益性質,擔憂公營博物館若脫離政府體制、改以公司化形式營運,或導致博物館經營過程出現異化,「由觀眾為重漸變成利潤為重」,變相損害公眾利益,強調當局現階段應先從加強監管和簡化行政程序着手,以期提升博物館營運效益。

上文節錄自第150期《香港01》周報(2019年2月18日)《27年無翻新 展品殘資料舊 科學館淪「考古館」?》。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其他《香港01》周報有關文化藝術的報道:【香港非遺】港式文化點止飲飲食食 20項代表作上京【藝術空間】JCCAC開幕十年 給新人希望讓老鬼失望【古蹟保育】林鄭的保育成績單 是政績還是失職?【香港電影夢】重振電影文化 先增戲院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