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專教育】職業專才教育發展80年 為何仍比不上大學教育?
特首林鄭月娥連續兩年在《施政報告》提及職業專才教育是培育下一代的重要一環,主力推動職專教育的職業訓練局也磨刀霍霍,近年推出不少與時並進的新課程,欲擺脫「讀書不成的人才去念職訓局」的標籤。然而,與大學教育相比,職專教育在中六學生心中仍屬不得已的選擇,即使未能入讀八大,也寧願修讀副學士或高級文憑課程,以延續轉升大學的希望。絕大部分人認為唯有入讀大學,才有更好的向上流動機會,甚至是踏足社會的入場券。香港的職業教育已有八十年歷史,照道理說應有相當的認受性,何以仍然成為一眾青年、家長,甚至是前線中學教師的選擇禁區?
我並不特別覺得入大學是必須的,但教育制度不斷在逼我走這條路。
眼前的兩位小妮子,一個叫子悠,另一位叫Kitty,是「00後」社會新世代,說起教育制度都想法滿滿。Kitty因為家人壓力,逼着自己要再加多百倍力念書,務求考入大學,每個星期的周一到周五,天天早早起床上學,放學後又留校做功課直到關門,然後改往自修室溫習,接近晚上十點才回家吃飯,洗澡睡覺。她說:「我並不特別覺得入大學是必須的,但教育制度不斷在逼我走這條路。」子悠比較「幸運」,家人沒逼得太緊,還因為討厭中學的刻板教育,成功遊說父母准許休學一年。這一年她自修學習,上網找真正感興趣的資料,知識不再只從書本及老師而來,還從日常與別人交際的過程中得到。她興致勃勃地說,想找一天跟家裏大廈的清潔嬸嬸學習做個清潔工,體驗她從未經歷過的生活。
不過,兩個在截然不同家庭環境裏成長的少女,談及完成中六學業後要升學還是就業時,卻一致地說要入大學。那麼假如入不了大學,會考慮職專教育嗎?她們齊齊搖頭。Kitty的局限或許是受父母影響,子悠對前途同樣只有單向的選擇,多少反映即便父母如何開明,許多年輕人仍跳不出「入大學才是成功人生入場卷」的根深柢固社會思維。
說起職專教育,不能不提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工業學校與職業先修學校的興旺。當時工業學校數目及報讀學生人數均急速增長。然而,隨着香港工廠北移,工業式微, 針對製造業培訓的工業學校與職業先修學校也開始沒落。1997年3月,當時的教育署發表《職業先修及工業中學教育檢討報告書》,正式解除工業學校及職業先修學校中「工業」與「職業先修」的捆綁。這兩類學校的課程不必再受制於必須有大比例的實用或工藝科目,可以用文法中學主流課程,即語文科、人文學科代替。報告提到,為了更好地統籌工業教育的發展,建議政府設立機制,確保職訓局與全港中學緊密協調,令學校教育與職訓局轄下院校的職業訓練順利銜接。
遺憾的是,經過二十一年,中學教育與職專教育仍然存在鴻溝。學生在校內接收的訊息往往是「職專教育是怪獸」,中學也因要保住校譽而不鼓勵學生優先選擇職專教育。
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林鄭月娥再次提出發展職業專才教育,並在去年4月成立「推廣職業專才教育專責小組」協助推動。其實,政府在2014年也成立過專責小組,檢視職專教育的發展。一年後,更發表《推廣職業教育專責小組報告》(下稱《報告》),建議把「職業教育及培訓」更名為「職業專才教育」並加強推廣,例如在不同平台宣傳畢業生的成功例子,從而提升職專教育地位。
四年過去,成員之一的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副主席何玉芬指出,社會對職專教育的觀感已慢慢有變化,特別是經由媒體報道職專學生成功個案,帶出「行行出狀元」的宣傳成效。不過,她也坦言,要進一步提升職專教育的社會地位,不能僅靠推動職專教育。「每件事也是互相牽連的,政策不是獨立個體。就如高中生涯規劃與職專教育不能分割,甚至與家長教育及老師培訓也有關。」
迷信大學的光環效應,不理自身條件,堅持要入大學。其實有點不面對現實。
大學與職專教育對立?
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大部分中學生都要面對「一試定生死」的文憑試。公開試來臨之前,學生需要思考繼續升學還是走入職場。現為香港迦密愛禮信中學校長的何玉芬,也會輔導中六學生的升學及就業。她最看不過眼的是好些「升學專家」常常列舉一堆「水泡科」,教學生如何「穩入」大學。「什麼叫水泡科呢?即是並非最好的選擇。」她為這種現象感到心焦,「這是學生將來幾十年行走道路的一個起點,是很複雜的問題,需要慎重考慮,不能簡化為『水泡科』與『入大學與否』……不論成績好壞,所有Banding(派位成績組別)的學生,其實在選擇自己前途時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迷信大學的光環效應,不理自身條件,堅持要入大學。其實有點不面對現實。」
當大學學歷成為社會人力市場最基本要求時,大學教育自然被視為中學生唯一的升學路徑,家長、學生、老師均全力投入其中,其他類型的教育淪為次等升學選擇。香港教育大學協理副校長姚偉梅感慨地說:「家長常以為,子女入到大學就解決了所有問題。以現在退休年齡65歲劃分,學生完成大學教育後只佔三分之一的人生,接下來的三分之二時間要在社會打滾。為何覺得入了大學便是解決了人生大半的問題呢?」
姚偉梅認為,造成這種觀感,問題在於政府的資源投放。「政府不能保障所有人都可以入大學,入不到的就『冧晒』。即便升上大學,也會認為如果無法入讀香港大學就等於不夠好,這種權威主義很強。」她指出,不應以對立心態看待大學與職專教育,不能任由入不了大學的人繼續浮沉,也不能一味令年輕人繼續視大學為唯一升學選擇。
現在回頭再去看,十五年過去,但問題沒有改善,看在眼裏,我有少許失落。
職業導向教育在高中缺席
在2004年撰寫的《「職業導向」課程是全港中學生的「必須品」》一文裏,姚偉梅已提及職業導向課程應與「主流科目」並行,這是國際趨勢,香港須急起直追。她當時深刻觀察到職業導向教育在中學教育課程的缺位。「現在回頭再去看,十五年過去,但問題沒有改善,看在眼裏,我有少許失落。」
2005年,教育局推出「商校合作計劃」,讓中學生課餘到工商機構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為將來升學與就業打造基礎。在姚偉梅眼裏,這顯然不足夠,她理想中的「職業導向」教育應屬高中生必修課,學生在高中三年內最少選修一項職業導向課程。她指出,這除了可讓學生累積工作經驗,有利他們思考和選擇未來前路,也可讓他們及早接觸社會。她特別提到,教育大學的教育學系學生必須到學校或教育機構實習方可畢業,因為在真實工作環境體驗到的,與課堂內學到的理論知識或有出入,唯有實戰經驗才可令學生更清楚了解未來走進工作場所要面對的困難。
新高中學制除了基本的四科核心科目及甲部選修科目以外,還包括有一定職業導向元素的應用學習科。教育局的文件形容「學生可透過應用學習課程所提供與職業相關的情景,加深對各行各業的認識……可協助他們在特定的範疇內探索及了解就業及終身學習的路向。」推廣職業教育專責小組2015年也提倡增撥資源推動應用學習科,提升其認受性。政府在翌年的《施政報告》採納了小組《報告》建議,全數資助學校提供應用學習課程的費用。去年的文憑試亦把應用學習課程的最高成績等級由原來的三級提升至四級。數間大學也由拒絕承認轉為接納應用學習科為選修科用作計算入學分數。然而,修讀應用學習科的學生卻沒有明顯增加,長期維持在高中生總數6%至7%之間。
應用學習科目何以推行十多年仍未得到學生支持?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許漢榮一語道破:「(因為)當年推行時,沒有一間大學願意承認。」這令應用學習科讀來也沒用的「第一印象」深入民心。即使現在已有院校部分課程願意調整收生要求,不過許漢榮對應用學習科的發展仍然不感樂觀,特別是對成績一向較好的第一組別學校來說,還是寧把資源放在主流科目而非應用學習科。
教育局應鼓勵中學採用全校參與方式推行生涯規劃教育,並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和支援,幫助他們認識自己和探索包括職業專才教育的不同出路。
教師乏「職業」認識 難輔導學生生涯規劃
2015年的《報告》把「生涯規劃」與「職專教育」連結:「教育局應鼓勵中學採用全校參與方式推行生涯規劃教育,並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和支援,幫助他們認識自己和探索包括職業專才教育的不同出路。」乍聽之下,一個好的生涯規劃能令學生及家長對職專教育少一點抗拒。然而,當抗拒的是前線教師,甚至是辦學團體,這個結,又該如何解開?
2014年,「生涯規劃」四字在公眾眼中冒起,然而它在教育界並非新鮮事。生涯規劃即是升學及就業輔導,教育局於2014/15學年起,每年為開辦高中班的中學提供50萬元,推廣生涯規劃。不少學校用來邀請坊間的升學輔導人員辦講座,或是讓學生接受 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職業性格測試。先不談測試的準確度,由於測試結果只是列舉出一堆比較適合學生性格的工種,最終對學生作講解的還是負責生涯規劃的教師,但有不少教師反映在輔導升學就業時有困難,因為他們並不掌握每項職業的性質。
姚偉梅是教育大學2016年展開「肯定」夥伴計劃的重要推手。她說推動該計劃是因為看到前線老師教授職業教育時的疑惑,「他們也不了解職業的前景為何。」「肯定」計劃連結商界與學校,除了辦職業講座之外,還有一本由教育大學學生參與製作的小冊子,內容由學生訪問不同職業的從業員,介紹各行業的前景與晉升階梯。小冊子會發放予中學,以提供一個較為清晰的行業資訊,讓高中學生接受升學輔導時有更清楚的方向。姚偉梅說,教育大學的學生是未來的教師,他們需要學習如何取得職業資訊,然後才知道如何輔導學生。
何玉芬也坦言,目前高中生的升學及就業輔導,最缺乏的是一個資料整全的職業教育資訊平台。她指出,輔導教師協會早於2007年便整合了700個香港職業分類,推出過一本職業介紹小冊子,過程中與行業商會、人力資源公司、政府的不同部門協作,「就算我們多努力,也只能做到一部分(職業)。」最令她難忘的是向政府索取資料的經驗,「問勞工處有沒有像美國O*NET(當地勞工部推出的職業資訊網站)的數據庫,他們連香港completeoccupational title(完整的職業種類)都沒有。」
高中階段職業導向教育的缺位,令學生對何謂職業缺乏想像,也令職專教育難以發展。那麼,前線教師對職專教育又有什府看法呢?是接納還是抗拒?新高中學制提倡的「多元進路」,直到今天仍然只是句口號,大部份學生「爭崩頭」也要考進大學,新學制如何阻礙了職專教育的發展?繼續閱讀:【職專教育】新學制局限學生出路 「多元進路」是場夢?
上文節錄自第14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月7日)《 職業專才教育重振難 誰令「工字不出頭」?》。
相關文章:【職專教育】職訓助培育本地專才 VTC:畢業生具Work-Ready優勢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其他《香港01》周報有關香港教育的文章:【通識教育.一】由千人選修變六萬考生的核心科 緣何「彈」起?【通識教育.二】政治化下的科目檢討 前線老師:須回歸專業討論【通識教育.三】香港社會想要怎樣的青年人?
【衝上雲霄】落實機師本土化 從拓展航空專業學位開始【衝上雲霄】考機師牌自費貴 追夢少年:以為有錢才能做機師【衝上雲霄】與鄰近地區合作訓練 加快培育本土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