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灣區之父」吳家瑋:港人有過路心態 不為下一代設想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科大創校校長吳家瑋早於1990年代,就提出「香港灣區」的概念,以帶動珠三角地區發展。(高仲明攝)

籌備「透視大灣區」系列之初,就聽過學者形容,「要談『大灣區』,找吳家瑋就對了,那是他的『baby』。」原來,曾任全國政協委員的吳家瑋,早在28年前(1990年),就提出「香港灣區」的概念,以帶動珠三角地區發展;該想法後來獲深圳政府支持,變成了「港深灣區」。

吳家瑋的訪問在科大賽馬會高等研究院的一個辦公室內進行。「他不會就是吳家瑋吧?」當天下着大雨,等待吳家瑋期間,同行的攝影同事透過落地窗向下探望,指着一位一手撐傘、一手扶着欄杆、正緩步走上樓梯的長者問。不消兩分鐘,那位長者就出現在我們眼前,他就是首位在美國擔任大學校長的華人、回流後曾經叱咤香港學術界的吳家瑋。

「有傳媒叫我『灣區之父』,嚇死我,哈哈哈。不過呢,有好多話,講得太早,有些東西,要看時勢。」這是現年81歲的吳家瑋的開場白。他還說現在脾氣變好了,不太會批評政府了,還囑咐記者要寫得正面些。

創科是什麼?對部份香港人而言,可能是炒賣iPhone。(資料圖片)

他接着解釋「港深灣區」的由來:「當時華南地區還未發展,人才和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既然我在香港辦學,就要和這個地區多加往來,才能匯聚更多的資源和人才。香港有絕對的經濟實力,可以做『灣區』的『領頭羊』,扮演『大腦』角色,可惜當時的香港是一點興趣都沒有,一點反應都沒有,回歸前後都沒有!」

時至今日,灣區概念被發揚光大,但香港已不復當年勇。吳家瑋說,是「過路心態」作祟。

「很多人都沒有一種『香港就是我們的家』的感覺,不會去想應該怎樣好好建設。特區政府還抱着港英政府擬下的『中國的大門』這個定位不放,甚至沾沾自喜。『大門』是什麼?是進進出出的『擦腳布』!對英國來說香港當然是中國對他們的『大門』,我們自己香港人算是什麼『大門』呢?人人經過都要『踩』我們嗎?」

吳家瑋其實還是很有火,他憤恨這種「過路心態」,認為它讓一部分人總想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高盈利,直接造成香港的短視和狹隘。

吳家瑋認為,部份港人有「過路心態」,只想利用香港,不曾為下一代著想。(高仲明攝)

他指出,這種「過路心態」由來有因。戰後有不少人逃難來港,對他們而言,「來香港就是『搵食』,搏命做、搵到食,到最後都會回大陸,沒有一種『扎根香港』的心理,反正有有錢可賺就賺,可以利用的就利用,沒得利用的話就走。『六四事件』要移民,1997『金融風暴』要移民,2000年『科網爆破』要移民,2008『金融海嘯』又要移民,究竟太平山下這個香港,還是不是我們的家?」……「這樣下去,下一代食乜嘢?你話喇,下一代可以食乜嘢?」

「『六四』之後,我也沒有離開。」吳家瑋原籍浙江、上海出世、香港長大、留學美國,1983年成為美國三藩市州立大學校長,1986年被港英政府委任為科技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翌年正式出掌科大。

他憶述「六四」後到美國遊說學者回流參與創辦新大學,當時有人問:「這個時候我們還應該回去嗎?」他一邊流淚一邊反問對方:「這個時候,國家不是更需要我們嗎?」結果,他遊說的眾多學者當中,只有一人選擇留在美國。

吳家瑋擔心,港人受「過路心態」影響,沒有長遠建設香港的目光,將來或會影響下一代。(鄭子峰攝)

科大上周一(5月14日)發表的大灣區創科發展報告指,深圳早已依靠有效的創科政策,大幅提升自身競爭力,惟香港優勢卻迅速消失,正面對「創新還是滅亡」這嚴峻問題,以往的「放任」、「不干預」政策已不再適用。該報告於2016年由科技大學、香港工程科學院、以及中國工程院聯合研究,去年6月透過後者把報告內容呈交國務院。

湊巧的是,科大事隔一年後正式對外發表報告當天,新華社也報道,習近平去年同期收到24名在港的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去信,這批院士表達香港發展創科的迫切,而習近平對此高度重視,批示要促進香港與內地的科技合作。據了解,聯署致函習近平的學者當中,有不少人參與撰寫了上述科大報告。

記者不禁聯想起吳家瑋18年前那句,「香港創科發展,可能一飛沖天,也可能一敗塗地。」

18年後的吳家瑋回答:「哈哈!現在看來,香港創科絕對沒有一飛沖天,但也沒有一敗塗地,因為什麼都沒有做。」儘管如此,但他還是相對樂觀,他認為特首林鄭月娥有魄力,又大膽,相信她有心求變。

吳家瑋相信,特首林鄭月娥有魄力和決心,可以逆轉本港創科發展劣勢。(資料圖片)

吳家瑋坦言,就香港目前的創科發展,很難擔當「大佬」了,但他認為,香港在教育方面仍具優勢,他甚至有個再辦大學的大計。他感言,當年選擇回流香港,就是為了把香港發展為一個「知識型社會」,主力發展創科和文化,可惜這個目的至今還未達到,「所以就想,不如趁現在,再來一次吧。」

他原本計劃在香港成立一所前所未有的「博雅學院」,希望培養學生的通才教育,能夠串連不同學科知識,藉此建立一個「知識型社區」,以結合大學園區、科技園區和居民小區,就像上海楊浦區的「智創天地」一樣。

然而,吳家瑋也遇上了最難解決的「土地問題」:「我們要搞大學,就要土地,政府要是願意給我們這麼多土地,肯定又會被人罵,所以,香港是搞不成的了。」他笑言,以前曾經打算在科大做到「三區融合」,「但你看,清水灣周圍都是豪宅,貴到死,不可能做到的了,整個香港被地產商主導得沒有了規劃。」

吳家瑋曾計劃把科技大學打造成「知識型社區」。(鄭子峰攝)

因此,他決定轉戰內地。吳家瑋透露,目前已獲一個內地財團全力支持,預計學院將設八個學堂,每個大約有500個學生,而每一個學堂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他又提到,希望這所博雅學院可以和科大計劃於廣州成立的分校互補,因為科大的研究生教育較強,但本科教育一般,故選址可能在科大廣州分校附近。

吳家瑋18年前退休時,曾笑言要撰寫科幻小說。事實上,他本人相當喜歡說故事,早於1988年在科大校董會成立典禮上,就開始講述一個「疑幻疑真」的科大未來畢業生羅永強的故事,一說就說了十多年,到他2001年退休前才有結局:

羅永強在1993年步入科大校園,主修化學和計算機科學,畢業後從事應用研究,與科大聯手創辦一個公司,得以聘請不少優秀的畢業生助陣;至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吃了不少苦頭,羅永強也意識到,經濟轉型已經不能再拖,故同意校方的遠見和策略,相信香港和深圳遲早會在經濟上融合成為一個傲人的「港深灣區」;深圳發展一日千里,羅永強的公司業務蒸蒸日上,不少科大師生因而成了高科技創業家,科大內外也先後出了20多所「矽谷型」新公司,羅永強的公司也就成為了「土生土長的高科技企業」。

採訪結束前,記者問吳家瑋,事隔十多年,羅永強的故事是否有後續發展,他笑言,「沒有了,要等大家自己創造了。我也沒時間寫,我還要創校。」

【大灣區】科大籌辦廣州分校 校長史維:冀與本校區發揮協同效應

【大灣區】DJI李澤湘籌建私立大學教科研落地:可惜港府不願撥地

上文節錄自第11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21日)《透視大灣區之人才培養——科大三巨頭的三個灣區大學夢》。

瀏覽更多大灣區文章:【01大灣區專頁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