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中央批款支援香港 創科產業未撥霧見天
去年,24名在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致函習近平,指出香港的創科發展落後於形勢,請求中央提供支援。習近平日前的回信,就肯定香港科學家的貢獻,並承諾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國家科技部、財政部發出通知,表示以競爭擇優的方式為香港科研機構提供援助。財政部已率先批出2,200萬元人民幣予22個香港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在指示公開後,當日有份致函習近平的院士表示,中央政策為他們注射「強心針」;惟「強心針」本用於救弱扶危,香港政府無所作為,早令創科產業長期積弱、遠遠落後於其他地區,如不及早施救,恐怕沉疴難起。去年7月,發改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簽署的《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指出,香港須鞏固和提升金融、航運、貿易三大範疇。協議提及香港須推動創科發展,但亦指出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先進製造業基地將設於廣東省;言下之意,在國家規劃下,香港創科產業在大灣區將不會擔當最主要角色。
國務院於2015年訂立《中國製造2025》,冀帶動規模龐大的科學研究,計劃觸碰美國的神經,令其向中國發動貿易戰。港府理應發掘自身優勢,參與科研創新;惟港府漠視發展機遇,對於國家的創科規劃一直反應冷淡,令科研人員迷不知其所適。
中央指示旨在提供方向 香港可作國際科研中心
中央資助創科計劃的重要意義在於指明方向,為香港確立科研中心地位。須知科研與政策息息相關,內地發展航空母艦、航天科技,帶動的科研項目不知凡幾,科學家依循方向,不愁學無所用。科學技術部副部長黃衛指出,科技部將循多方面展開工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當中包括「匯聚兩地政策、資金、人才或設施等資源」以及「完善香港科技計劃制度化建設」,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則呼籲,香港科技界人士結合「國家所需、香港所長」進行科學研究。這無疑有助香港的科研撥霧見天,科研人員更容易融入內地的科研藍圖及規劃中。
特首林鄭月娥、特區政府均發文回應,對中央提供支援表示鼓舞。林鄭月娥在訪問中指出,在港兩院院士致函習近平並非繞過港府,並認為是次成果是特區政府、中聯辦共同努力爭取得來。科研界早已多番要求政府增撥資金,爭取多年不果,始去信中央。如果政府真正認清自身問題,早應向科研機構增加撥款,主動提出加強中港科研協作,而非在院士去信習近平後才急於協調。這次中央跨境批款,既非港府的政績,更反映其後知後覺。
港府更不應因為是次批示,以為可以一勞長逸。同區對手早對國家科研中心的地位虎視眈眈,如果港府繼續無所作為,恐怕堪負國際科研中心的重任。縱然在「計劃」推出後,香港研究機構可獲國家級的資助,增加研究機構、人才留港的誘因。但是,深圳等地的科研機構既有國家支援,更可申請省級、市級資助項目。若港府要擔當國家研究中心的重責,必須改革資助制度以挽留人才。
香港財政儲備充裕,應不愁研究經費短絀,但香港科研機構時常抱怨資金不足。雖然創新科技署在2012年向本港16間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每年500萬元恆常資助,但這些科研機構營運經費高達數千萬元,故科研人員仍需自行募集資金。反觀內地則積極延攬香港人才、研究中心落戶,以中大深圳研究院為例,院長鄭漢其指出,過去五年研究院分別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共逾兩億元資助,研究項目更多達400項,深圳市政府亦資助研究院成立四間市級實驗室,資金豐厚。港府必須急起直追,才不負所望,以成就國際科研中心地位。
再工業化勢在必行 政府切莫守株待兔
在增撥研究經費外,政府須更進一步將研究產業化。雖然香港有優秀的大學體系,但是研究成果難以落地。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朱經武在2009年指出,科大曾經在半導體項目取得卓越成果,由於香港未有完善的產業化機制,以致該項目成果最終被台灣公司買去,再在內地大量生產。他更指出,「如果政府對此方面有一定的扶持,那科研成果及其商品化後的收益就全部是我們(香港)的了。」相關問題耽擱多年,例子不勝枚舉,政府須解決院校研究與科研產業之間未能成功銜接的問題,避免研究成果外流。
今年3月,有立法會議員提案建議政府落實全方位「再工業化」,然而,創科局局長楊偉雄的回應乏善可陳。楊偉雄認為《施政報告》的政策已經有利促進「再工業化」,惟他未有提出支持傳統工業升級轉型、引導高端製造業回歸等調整產業結構的具體措施。
香港產業單一的問題曠日持久,面對其他大灣區對手的競爭,「再工業化」實屬刻不容緩。若要落實「再工業化」,除了進一步加強科研體系外,更要解決基礎設施、人才難覓等問題。租金高昂一直窒礙創科產業向前行,由政府設立的科技園理應為商戶提供合理租金;然而,根據《香港科技園公司條例》,科技園以商業方式營運,租金隨市價旋起旋跌。隨着港深科技園項目展開,政府必須確保租金低於市場水平,也須想方設法為合資格的創科企業提供津貼,建立有利的營商環境。
此外,政府還需設法留住人才、吸引專才。早於2010年,深圳市政府推出「孔雀計劃」,就引進逾千名海外高層次人才,並帶來逾萬名海外人才。2016年,深圳住房和建設局更制定了《關於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計劃在五年內籌集不少於一萬套房屋,供海外人才、在站博士後和短期到深圳工作的人才租住,符合條件者更可獲租金補貼。
反觀香港的《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卻少有實際指標。港府去年斥資8億元建「創新斗室」,並稱以低於市值租金供符合資格的科研人才居住,惟單位數目僅500個,實為杯水車薪,其呎租更達50至56元之高,比起部分沙田、大埔屋苑更貴;相對於深圳的積極有為,港府的人才政策毫不到位。
這次中央撥款資助香港科研機構,實屬可喜之事。但是,港府亦須明白,香港一直未有重視科技,致使創科發展嚴重滯後。港府應摒棄舊思維,用開放態度全面擁抱科技,並重新定位產業方向。事實上,港府不作為的問題並非獨見於創科發展,在房屋問題、退休保障、勞福保障等方面,同樣難孚眾望。這次中央的指示及撥款支援,顯然是要港府務實面對香港的發展方向。香港的高度自治,前提是港人能治港。若然官員不自強,香港只會難逃「被規劃」的命運。如果不同社會階層人士都致函中央,那將是港人治港的悲哀。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5月21日出版的第112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