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丰|小說中的武當派太極拳宗師 現實中竟也是70歲後才習武?

撰文:公相君
出版:更新:

提起張三丰,大家可能馬上想起《倚天屠龍記》中那位武當派開山祖師、武功最絕頂的高手之一,自創「太極拳」、「太極劍」。其實,現實歷史中的確有張三丰的記載。傳說,他不單是著名道士,更是老年時才習武成才?

要說張三丰是不容易,雖然正史《明史》有其記載,但由宋至清都有有關這個名字的人史蹟存在,又有傳說享年一百二十多歲之說(更有二百及四百歲之說),因此他的事蹟也眾說紛紜。在道教史上,張三丰是武當派及武當派內丹與武術的開派者,又曾獲明太祖和明成祖數次遣使尋訪不獲的事蹟流傳,因而在明清道教史和內家武術發展上,是個舉足輕重人物。對於一個人有幾百年歷史事蹟記載,有論者推斷歷史上的張三丰並非一人,有姓名偶合者,有托名假冒者,或後人混淆者,才可以合理解釋一人事蹟橫跨幾百年歷史。

張三丰傳說紛紜

綜合不同時期記載,張三丰事蹟如下:

1.作為道教「三峰派」房中術代表的張三峰。在宋元的文獻中都有提名「三峰」者授人房中之術。

2.清代學者黃宗羲撰《王征南墓誌銘》及清雍正十一年所修《寧波府志》。當中提及宋代張三峰,曾獲宋徽宗邀見。黃宗羲更指這張三峰是北宋內家拳創始人。

3.明代徐楨卿《異林》,載宋代人張刺達,與道教人士陳摶相交,得道後活至明朝,為明朝皇帝召見不果。《異林》作者認為張刺達即張三丰。

4.張三丰為金朝人。《明史‧張三丰傳》所載:「或言三丰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

5.《滇黔紀遊》、談遷《棗林雜俎》等載明初有閩人三丰,從軍滇黔。

6.《明史‧張三丰傳》載,元明之交有武當道士張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寶。這個傳說最為廣傳,史蹟也最多,據研究這史料是來自明代任自垣《太岳太和山志》,後者這書亦為元末明初張三丰說最原始資料。金庸小說《神雕俠侶》和《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丰(張君寶),都是以這個為藍本創作。

但綜合各說,若涉及與武術有關的張三丰(峰),多集中在北宋時的武當丹士張三峰與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丰。學者郝勤認為歷史上真有張三丰其人,主要活躍期為明太祖到明成祖六十年間(1368-1423)。

張三丰除了是道教史上重要思想家和煉丹家外,在武術界也是一代宗師,創立了太極拳外,一生亦著述極多。

據《張三丰全集》內〈雲水集‧悠悠歌〉和〈刀尺賦〉,張三丰自述他好劍善騎射,手執刀尺雲遊天下,可能張三丰自小好動,但有不少他正式習武的記錄,雖然帶傳說或荒誕之談,但依學者考據及文本都是提及在晚年開始正式習武(這裏可能指習得太極拳,備存疑)。

晚年下山傳播太極拳

傳說張三丰早年曾嘗考取功名,當過縣官。後來父母相繼去世,三丰開始訪道求真,並居於陝西寶雞山。據《王征南墓誌銘》載,張三丰在於宋徽宗年間在武當山修道,夢見坐鎮武當的主神玄武大帝(有人以其他文獻推論宋徽宗那時他已六、七十多歲),親自傳授他上乘拳法。亦有其他稗野文獻說張三丰在六、七十多歲時,在終南山得遇火龍真人,開始修煉丹術和武術,而在70歲後有所成,才遍遊大江南北,傳授拳術,講究丹法。

總之,張三丰離開武當山後,太極拳流入民間,數百年後,始有文字記載張三丰創內家拳。王征南是內家拳的一個傳人,晚年結識黃宗羲,成為好友,他一生收徒極嚴,晚年將所學拳法授予黃宗羲兒子黃百家,故死後有由黃宗羲為他寫的《王征南墓誌銘》。黃百家在《內拳家法》中說,張三丰精通少林功夫,創造一種與少林拳截然相反的拳法,名為內家,「得其一二者,足以勝少林」。於是,武學始有內家、外家之分,外家首推少林,內家尊崇武當。

太極被標籤為老人運動

說回太極拳,一如很多運動,武術也是主張習者自幼開始鍛煉,循序漸進,總之越早學習越好。但因為一些誤解,太極拳被標籤為老人玩意。太極講究放鬆、用氣和以柔制剛等拳理,本來是老少咸宜。只因俗論偏見,認為年青人應該是剛猛崩跳,而老年人應該緩慢鍛鍊關節,才有這個標籤出現。

畢竟,去到百歲高齡,而且六七十歲仍能習得武藝,還能開宗立派,武藝足以折服人心,有能力讓青年拜師門下,培育傳人,能這樣做的人可謂少之又少。

*有關張三丰的史蹟參考自郝勤《道教與武術》。

武圖App2

八種太極發勁方式,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3

【形意拳共分有十二形,不曉得大家能否盡數?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