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傳統五大太極拳流派之一 拳理細緻演變孫式太極拳
傳統五大太極拳流派,素以陳楊兩派為魁首。吳式太極則在知識分子間廣為傳頌,而孫式太極靠著師祖孫祿堂的創見,亦在武術界中佔據著特殊位置。相較之下,武式太極拳顯得非常低調,但這並不代表武式太極拳貢獻較少。事實上,武式太極拳的許多拳論見解,都曾被其他內家拳派借鑑參考。
今天【武備志】,就跟大家介紹一下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武禹襄
武式太極拳,創自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武禹襄家族書香世代,兄長二人俱在當朝為官,亦曾經習武。他與楊式太極拳師祖楊露禪份屬同鄉,對楊氏所習的拳法甚感興趣,於是便向其請教了太極拳梗概。及後武禹襄隨兄長前往河南舞陽縣履新,途經陳家太極拳發源地——溫縣陳家溝,便順道拜會了當地一眾拳師,據聞還包括楊露禪之師陳長興(1771—1853,由於架式工整,故又被稱為「牌位大王」)。在他們指引下,武禹襄又去到了趙堡鎮追隨陳青萍(1795-1865,趙堡太極拳第七代宗師,師承可追溯至武當一脈)學習小架太極拳。
傳聞武禹襄於趙堡學藝月餘後,偶然在舞陽鹽店得到了王宗岳所著的《太極拳論》,啟悟甚大。他將自己半生所學,及從拳論中得到的個人見解,糅合成一套完整體系,並寫下了《打手要言》、《十三勢行工心解》、《身法八要》等經典論著。由於武禹襄的拳系別樹一幟,後人便將之稱為武式太極拳。
正如文首提到,武式太極拳對太極拳的理論發展貢獻甚大,以《身法八要》為例,所謂「八要」是指練拳時必須注意的八個肢體動作,即:提頂、吊襠、松肩、沉肘、裹襠、護肫、涵胸、拔背。這種對行拳架式的細緻劃分,在早期的內家拳中實屬罕見,即便在太極拳經已大為普及的當下,也依然大有參考價值。
至於武禹襄的傳人李亦畲,亦留下了著名的《五字訣》及《撒放密訣》。所謂《五字訣》,即行拳走架時習者應當抱持的五種心態,包括心靜、身靈、氣斂及神聚。而《撒放密訣》則屬於推手及用勁的學問,共分為擎、引、鬆、放四大範疇。由武式演變而來的孫式太極拳,便直接繼承了《五字訣》及《撒放密訣》,並將之收錄在孫祿堂所著的《太極拳學》之內。
武式太極拳的核心
在具體的行拳方式上,武式太極拳的行拳架子比其他流派要小,節奏也更為明快。其中有很多動作,都是利用肩膀及脊背的開合,再配合呼吸來運勁。部分傳人會將之稱為「氣貼脊背」,並視為武式太極拳最重要的核心:
武式宗師郝少如的示範片段,雖然套路的名稱跟其他太極拳流派相似,但拳架卻是大相徑庭。可以看到當中有很多依賴肩關節開合的動作。
近代的武式太極拳傳承,主要出自郝為真一脈。他是民國年間,武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孫祿堂的太極拳法便是由他所授。及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其後人郝少如聯同名家顧留馨,於1963年推出了《武式太極拳》一書,令武式太極拳正式擠身為五大太極拳流派之一。
至於今天封面圖的翟維傳老師,則是承傳自李亦畬的徒孫姚繼祖。以下是翟維傳老師的推手片段:
八種太極發勁方式,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