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香港發展史︰從「北拳南傳」到「吳陳比武」至「擂台奪標」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太極拳作為一門北派內家拳,卻在香港的影響力同樣無遠弗屆。只要往公園走走,隨時都能夠看到一幫人在演習太極拳。不用任何嚴謹的統計數據,全港參與太極拳的人數肯定在十萬以上。

太極拳可以在南方一隅取得如此成就,既有歷史因素,亦與它的技術特徵有關。今天【武備志】就嘗試以手頭上的資料,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太極拳在香港的發展歷史。

清末京師成名 民初北拳南傳

要了解太極拳南傳的歷程,首先要清楚太極拳在民國武術界的崇高位置。

早在清末年間,太極宗師楊露禪(1799-1872,楊式太極祖師,有「楊無敵」的美譽)就憑一手精湛拳技名動京師。除了民間武者之外,很多皇親貴族都拜入了他門下,致使太極拳一直在名流士紳當中享負盛譽。

辛亥革命後,雖然清政府遭到瓦解,但不少清室遺老依然在新政府身居要職。前清舉人、清史館纂修陳微明(1881—1958)便在1925年廣集各派太極拳名家,於上海成立致柔拳社,進一步向社會大眾宣揚太極拳的好處。久而久之,全國各地都相繼成立了太極拳的研習組織,太極拳也就順利成章當上了中國武術的「文化代表」。

在這般氛圍底下,連素以南拳為尊的廣東地區,都牽起了學習太極拳的風潮。不少太極名家獲邀南下授拳,「五虎下江南」之一的傅振嵩,便在1929年來到兩廣國術館,教授包括太極拳在內的各種內家拳術。而楊露禪的嫡系傳人楊澄甫、吳式太極第二代宗師吳鑑泉(1870-1942)等,亦先後抵達廣州傳藝。

結果,這批宗師不僅成功把太極拳傳到南方,還將之帶到了尚為英屬地區的香港。

轟動一時「吳陳比武」 太極遇上白鶴派

1937年,吳鑑泉長子吳公儀(1898-1994)在軒尼詩道成立鑑泉太極拳分社,開吳式太極拳在香港傳播的先河。及後因為香港淪陷,吳公儀曾一度回到上海,最終在1948年返抵香港復社。

1954年,澳門發生了著名的「吳陳比武」,由吳公儀對白鶴派的陳克夫。雖然比武賽果為「不勝、不負、不和」,但卻絲毫無損吳式太極拳的名聲。香港以至東亞各地的武術團體,紛紛來函邀請吳公儀前往授拳。吳公儀遂吩咐長子吳大揆於九龍開設分社,但從學者實在太多,港九兩個會址皆不敷應用。故吳公儀於1956年再購入兩個相連單位,作為香港鑑泉太極拳總社的新址,原先的會址則改為分社,由吳公儀之女吳雁霞及其夫婿郭少炯主持。

至於太極拳另一支大宗楊派,亦同樣在抗戰前後紮根香港。早在1930年代,楊澄甫之徒董英傑(1897—1961,楊澄甫的《太極拳使用法》便由他編撰)就率先南下香港。其後為了躲避戰禍,他去到澳門並在當地成立了董英傑太極健身院。戰後,董英傑重回香港,與長子董虎嶺一起重振太極健身院,更開創了一套名為「董氏太極快拳」的新型套路。董英傑逝世後,太極健身院由其女董茉莉接手,而董虎嶺則於美國夏威夷設立分館。

另一位來到香港的楊式太極宗師,是楊澄甫的長子楊守中(1910-1985)。他在1949年攜眷移居香港,最初在元朗教拳,後來轉到灣仔駱克道設館授徒。楊守中為人低調,一直維持小班教學,所以學費高昂,動輒不少於六百八十元,但學生中不乏社會賢達,例如永隆銀行董事長。

梁勁予肖像,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GeiuXZ

除了楊守中外,廣東臺山人梁勁予(1907—2003)亦是在港普及太極拳的一大功臣。他從學於陳微明,也曾得過楊澄甫指點。1938年,梁勁予遷居澳門,設立環中太極拳社,到1948年再移居香港。他在中環永吉街開辦醫館,並成立香港環中太極拳社,學生無數。

搏擊太極與養生太極

當然,太極拳能夠在香港再現風彩,一班南來的宗師固然功不可沒,但太極拳本身的技術價值亦不容忽視。

+1

1957年,吳式太極傳人鄭天熊(其叔父鄭榮光便是吳公儀的弟子)赴台灣參加國術擂台賽,擊敗了當地的中量級冠軍余文通。此後近二十年間,鄭榮光不斷派遺弟子參加香港、台灣以至東南亞各地的武術擂台賽,屢屢取得優異成績。1980年4月,鄭天熊率團代表香港參加了馬來西亞舉辦的第三屆國際華人武術擂臺邀請賽,並獲得超重量級冠軍及中量乙級冠軍。

至於現時流行於社會各階層的太極養生班,則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發展起來。大概在1970年代,鄭榮光一個弟子冼孟豪在一所小學任教兼管校務,公餘時則在北角開班,因與康體署人員認識,所以建議開設清晨太極班和太極師資班。

1975年,香港太極學會與教育司署康樂體育部正式合作,開設清晨太極班及太極師資班,以收費低廉、年齡不限作為普及原則,結果大受歡迎。初時一班只有三四十個學員,後來增至六十人,超出六十人的班更設有助教。授課地點也由市區不斷向外擴展至離島和新界,最終成就了今天的繁華景象。

主要參考資料:麥勁生。2016年。《止戈為武:中華武術在香江》。香港:三聯。

武圖App2

八種太極發勁方式,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