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技】三招教你:如何運用上下身體結構 把身體質量加在踢擊中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3

一般很多人會以為在踢擊時的力量主要來自下肢,其實不然。其實在踢擊時,往往能透過重心轉移把上身部份重量加之於踢擊上,增加踢擊所含的質量(mass),提升踢擊效果。

本文簡單介紹「如何用上體重來加強踢擊威力」(身力)的數個關鍵要點。

【內文有小編親自示範】

 

▍(一)統合下半身力量︰髖部參與、支撐腳協調

(圖片擷取自:https://bit.ly/2wHT1q1)

髖關節是一個球窩關節,股骨是體內最大的骨頭,它的圓頭就剛好套在骨盆「髖骨」上一個杯狀的窩裡,形成「髖關節」。髖關節是全身受力最重的關節,擔當著將上半身重量轉移至下肢的重任。因此,要在踢擊時借用「身力」,髖部參與必不可少。

踢擊時無論是擺腿發力,還是提膝發力,髖部位置及髖關節活動幅度會密切影響到踢擊力量的流向。踢擊時必須借助轉髖的動作發力,絕不能把發力動作分開,否則就會變成只用身體某一部份發力,令踢擊威力大減。

例如很多人認為空手道、跆拳道的踢擊只著重摺膝彈腿,所以威力不如泰拳的直腿踢擊。這是由於部份習者在踢擊時忽略轉髖動作所致。他們在摺膝彈腿的時候,膝部和髖部經已定住,並沒有跟隨發力。或者過份重視提膝動作,令轉髖動作跟不上提膝發力。又或者過早彈腿,令踢擊只擊中目標表面。

換言之,就是踢擊時大腿或膝蓋應指向穿越目標的方位。這樣才可以讓力量貫穿目標,加強威力。
 

+1

【點擊圖片觀看細節說明】
以前向提膝的前踢為例,適度的提膝動作能令踢擊貫穿目標,而提膝不足、過度提膝將令踢擊難以發力。但假如踢擊目標的高度愈高的話,提膝的高度亦需相應提高,否則很難打出力度。

【點擊圖片觀看細節說明】
明白前向提膝的原理後,便會發現其實提膝在橫向踢擊的Roundhouse(旋踢)同樣重要,而且更須講求髖膝配合。

+6

【點擊圖片觀看細節說明】
除了鍛煉髖關節本身靈活度外,我們亦可以借助改變支撐腳所指角度來活用支撐腳髖關節的活動空間,以增加踢撃腳髖關節的活動幅度。

以正架後腳旋踢為例,支撐腳指後的情況下,髖部的內旋幅度會比支撐腳指側時大。換言之,轉動支撐腳能令踢擊更往內移,更能穿透正面的目標,更易踢出威力。若是轉成側踢的話,支撐腳指側會定住髖部無法水平移動,只能用上踢擊腳發力。當支撐腳指後指時,髖部稍微後翻騰出活動空間,使髖部能夠借助參與。

另外其穴支撐腳的升降蹬地動作對髖部發力亦有影響,但基於篇幅所限,日後將額外撰文詳述。

髖部參與是集中了下半身的力量,那麼上半身又扮演了甚麼功能呢?

 

▍(二)統合上半身力量︰維持重心解放髖部角度、核心肌群協調

基於人體結構所限,髖部連接脊椎,承載上身重量,加上髖關節在正常站立情況下前後、左右擺動幅度非常有限,所以幾乎所有踢擊動作都會影響上身姿態。
 

+8

【點擊圖片觀看細節說明】
在髖部配合踢擊動作時,上半身能夠透過改變位置來維持平衡。因此上身適當地傾側,能讓髖部做出擺動,令雙腳做出超越本身活動幅度的動作。但上身單單保持平衡,並不足以借用上身體用來踢擊。在前後重心均衡的情況下才發力,踢擊會被後靠的重量限制著,反而會無法借助體重踢擊。

有些人會像慢動作示範般,先把重心後置,然後才進行踢擊。(影片擷取自:YouTube,http://bit.ly/2K4a2wA)

如果踢擊時上身先靠後以令跟踢擊腳的重心相等,上身很容易出現遲滯的情況,一方面令支撐腳難以轉動,另一方面髖部旋轉時,遠離支撐腳的上身較難同步旋轉,變成只有下肢發力,即使做到同步旋轉亦難以連成一致發力。
 

在踢擊時,核心肌群需要鎖緊來統合上身重心。(圖片擷取自:https://bit.ly/2X0opKQ)

因此上身除了維持平衡外,更需要收緊腰腹核心肌群以統合上身力量。一方面「收腹推髖」可以避免上身放鬆、直挺後靠,而是腹部肌肉向前或向側收縮,使上身靠近髖部,讓上半身重量加在髖部之上。

另一方面,核心肌肉的收縮動作有如彈弓儲力一樣,有助加強髖部推出或旋轉的力度,亦有助把上身重量壓在髖部動作中。

踢擊後靠時的「腰肢」動作便是統合了上身的重量,並連結在髖部擺動的動作上。不過,這只是一個「通論」而已,在不同腳法的實際操作上略有不同。
 

前踢加入壓髖的前後分別。
撐踢加入壓髖的前後分別。
側踢加入壓髖的前後分別。
後踢加入壓髖的前後分別。
旋踢加入壓髖的前後分別。
+6

【點擊圖片觀看不同踢法的核心肌肉動作細節分別】

雖然另外亦有「重心下沉」讓體重加於打擊的方式,但由於踢擊不同於拳擊,髖部高度較低,加之活動幅度受限,「重心下沉」的方式只能用於下段或部份中段踢擊中。因此本文不詳述「重心下沉」的踢擊方式。

 

▍(三)避免把「身力」變成「推力」︰以有效身體結構作打擊

當大家開始嘗試推髖發力時,不時會出現成功把重心壓在踢擊上,卻因此而失去平衡,甚至變成了「推力」的情況。

很多人以為用「身力」便代表要大動作,把全身重心加在踢擊動作中,才能發揮最大威力。其實不然。因為假如重心跟「轉/壓髖」發力動作無法配合,甚至超出發力動作以外失去控制,就會變成單純的「跌出」或是推力。

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假如大家雙腳並排面向前,右手拿著一個鐵錘。你認為在雙腳不動的情況下,打擊左中右哪個方向的目標會較易發力?右邊會因為發力距離太短,難以發力。左邊的話,雖然鐵錘得到足夠加速,但由於超出右手能夠控制的發力範圍,最後只有鐵錘的餘力擊中目標。唯有在打擊中間(偏右)時,才可以用上最大力度。

為了令「身力」能夠配合踢擊發力動作,避免後續衝力超出控制而跌出,「壓髖」動作不應過大,動作應該維持在操控之內。而為了保持操控,打擊時維持有效身體結構成為其中關鍵。

在各種以後腳進行的踢擊中,由於發力距離足夠,所以「壓髖」動作效果未必明顯。所以大家可以先以「前腳踢擊」作為推髖練習。
 

前撐的壓髖練習。
+1

【點擊圖片觀看細節】
以撐踢為例。首先,像膝擊般提起膝蓋,然後作出推髖動作。再來嘗試不擺髖進行撐踢動作。最後嘗把撐踢及推髖融合,在腳蹬出膝蓋往前時加入「推髖」。稍微提醒大家,前撐的推髖動作應該向前,而不是內旋。假如大家踢在沙包或穩固目標上,應該不難感受到「壓髖」與否的分別。
 

以前側踢為例。為了加強推髖感覺,大家可以嘗試站在牆邊提起腳腳掌指前,膝蓋維持微曲保留發力空間,然後推髖壓向前再踢向牆邊,讓腳撐開自己。踢擊時上身記住收緊。雖然看似是以大腿彈出發力,但實際上是用了大腿及髖的相連結構發力。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在慢動作做踢擊時,推髖時膝蓋有否放鬆輕微摺起。如果有的話,證明你的髖部有參與在踢擊當中。但膝蓋並不應過份摺起儲力,因為在那姿態下,髖部的活動空間將盡而壓跌在前,不能有助發力之餘,反而妨礙發力。若動作夠熟煉的話,動作則不會那麼明顯。
 

假若覺得傳不到力的話,可能是膝蓋角度沒有穿過目標,或是膝蓋太曲無法受力。
膝蓋角度不能太直,亦不能過份著重內旋動作,否則會失平衡跌落。
髖部應該內旋至足夠角度後,轉為水平移動劃過目標。若目標高度較高,則需要內旋幅度較少,向斜上推髖劃過目標。

最後是比較難掌握的旋踢。大家可以找一個牆角做練習。首先支撐腳指斜後方向,然後前腳進行旋踢動作,定在擊中目標那位置。這時大家膝蓋微曲,腳面/腳前掌架在牆上,然後嘗試作出「壓髖」動作,假若覺得傳不到力的話,可能是膝蓋角度沒有穿過目標,可能是「壓髖」時踢擊腳或上身結構鬆掉,亦可能是髖的角度不對。如「壓髖」力量能夠傳到牆上,證明你的身體發力結構有效,能夠用上「身力」。

 

▍總結

一般很多人會以為在踢擊時的力量主要來自下肢,其實不然。雖說人體重量分布在各身體部份上,但在站立的姿態下上身的重量還是無可避免地承載在下肢之上。其實在踢擊時,往往能透過重心轉移把上身部份重量加之於踢擊上,增加踢擊所含的質量(mass),提升踢擊效果。

透過以上動作要點,應該有助大家掌握用上「重心」於踢擊當中。

可是,大家必須注意用上「重心」踢擊只是踢擊技術的其中一環,真正要用在搏擊當中更是另一層次的事,要考量的事會多很多,並不是「威力大」便可,在不同的距離、時機、情況下,都有其合適的打擊方法。

世上並沒有哪一種打擊方法是「最正宗」或「最適合」。作為練習者,我們應該認識了解不同打擊方法的特性及分別,並加以練習,以應付不同時候的需要。切忌抱著先入為主的想法,認定某某方法是完美,而一成不變。

最後,每人身體條件不同,動作習慣可能稍有不同。本文內容僅供各位參考,以便各位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踢擊動作,了解不同的發力方式。
 

延伸閲讀:
提膝動作(Chamber)在踢擊中的作用
【踢擊部位】多圖看清︰六個常見踢擊部位的基本應用
【巴西踢教學】以巴西命名的腳法 劃出問號的變線踢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