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膝動作(Chamber)】在踢擊中的五大作用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有請Karate Hottie示範一下:誇張的提膝踢擊,當中包含前向及側向的提膝動作。(影片擷取自:YouTube

Chamber(提膝動作)是踢擊中的關鍵動作之一,大致可分成正面及側面兩種。在空手道、跆拳道的踢擊系統中尤其著重提膝動作。

首先必須說明,世上並沒有一種完美的踢擊方式。因為不同的距離,不同的時機,不同的環境,甚至不同習者自身的身體差異等等,都會影響踢擊的效果。只要那記踢擊能夠踢出效果,那便是好的踢擊。提膝有提膝的效果,直腳踢有直腳踢的效果,重點是踢出威力而已。

那麼我們還談甚麼踢擊中的提膝技巧呢?雖然沒有完美的踢擊方式,但學會一些小技巧便可輕易提升踢擊效果,那何樂而不為呢?

另外,現實上其實沒有腳法會完全忽略提膝的動作。因此本文所針對的提膝動作並不是指自然的提膝動作,而是著重能在單一踢擊動作中加入變化(即二段發力)的提膝動作。或者有讀者馬上會認為提膝踢擊的威力比單一踢擊小,所以毫無採用價值。但是,從搏擊場上的表現可見,適當的提膝踢擊其實亦具有擊倒能力,巴西踢便是當中最著名的例子。

今天【武備志】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提膝動作在踢擊的作用。

 

1. 增加踢擊的貫穿力
(圖片來自:Jeff Bottari,Getty Images)

正如以往的分析文章所言,踢擊時膝蓋所處的位置密切影響到踢擊力量的流向。

但有一點必須注意:無論踢擊是否提膝,踢擊時都必須借助轉髖的動作發力,絕不能分開發力的動作,否則會變成只用身體某一部分發力,令踢擊威力大減。

例如很多人認為空手道、跆拳道的踢擊只著重摺膝彈腿,所以威力不如泰拳的直腿踢擊。這是由於部分習者在踢擊時忽略轉髖動作所致。他們在摺膝彈腿的時候,膝部和髖部經已定住,並沒有跟隨發力。或者過分重視提膝動作,令轉髖動作跟不上提膝發力。又或者過早彈腿,令踢擊只擊中目標表面。

 

前踢側面圖。(原諒小編畫功差勁⋯⋯)
旋踢鳥瞰圖。

以前向提膝的前踢為例,適度的提膝動作能令踢擊貫穿目標,而提膝不足、過度提膝將令踢擊難以發力。但假如踢擊目標的高度愈高的話,提膝的高度亦需相應提高,否則很難打出力度。明白前向提膝的原理後,便會發現其實提膝在橫向踢擊的Roundhouse(旋踢)同樣重要,而且更須講求髖膝配合。

 

2. 增加踢擊可變性
(圖片來自:Josh Hedges,Getty Images)

適當的提膝動作可以增加腳法種類的選擇,甚至可以延長踢擊的時機。

一般踢技總括而言,可分為上、中、下三個高度,左、中、右三個方向。控制踢擊高度的,主要是視乎髖關節的外展活動幅度及膝關節所處的高度。控制踢擊方向的,則是重心腳、髖關節和膝關節的轉動幅度。充分的向前提膝動作,若想中途轉變「左旋」或「右旋」方向,只需順勢轉向一邊,而不需作出反向動作。

舉例而言,假設右膝提在前方腰高,即前踢前期動作時,假如轉成旋踢(Roundhouse Kick),只須重心腳外旋,髖關節及膝關節內旋,上身左旋便可。但若想在倒過來由旋踢動作轉成前踢,則相對困難得多了。由於旋踢要求重心腳外旋,髖關節及膝關節內旋,上身左旋,要轉換成前踢,不單髖關節及膝關節要再次外旋,上身亦要隨之右旋轉為正身。可見前踢較甚他踢擊更具變化優勢。

若在側向提膝時,亦有類似的結構優勢。因為側向提膝的摺腳動作中,腳踝會佔據中線位置,既可以側踢直接威脅對方中路,亦可中途轉換成向內的旋踢,或是向外的勾踢。

 

(短片擷取自:YouTube)

此外,提膝動作比直腳式踢擊多出一個發力時機,令踢擊可以分段發力,延長踢擊的時機。但這不等如把轉髖和彈腿的動作分開完成,而是在提膝時把髖、小腿及膝部同時維持在可發力的狀態,以較小的發力動作進行踢擊。比較明顯的例子便是提膝摺腳轉巴西踢踢頭(Question mark kick/Brazilian Kick)。

 

3. 提昇準確度

由於膝蓋跟大小腿在結構上成一直線,所以膝部就如踢擊的準星,膝部所指的方向便是踢擊的方向。對於初學者而言,提示他們注意提膝動作,可輕易提升他們踢擊的命中率。

 

在這條影片中(1:00開始),The Karate Hottie認為提膝動作會令對方得知你的踢擊目標,而且令對方輕易以抱腿摔反擊。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正如Waterson自己所言,她習慣了輕觸式的空手道踢擊方式,亦即我們文初所提及「單靠彈腿」發力的踢擊動作。在踢擊時,膝部先提到所需位置,然後彈出小腿,並在踢擊後摺回小腿。所以Waterson會遇上這些問題,或許是過分提膝及發力動作不連貫所致(跟她個人習慣有關)。

 

在及後展示的低掃中,大家還是可以清晰見到側向提膝的動作,分別只是她把提膝動作融合在轉髖動作裡,使之成為一個連貫踢擊動作。而且合適的提膝動作能中途改變踢擊軌跡,所以對於對手而言反而更難捉摸踢擊的來勢。

 

4. 縮小踢擊動作、縮短發力距離
(圖片來自:Brandon Magnus,Getty Images)

跟直腳式踢擊相比,提膝踢擊的發力動作及所需空間較小。

這其實跟槓桿原理有關。首先,大家試想像一下:有一根長棒,棒端綁著1公斤重的東西。然後,有另一根長棒,棒端中間綁著同樣一公斤的物品。相比起來,舉起前者需花更多力量。同理,提膝動作把腳踝跟髖部的距離縮短,讓力點靠近自己,能使提腳動作更為靈活,亦更為省力。

 

讀者們只須做一個簡單的實驗便可親身體驗提膝與不提膝的分別:

左右腳連續直腳向上踢,踢至頭部高度,共50下。完成後休息,直至體力完全恢復。接著,左右腳連續提膝至胸前,再向上踢至頭部高度,共50下。

大家應該便會發現直腳踢擊比較辛苦,而提膝踢擊則相對沒那麼辛苦。

 

此外,由於膝蓋在結構上本身具有向內旋轉的能力,因此在進行旋踢(Roundhouse Kick)時,可直接快速提膝在中線進行踢擊,或在髖部不完全扭側、上身不動的情況下進行旋踢。這種踢擊的動作較小(當然力量比全力踢擊小),更適合快速打擊。甚至能在膝擊的距離下踢出旋踢。

 

就如新極真會緑健児師範的示範,在近距離以提膝偽攻對手頭部,然後打擊軀幹。(影片擷取自:YouTube

 

又如松濤館流香川政夫師範的示範,在超近距離以提膝旋踢打擊對方頭部。(圖片擷取自:YouTube

 

(影片擷取自:YouTube

Youtuber GNT把旋踢分成"Round Kick/Turning Kick"及"Roundhouse Kick/Full Turning Kick"兩種。他認為"Roundhouse Kick"是從前方45度處提膝,借助旋轉踢擊的旋踢。而"Round Kick"則是從前方正面處提膝,主要靠彈出小腿的旋踢。他指出後者速度較快,但力量較小,較適合半接觸搏擊運動。(具體動作差異如上圖。)若把旋踢的動作縮至最小的話,甚至能令其軌跡變成直線插出。

 

結語

在武術界中,對於提膝動作可謂是好壞參半,大多數都會認為提膝踢擊只在乎速度,欠缺破壞力,僅適用於半接觸搏擊運動,而不適合全接觸搏擊運動。

但其實提膝動作是踢擊中的關鍵動作,只要避免局部發力、動作不連貫等問題的話,提膝踢擊可以有效改善踢擊的速度、準繩度、靈活度,使踢擊更適用於節奏緊湊的搏擊運動中。